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電總局下發了《關于加強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服務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交通運輸部公布了《出租汽車駕駛員從業資格管理規定》。這兩個規定的接踵而至,使得直播和網約車行業成為了一對難兄難弟,對于這兩個行業從業主體“持證上崗”的要求也成為了行業熱議的焦點。
毋庸置疑,政策的收緊說明著互聯網產業對于社會經濟的影響在急劇的加深,也同樣意味著如果不加以管控,未來可能會存在著隱患。就拿對行業本身來說,新規的出臺,對于這兩個行業算是起到以一定的規范和保護作用。然而,同時也無情的戳破了曾經的謊言,把赤裸裸的問題擺在了這兩個行業面前。
直播行業的興起,源于“全民直播”的口號。在行業高速發展的時候,各個平臺都打出“全民直播”的旗幟,吸引了廣大的用戶。在很短的時間內,就使得數量極其龐大的用戶群體將直播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從而形成以打賞、流量來盈利的商業模式。然而一紙規定,就幾乎否定了“全民直播”的概念。0門檻的承諾被戳破,那么還能有多少用戶愿意把直播當做是生活的一部分?當失去了自發性直播的大量用戶之后,而簽約自帶粉絲的大主播的高昂成本之下,平臺的的商業模式還能有多大的盈利空間呢?
網約車則是共享經濟之下的產物,網約車的出現,則源自于“共享出行”的概念。在城市中行駛的私家車,往往都有著大量的空座,這就為網約車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間。然而,從現在起,網約車司機也要“考證”了。當網約車司機被要求“持證上崗”的時候,當網約車被歸為營運車輛受到諸多限制之后,司機還是否愿意繼續參與下去?私家車還是否能夠接受如此之多的限制條件呢?
無論是共享出行,還是全民直播,商業模式的成立都要依賴于互聯網的開放。而在開放的過程中,直播和網約車平臺真正的解決了行業本身存在的問題了么?更多的只是利用漏洞吧。 ?
所有高速擴張的行業,都離不開紅利。網約車和直播,都不例外。
在直播行業血拼如火如荼的時候,資本的熱捧,粉絲經濟的狂熱,使得整個行業在一段時間內虛火難平。新模式簇生的大量新用戶,像無頭蒼蠅一樣蜂擁而至。在行業沒有明確的價值觀導向的時候,自然而然的將大量的用戶導向了性與性暗示以及拜金主義的極端。在平臺和主播都需要人氣的共同利益驅動之下,利用大量的色情以及擦邊球內容來炒熱和挖掘這一十點之上的用戶紅利成了大家都心照不宣的規則。
而網約車行業,則現有滴滴快的血拼燒錢大戰,后有滴滴Uber補貼血拼,為了搶奪這一時間點上的用戶紅利,網約車平臺都不惜下以血本。而對于司機來說,在平臺補貼實際上的高于原本收入的時候,當然是蜂擁而至,以至于一度將傳統出租車行業壓迫到集體罷工的地步。
而新規的出臺,將意味這兩個行業上述的“紅利”都將被清除。首先對于平臺來講,無論是直播的燒錢和“賣肉”還是網約車的補貼和共享都將因大量的服務提供者被“持證上崗”拒之門外而難以為繼。當主播無法因為低俗內容的炒作而達到爆紅,當私家車司機無法因為補貼而獲得大量額外收益,這場游戲還有多少人愿意陪這些平臺繼續玩下去呢?當平臺沒有了用戶端的補貼,又無法提供足夠的實際價值給用戶,那喪失用戶,也成了必然的結果。
新聞爆出后,有業內人士指出,這兩項新規的出臺,將直播和網約車市場體量外邊包括的那層泡沫刺破了。曾今,直播號稱可以改變大眾的生活習慣,網約車市場也號稱萬億級別的體量。但事實上真的有那么多么?一紙新規的出臺,全民直播淪為了“持證上崗”,共享出行變成了“滴滴出租車”。
對于主播門檻的提高對于直播行業的市場體量究竟意味著什么呢?原本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直播分享從而獲得打賞,將會使得“即興直播”成為過去式,原本通過直播從而實現向電商導流的模式,也將受到極大的限制。快而熱的直播內容將所剩無幾,直播內容將更加的模式化,商業化,這就讓曾經的那個大市場成為了一個小圈子。在這個流量產生方式每天都在翻新的時代,直播行業的市場還能剩下多少?
而對于網約車市場來說,司機端的持證上崗更是讓網約車“出租車”化。以兼職、共享的方式參與進來的私家車群體絕大多數將會退出。而出行市場在滴滴等出現之前就已然固定,網約車服務只不過是一種補充,甚至在新規實施之后完全淪為SaaS服務。那么號稱千萬億級別的網約車市場,恐怕在露出水面之后,就只是出租車市場的一部分,甚至是補充了。?
真正的創新,核心應該是創造價值。而真正創造的價值,是不可能也不會被一紙規定就否定的。新規的出臺,不僅僅是對直播和網約車行業的督促和限制,也是對其他行業的警示。包括直播和網約車行業,在互聯網時代的“下半場”更應該考慮的是如何深耕市場,挖掘新的價值,而不是僅僅用一個看似的新模式圈錢然后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