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的大趨勢下,我國的傳統中醫有沒有新的機遇和可能?
在9月4日的“數字時代下的醫療變革高峰論壇”中,神黃科技創始人CEO周晉就此問題進行了看法分析。
近些年來,中醫的爭議一直存在,但還是有許多國人對中醫情有獨鐘,且醫療市場始終沒有把中醫放下,對此,周晉認為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情懷。中醫的哲學觀和老祖宗傳下來的儒釋道這些哲學觀是相近的,我們中國人更容易順從這些觀念。
第二、政策因素。能看到現在政策方面連續的頒布了一些支持中醫的重要的政策。包括明確規定傳承、創新中醫藥,還有中醫醫療的數據保護以及中醫養生等等,這反映了政府對中醫的關注。此外,在人大第22次會議上,第二次審議了中醫藥法,這個立法的意義代表著政府和學界聯合的一個態度。在這樣一個政府主導,政策支持的情況下,中醫迎來一個改革開放以來最好的發展機遇。
第三、中醫更能順應分級診療的醫改政策環境。分級診療的本意就是要讓醫生資源得到解放,而中醫天然的適合在社區發展,再加上最近的政策支持,更多的民間中醫可以得到認可,這對基層醫療資源是一眾很大程度的釋放。
第四,中醫的萬億級大市場。國家衛計委員的數據,14年,我國中醫藥產業市場規模超過5700億,且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遞增,到今年年底可能就是萬億級的大市場了。從市場角度來講它是非常有潛力的市場。中醫藥的發展,從建國以來這些年,目前應該處于一個很低谷的階段。但從這個時機介入,從市場角度看,機會和前景非常大。
第五,國民的養生意識的增強。人過了30,身體開始走下坡路,很多人有養生的需求。美團在近期的一個養生市場分析中發現,尋求中醫的解決方案的比例超過了60%,從患者需求角度看,相對于生病的低頻,養生是一個高頻事件。
第六、中醫的自身優勢。首先是治慢病、未病,能夠有效減少醫療開支。例如在03年,治療SARS的中醫經費大概在五千多塊,而西醫是五萬到十萬之間,且中醫的副作用相對較低。其次是能夠移動,望聞問切不需要檢查設備,與互聯網結合,排斥比較少的,因此更適合O2O,比如大家嘗試針灸、推拿、按摩上門服務。
在目前的形式下,我們應該對中醫做些什么?是做顛覆還是做增量?周晉認為,中醫+互聯網還是要回到中醫本身的服務模式上來。對此,周晉以神黃科技為例,為大家進行分析,以下為實錄,創頭條(Ctoutiao.com)整理編輯:
我們做的第一項工作,是把這個數據變得公開透明,許多時候,患者對醫生是否真正掌握了信得過的醫學水平是存疑的。我們收集到數據之后,會做解剖,聚類,挖掘,統計這四個工作——這是一個把人工智能利用進來的工作。我剛才提到我們要做增量,要使得更好的醫生進入到市場,會特別針對中年資的醫生做一些服務。
我們的邏輯是把這些醫案還有古籍的數據做解剖,對來自于歷朝歷代各種醫家的知識信息做聚類,挖掘出規則,再基于這個規則,對醫生診療進行輔助,最后對診治率、使用的情況做統計,這樣周而復始把統計回來的信息再用來產生新的醫案,再做解剖?;谶@樣一個思路,我們的中醫人的掌上知識庫,內網版本做了很多醫院,比如國內最大的中醫醫院——廣東省中醫院,每天在線上使的人次超過了一百人次,他們在上班期間用我們的系統作為診療輔助。在先做好對醫生的服務,為醫生的水平保駕護航,擴容腦容量的貢獻之后,另外我們的另一款產品神黃名醫館,主要是基于醫生的資質、市場口碑和我們自己研發的一套同行評議的機制,為患者對接優質醫療資源。這樣一個平臺目的是為了提高醫生的合理陽光收入,包括幫助年資較輕的醫生做好他的品牌管理,幫他揚名。
另外我們會深度結合中醫診療的場景,來提高效果和效率。與互聯網的一般復制模式不同,我們會去找到醫療本身存在的形式,基于此再去做一些加速的事情。所以我們會更關注線下的場景,只是把線上作為一個走信息流和現金流的一種方式。
此外,我們會堅持做診療方面的人工智能的工作以及診療輔助。如前面所說,我們做了很多收集整理的工作,最后通過我們人工智能算法,形成了一個診療的機器人,用戶通過輸入疾病或輸入癥狀得到處方;醫生也可以把這個處方作為參考建議,輔助自己進行判斷。
最后關于中藥,我們希望一站式的完成整個中醫藥的體驗,我們會和知名的藥企,包括康美、好藥師、同仁堂等一起做好這個工作。因為中醫最后的治療要落實在中藥上,中藥的道地很重要。
總的來說,我們做這個事的一個觀點就是從中醫知識庫入手,希望建立一個垂直一體的面向中醫創新服務的產業閉環。從中醫知識庫入手,切入醫患撮合這個最剛需的市場,同時也要為國家做一些名醫傳承的工作,這是一個重要不緊急,但是不做以后就會變得很緊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