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在創業的大潮里,餐飲創業就是其中一大主流。
近日,北京一號線及十號線地鐵上展示了“嘗嘗咱家的味道”為主題的系列海報,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記者注意到,宣傳主體是一款名為回家吃飯的APP。 ? ? ? ? ? ? ? ? ? ? ? ? ? ?
據回家吃飯簡介內容,回家吃飯打造的是“全國領先的家庭美食外送平臺”通過“挖掘小區內的全職太太和叔叔阿姨,讓他們為你(顧客)烹飪安心、健康、可口的家常菜和家鄉菜肴。”
在自己家里開網店做菜煮飯,本錢投入很小,又不用租金和物業,甚至不需要額外添置就餐的桌子和凳子,這簡直是餐飲行業最輕松、門檻最低的一種模式。
那么,家庭廚房外賣真的能讓顧客感受到“家里的味道”嗎?
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記者首先下載了這款回家吃飯App。App定位成功后,自動篩選出記者所在位置2-3公里的個人廚房。選擇任意一家,頭圖通常展示的是家庭廚房“大廚”的照片,廚房內部環境等。這些家廚們均被標識已通過實名認證、健康認證、上門認證。
顧客下單后,可選擇外送、自取、堂食三種形式。
通過切換了多個地點統計,記者發現100%的家庭廚房均能提供外送、自取服務,但只有極少部分家庭廚房支持堂食。
記者隨機選擇了某地一家可提供堂食的家庭廚房,并成功下單預約第二日上門就餐。很快,某家庭廚房店長周女士發來短信,確認記者是否選擇堂食,人數及上門時間等。
到了次日約定好的時間,記者來到某小區附近,由于路途不熟,周女士親自出門找到記者并帶回小區的出租屋。
進門后,周女士一家熱情招呼記者洗手并入座吃飯,菜量很足,甚至還額外提供了小米粥及新炒一盤酸菜豆腐、茶水等,一次性筷子和紙巾則由回家吃飯提供。
就餐結束后,記者通過APP確認并對服務評價,至此完成整個流程。
“你們是我們開業幾個月時間里第一個主動要求堂食的客人。”周女士說。
據周女士介紹,她和老公都是外地人,目前租住在這個小區,平時老公出去工作,自己在家和婆婆帶孩子,無法選擇固定工作,直到后來看到回家吃飯招募家廚的廣告,想到平時也能燒幾個小菜,于是就加入回家吃飯這個平臺分享廚藝,平時接到的單子也是附近的顧客,“最高時候一天能接8-10單。”
值得一提的是,在記者就餐過程中,周女士一家很有禮貌地離開餐廳,但盡管如此,與餐廳開放式、半開放式的就餐氛圍截然不同。在陌生的環境下,依舊會帶來太多拘謹和不安,更無法與自己在家輕松隨意的就餐氛圍相媲美。
總結起來,堂食更像是去陌生人家做客,品嘗的是“別人家里的味道”。
相比起多年前,現今的外賣大平臺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眾化的餐飲外賣市場在美團、百度、餓了么等大平臺手下瓜分殆盡。數據顯示,美團、百度、餓了么占據了外賣O2O近90%的市場份額,再沿著老路走,對于創業者來說已經沒有任何機會了,只能是尋找其他外賣模式突圍。
據調查,幾家家庭廚房外賣平臺都精準地鎖定遠離家鄉的消費群體,打出“家的味道”的溫情牌進行宣傳,將餐飲消費由口感向情感升級,去作為支撐品牌的核心競爭力。
通過幾次上門體驗,記者總結如下:
1。家庭廚房的家廚大多很質樸、且熱情好客。
2。APP宣傳照與實地廚房環境情況有落差。
3。顧客對選擇上門就餐多少都會帶有些抵觸和拘謹。
4。口味與其它外賣餐飲確實存在差別,更貼近普通大眾家常口味。
那為什么家里做出的菜和飯店里的味道不一樣?一名餐飲廚師告訴記者,關鍵是中餐品種多、工藝復雜,不適合量化,"不同的廚師在同樣的菜系上,在食材的準備、調料的選用、配比,和火候的掌握上不可能完全相同,都會有一定差異。"
這也是記者在回家吃飯App中翻看顧客點評中發現比較有意思的一面:一些走大眾化路線的菜品,有一部分人會覺得很好吃,就像是“家里的味道”。但與此同時,也有一些顧客提出各種不同口味的意見。
這也正應了一句老話:羊羔雖美,眾口難調。
如果深入分析下去,不難看出,普通老百姓受條件所限,相同地區的常用調料和食材大致相同,口味相近也就不足為奇了。不同之處在于不同的地區的食客對口味的偏好會有不同。例如川菜講究麻辣鮮香、魯菜則咸、鮮、濃油赤醬、而粵菜則講究原汁原味、咸、鮮、清淡。
除了魯菜、川菜、粵菜、蘇菜、閩菜、浙菜、湘菜、徽菜這中國民族飲食的“八大菜系”外,潮州菜,東北菜,本幫菜,贛菜等其它地方菜系再國內也較有影響。相對平臺主推的家常菜來說,一些主打烘培類、沙拉以及菜系特征比較明顯的家庭廚房反而好評率最高。
所以,“家的味道”其實說白了也就那么一回事。要想真正在自己3公里的附近能吃到“家里的味道”,一是顧客的口味不是很挑,不要太過追求極致。二是看緣分。當然最直接的體驗真正“家的味道”,最好的辦法就是回家。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堂食并不是家庭外賣的賣點,像記者主動到家庭廚房堂食的人畢竟還是其中的極少數。這或許也是回家吃飯、丫米廚房、小e管飯等家庭外賣平臺將其定位為主打外送平臺的一個考慮。由于大部分顧客的消費習慣還未形成,回家吃飯目前的盈利模式也只是收取10%的“平臺信息費”,未來能否按照一些私廚外賣所計劃的圍繞美食做社區和社交的衍生,還存在不確定性。
一位主做海鮮烹飪的女店主告訴記者,愛人從小就在海邊長大,做海鮮“小菜一碟”,之前曾經打算在微店上做,但銷量不好,轉到回家吃飯平臺后,生意多了起來。“以后生意變大了,會考慮請人來幫忙。”
除此外,記者還發現,不少開店時間長,有特色菜品、口碑良好的家庭廚房均能達到月銷量300單以上,而且由于回家吃飯大量采用隔日預訂的模式,對家庭廚房來說,能夠根據訂單多少決定第二日的采購數量,能夠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和消耗。
那么相對于空間很大的餐飲市場,家庭廚房和普通的外賣區別在哪?
先說相同點。
首先。普通平臺式外賣如百度、美團、餓了么等和家庭廚房外賣的模式上來較為相似,客戶基于地理定位去搜索身邊就近各種不同口味的美食,在電腦端及移動端的上,店主所展示的都是自己能做什么樣的飯菜、什么時候能做好,以什么樣的價格出售。
其次。和外賣平臺一樣,雙方相互促進又有相互影響的一面。家庭廚房平臺同樣會弱化私廚的自身品牌,在享受平臺大流量和訂單業績的好處同時,個體私廚難免會淪為外賣大平臺的附庸。
其三。提供外賣的私廚依賴平臺監管,這和外賣平臺相似,一旦入住平臺的第三方私廚數量的增加,如何保證了食品安全、進行持續有效的監管,難度極大。
再看不同點。
“回家吃飯”創始人唐萬里曾表示,回家吃飯可以連接閑置的家庭廚房和渴望吃到家鄉菜的北漂人群。“一端是產能閑置的家庭廚房可以被利用,另一端是厭倦了外賣的用戶們可以不用進入餐廳而以外賣或上門的形式,吃到附近美食達人們在家中提供的飯菜。”
不難看出。首先。這種模式建立在共享經濟基礎上。傾向解決有廚技在身的低齡(50-60歲)老人退休后如何發揮余熱、家庭主婦、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問題,有利于合理配置社會資源,家庭廚房、顧客、平臺和外送方等都能獲益。這些潛藏在大街小巷的家常飯菜,經過一番包裝升級后,頓時成為資本的寵兒。
其次。和其它外賣平臺不同,家庭式外賣從業者可以是以前曾經做過餐飲業,對餐飲業較為熟悉的專業人士,也可以是掌握一定家常菜烹飪技能的美食達人。
在加入門檻上,回家吃飯和丫米廚房等家庭外賣平臺一樣,都需要通過在線下對廚房進行審核、培訓和飯菜試吃,并要求用戶提供健康證明后,一個開放廚房即可在平臺上被開設成立,并能為2-3公里范圍內的顧客服務。
換句話說,相對于正規的餐飲業態,家庭廚房加入的門檻更低。
最后,在批量化生產上,廚房空間、人手不足等條件所限,家庭廚房外賣無法和其它大外賣平臺相比,以日均訂單量一旦達到自身承受的服務能力,店主唯一的選擇就是臨時關店。否則,隨之而來的就是送餐不及時,質量下降的后果。
在國內私廚外賣才剛剛發展起步,唐萬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這是座巨大的待開采的金山,誰能把它拿下來,將獲得一個巨大的商機。
關于“家庭廚房外賣”的監管問題一直備受爭議,而能否入駐平臺經營,目前以回家吃飯為例,依據的也僅是《“回家吃飯”家庭廚房入駐標準》。
北京市餐飲服務許可管理辦法(試行),餐飲服務提供者應當取得餐飲服務許可證后,方可從事餐飲服務經營活動。
以百度、美團等開店的流程,要想加入這些大平臺需提供符合國家法律法規要求的經營許可證照,包括但不限于營業執照、餐飲服務許可證或食品流通許可證等。像家庭外賣這樣的私廚模式,無法辦理相關營業執照等,也就上不了大的外賣平臺。
那么,作為經營者,回家吃飯又是如何看待餐飲執照這一問題呢?
回家吃飯一名客服人員并未直接回答記者問題,她僅是向記者表示,回家吃飯是一個新生事物,“目前對美食分享這種新興經濟模式,相關的法律法規還在探索中。”
據了解,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回家吃飯APP也提出了一系列完善食品安全舉措,如要求入駐家廚實名認證、取得健康證,符合準入標準和審核流程外,平臺還引入了保險機制,每一道菜都由PICC中國人民保險承保。
問題是,這樣做就能保證食品安全了嗎?
不得不說的是這種家庭廚房外賣的模式目前仍處于灰色地帶,眼下也僅能靠平臺監管,食品安全和衛生更多的是靠家廚們的自律。特別是缺少一張合法的“身份證”,私廚共享平臺的處境依舊是游離在監管的邊緣。
前不久的7月8日,在《中國政策論壇——大數據時代的食品安全》論壇上,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滕佳材在談到 “家庭廚房外賣”時表示,“家庭廚房”缺乏食品經營等相關資質,且商家良莠不齊,食品安全隱患風險大,消費者要加強自我保護意識。針對網絡食品違法經營查處辦法近期即將出臺,“家庭廚房”類網絡訂餐將受到嚴格規范管理。
在具體辦法還未出臺前,家庭廚房是未來走向何方,是其生存和發展的最大的疑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