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上海金鐘廣場的WE+空間吸引的主要是金融類團隊,匯集了好幾家天使基金、風投機構;上海靜安的空間則以黑科技為中心,專注虛擬現實領域的公司;在寧波,WE+的合作伙伴是杉杉、森馬,空間以時尚、生產、設計這類垂直領域為主......WE+希望把因地制宜的生態作為核心競爭力。

?
西西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創始人朱玟羽女士在WE+空間體驗VR游戲
剛剛起步的聯合辦公空間,已經開始向垂直化方向發展。
在上海WE+浦江科技廣場,鈦媒體記者看到了全息實驗室、真人實時控制虛擬角色的動態捕捉、多款VR游戲、三維掃描、VR實時綠幕合成等技術。這是以時下最火熱的AR/VR為主題的聯合辦公空間,也是WE+在垂直領域的一步探索,與寒武創投和超幻孵化器的投資合作。
對于技術還未完全成熟的虛擬現實產業,WE+試圖把前沿的技術拿到所有創業者面前,讓他們直接參與到模式創新、內容創新的啟動狀態,這是WE+切入聯合辦公市場的新思路。
WE+空間 CEO 劉彥燊同時還是柯羅尼資本亞太區董事總經理,早年任職亞洲投資者有限公司、貝恩咨詢,擁有豐富的資本市場經驗?!拔磥砺摵限k公空間中,走得比較快的是具有豐富資源、整合能力的。” 劉彥燊告訴鈦媒體。
中小企業是經濟發展趨勢
劉彥燊在美國工作多年,根據他的觀察,公司規模在300人以下的企業都算是中小企業;在發達國家,中小企業占經濟規模的95%到99%。
而在中國,聯合辦公空間將成為中小企業的聚集地,聯合辦公空間是典型的“大時代”的產品。
首先是經濟轉型的需要。國內經濟在過去三十年的高速發展,主要是由投資拉動的,大集團大公司是市場主要力量。如今經濟轉型、國企改革,一些大企業也會遭遇波動。只有中小行業才能吸收這些,在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的改革中出來的人員。
其次,中小企業更具創造力。一個普遍的現象是,企業越大,創新能力就越弱,大企業的管理會形成很多約束。
“創造力往往是從外部演化而來的,微信不是騰訊內部出來的,是從外部發展進來的,現在一些大企業做孵化器,希望用外部創新帶動內部改革?!?/p>
劉彥燊說,無論是投資型社會、服務型社會,還是高科技、高智能的經濟社會,都需要大量中小企業進行創新,整體經濟才會有生存的希望。
經濟大環境的轉變是科技發展的一個浪潮,劉彥燊舉例,日本在六、七十年代騰飛,索尼、東芝、三菱、本田、豐田,都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爆發的品牌,過了這個浪潮,做大事就很難。阿里巴巴、小米,都是我們進入國際市場的起步。
“人如果幸運的話,能夠遇得上一個創新的浪潮,科技創新、時代發展是波浪型的,并不是直線上升,現在中國整個國運是一個浪潮。過去三十年的經濟發展積累了大量機會,未來10年會是獨角獸涌現的10年?!?/strong>他說。
在香港生活多年,劉彥燊認為香港市場太小,目前經濟結構有很大的問題。比如地產霸權,導致香港的經濟跟地產都有莫大關系,所以在香港創業很難。
這是歷史原因,香港本身是一個商業城市,過去100多年都是做貿易的,后來是做中間的貿易公司,或者是財經類的,香港最大的身份就是金融中心。但是金融行業能夠支持的人口,占就業人口的比例不到3%。
在發達國家和地區,高科技的發展、資本的高度集中,造成了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相比之下,內地創業環境非常寬松,中小企業是經濟發展趨勢,劉彥燊選擇在內地發展聯合辦公空間。
大數據可以輔助聯合辦公空間更好地服務用戶。WE+后臺匯聚了所有空間的資料,每一個會員資料的跟蹤,都在智能管理的系統里面。每天有多少人來辦公,有多少工位,每個人出入的時間……這些信息構成了大數據。
劉彥燊認為大數據分兩種,2C和2B,最具價值的是2B的數據:
“比如在10萬個用戶中,有5000個中小企業,這個中小企業的數據就是我的競爭力。5個人的公司,10個人的公司,20個人的公司,在成長過程中需要的服務都不一樣,未來的聯合辦公空間,服務一定是定制化的,針對哪個類型的產業、多少人的業態,我可以提供什么樣的服務。這個京東做不了,阿里做不了,別的地方也沒有,除了工商登記局。”

?
WE+空間CEO、柯羅尼資本亞太區董事總經理劉彥燊
聯合辦公空間是整合資源的生意
從生態圈的結構來看,Wework 似乎沒有太多優勢,比如尋找辦公樓資源,Wework 恐怕只能獲得市場價。Wework 在中國布局的辦公空間,都在市中心頂尖地段,除非一直燒錢,否則沒有團隊可以支付這樣的房租。
劉彥燊希望把過去多年在房地產、實體經濟中的投資經驗運用到聯合辦公中來。
要把這個生態圈玩得精致,一定要像本土化的公司會玩、接地氣。劉彥燊在上?;春B方痃姀V場拿下一層樓面作為 WE+ 辦公空間,這是上海市中心優質地段,借助上海實業集團和美國柯羅尼資本的資源,他爭取到的租金是非常優惠的。
成立 WE+ 浦江科技廣場空間,寒武創投作為天使投資機構,在投資的生態上做了大量 VR、AR 布局;超幻孵化器的創始人陳堅先生則稱自己是雙重身份,一方面是超幻孵化器創始人,一方面也是 VR/AR 行業的創業者。
超幻孵化器由創幻數碼科技主導,聯合了國內各個細分領域頂尖的團隊,如諾亦騰、樂相、亮風臺等頂尖企業,其中的管理團隊也是這個行業里的從業人員,可以把經驗、產業資源輸送給孵化團隊,幫助創業者走出從0到1 的關鍵一步。
WE+ 跟產業對接,比如和上海的臨港集團合作,臨港本身具有大量的科技類產業,劉彥燊希望把生態圈打通上下游:
“創業者們設計一個新產品,需要跟真正大產業做對接,比如把智能無人機推向市場,當無人機每年賣出去,產生幾千萬收入,那么如何跟大產業,包括生產基地或、研發做對接?所以資源是聯合辦公空間的核心競爭力。”
結合垂直領域在不同城市落地
北上廣深杭聚集了中國多數創業者,上海金鐘廣場的WE+空間是以金融為主,匯集了好幾家天使基金、風投機構,以及廣告類、生活互聯網+等領域中比較成熟的O2O公司。
WE+ 在上海靜安的項目以黑科技為中心,在大寧地區跟一家做虛擬現實的公司合作,量身訂造了一個 VR 空間,漕河涇地區則定位在互聯網相關的軟件、服務類創業公司。
除了在一線城市布局,WE+ 也進入蘇州、寧波這類二線城市,獲得上海的資源輻射,并且形成互動。
寧波有大量與時裝相關的產業,WE+ 的合作伙伴是杉杉、森馬,推出的聯合辦公空間以時尚、生產、設計這類垂直領域為主。
而青島以互聯網+金融服務為中心,廈門有快手、美圖這類創業公司,適合發展生活科技類的產品。
關于選址,劉彥燊認為,首先是空間的環境、機電設計、聯合辦公空間需要隔開很多小房間,金鐘廣場的WE+有六十多個房間,需要六十多套單獨空調系統,這對機電要求很高。其次是地點、交通,選址需要靠近地鐵,因為大部分中小型企業工作人員不是開車來的,他們依賴交通工具。
場所附近的業態也很重要,金融、互聯網、設計類的業態是否成熟?周邊包括吃、喝、玩樂的配套設施?跟業主方的合作模式,業主是否希望這類產品在園區里有更大的發展,還只是當成單純的租戶,合作是什么樣的合作?這些都是WE+考慮的因素。(本文首發鈦媒體,記者/孫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