近日,微鏈和創業邦舉辦了題為“知識也能買買買”的活動沙龍,自媒體大號插坐學院的創始人何川出席沙龍,并針對自己的運營經驗做了分享。以下是何川的講話,思達派略有編輯:
有人說,現在出現了這么多付費的內容,是因為付費的習慣培養起來了,我卻認為,是值得付費的東西開始出來了。五年前、十年前的互聯網里有多少值得付費的東西?大家都是轉載,并不是說沒有內容付費的習慣,大量的人等著花錢呢,但是好東西沒有。
我先講講我的付費習慣,我到現在出差時都帶著雜志和書,包括許知遠的《單獨》,比較商業的《財經天下》、《人物》,書我也會看,還有課程,我們是做培訓的,但我們自己也會參加課程,我們從外面請人給我們同事講課,也會付費。
內容付費產品這件事,第一就是拿時間換錢。怎么換法?它可能做娛樂內容,但不直接向消費者收錢,而是有贊助資金。第二類是拿錢買時間。你做的事情是節約他的時間。比如專業咨詢等。
總體來講,肯定要選擇一個比較好的內容形式,但不管什么形式,背后一定要有專業價值,這是內容付費最大的前提。
說到形式上,前段時間分答非常火,但這是好奇心、大咖效應帶來的消費,熱勁過了之后,沒有人愿意為1分鐘時間付費。還有雜志就是拓展視野的,課程是啟發思維,咨詢是解決問題。大家可以想一想我們究竟用什么樣的形式做事。比如石榴婆報告、清單,在本質上解決的都是做咨詢服務。
結合我自己做微信公眾號,我想給大家幾點建議:
1、看清自己的能力所在。每一個項目做之前要思考四個問題,你想什么,你需要什么條件,自己有什么,缺什么。
2、中文專業比傳媒專業更適合做付費內容。做公眾號要考慮幾個要素,第一個是自身條件,第二個是外部環境。自身條件里面是內容編輯能力,這是做內容付費里面必須需要的,編輯能力一定要基于專業領域。我們招人時候越來越喜歡招中文系的,不喜歡招傳媒畢業的,因為傳媒畢業的對某個領域有見解非常難,而我們做的是深度內容加工,專業知識非常重要。第三個是體驗設計。什么是體驗設計呢?像李翔一樣,他國家你這一段可入PPT,下一段開會時可以用,這叫體驗設計。體驗設計非常關鍵,為什么有的內容適合漫畫,有的內容適合音頻、視頻?最后是持續供給,一個內容能不能持續生產非常關鍵,我自己每堂課都會優化課件,優化到把自己都掏空了。
3、現在應該在滿足需求的形式上進行創新。外部環境這塊,我們可能要想一下需求規模,需求規模這塊我只有一條建議,就是不要再就需求本身去創新,在滿足需求的形式上創新,而不要重新創造需求。
4、用戶質量也很重要。我們去年大概線上做了幾十萬,線下做了一兩萬,今年是要把人次降下來。你愿意做三千塊錢一個人,還是做三萬塊錢三千個人?大家都想通過最少的人賺最多的錢,從原來流量的紅利變成所謂專業價值紅利。
5、用戶愿意為穩定的事情付錢。總體來講做微信公眾號關鍵就是內容編輯、專業知識、體驗供給,還有需求規模、用戶質量、付費需求。不要想著所有的用戶都是你的用戶,到這個年代可能很多平臺紅利期已經結束了,我們做專業領域創業的時候,要想辦法在一個用戶身上怎么設計更高的收益模式。總體來講,我覺得用戶愿意為穩定的事情買單,你的事情越穩定他愿意持續買單。
6、關注用戶的核心需求。我做事情,比較注重價值邊界和用戶預期管理。什么叫價值邊界管理?就是今天來到這兒聽課的同學們會拿到PPT,但是有沒有盒飯?有沒有水和速記?你要想清楚用戶需要的到底是什么。羅振宇在我們課上講了一個例子,說蘋果手機的門店從來不會給排隊的人遞一杯水,這值得我們思考,很多時候我們做大量無效工作,而在核心價值上的投資卻很少。
預期管理也是一樣的,用戶來到這兒主要是為了什么,這個很關鍵,我們今天究竟是什么活動,是課嗎?我除了聽內容之外還可以做到什么?
7、摒棄互聯網帶給人的錯覺。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講,做付費內容創業是一件很一般、也很苦逼的事。你需要在這個領域持續地研究、持續地投入,非常累。當然所有的生意都一樣。但是,我今年覺得互聯網給了我們一個幻覺,就是我們看到馬云,看到阿里巴巴和騰訊,就想著我們公司什么時候能達到人均280萬,這就導致現在的人特別浮躁,上來就想做平臺,上來就想做大事,所以一定要把預期就要管理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