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有機農業是在互聯網大勢下,農業回歸的一個體現,也是一個必然的趨勢。自然農法,健康營養。而功能農業,則是比有機農業更高的一個階段。

2008年前后,在由中國科學院農業領域戰略研究組編纂的《中國至2050年農業科技發展路線圖》中,功能農業的概念首次被提出。2016年4月8日上午,《功能農業》一書的新書發布會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該著作由功能農業學科奠基人趙其國院士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尹雪斌合著,是功能農業新學科建立以來的首部專著。
功能農業學科奠基人趙其國院士,總結提出了農業發展的三階段:高產農業是為了“吃飽肚子”,是讓每個人不挨餓,是很長時間以來農業的重要任務,甚至在未來仍是中國農業人的重要工作之一;綠色農業是“吃得安全”,屬于第二個階段,這個階段的重心是保持良好生態基礎,盡量減少農產品中有害的東西,有機農業是這一階段的最高級。功能農業則是為了“吃得健康”,屬于第三個階段。通過農產品的營養化、功能化,讓它成為維護、提升人體健康的重要載體。

什么是功能農業?
功能農業,是指通過生物營養強化技術或其他生物工程技術生產出具有健康改善功能的農產品。簡單地說,就是生產出的農產品能夠定量滿足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微量營養需求,比如,滿足不同年齡段、不同群體所需要的鈣、鐵、鋅、硒等,進而達到促進生長、發育,增強免疫力、抵御癌癥、延緩衰老的目標。
功能農業的使命,就是讓農產品進入功能時代。功能農業的核心要求是,農產品中某一種或幾種健康有益成分基本定量,并可以標準化實現。目前,狹義上來看,功能農業實踐應該著重于礦物質等較易實現標準化強化的類別;廣義上,功能農業也可包括明確具備功能性的農產品生產。趙其國院士預測:到2020年,我國功能農產品將有80——100種,產值達1000億元。

功能農業的產業化實踐
功能農業這一概念提出至今,只有短短七年的時間。在這七年的時間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科大)與蘇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在我國乃至世界上率先系統開展了功能農業技術研究與產業化實踐,創造了多項第一。
?功能農業的基礎是生物營養強化技術。針對我國區域性人群硒、鋅、鐵、鈣、碘等礦物質缺乏現狀,按照提高食物鏈礦物質水平的設計理念,采用生物營養強化技術,硒谷科技和微港科技分別自主研發出了礦物質植物營養劑和生物礦物質食品添加劑兩類產品,分別用于生產功能性農產品和功能性食品。
同時,中科大和硒谷科技公司在長三角、華北、東北、華中等農業重點地區還開展了多個萬畝功能農業示范區合作,成為推動功能農業發展的新模式。
這種模式是地方政府、龍頭企業和硒谷科技聯合。地方政府將功能農業作為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典范、農業科技創新亮點,給予政策、資金全方位扶持;龍頭企業具體負責實施;硒谷科技提供整套保姆式技術保障。功能農業已被安徽、江蘇、河北等多個省市地方政府考慮列入“十三五”發展規劃。
作為一個新興方向,功能農業產業生態的構建,最重要一項是消費生態的構建,而科學普及工作是其重要基礎。

在真農網看來,在農業不斷向前發展的今天,功能農業也將成為人們健康發展的不斷的需求。無論怎樣,只要農業向健康安全產品的方向發展,便是對消費者最大的尊重和最負責任的付出。
2022-06-08 真農網發布了 《“丹東草莓”竟然來自江蘇?》的文章
2022-05-26 真農網發布了 《花未全開月未圓,奧迪小滿事件的盡頭是蔡襄?》的文章
2022-04-21 真農網發布了 《一起去嗦螺螄粉嗎?地標品牌“柳州螺螄粉”如何“臭”名遠揚》的文章
2022-04-11 真農網發布了 《真農網全鏈路數字技術賦能品牌農業發展》的文章
2022-03-25 真農網發布了 《農產品溯源的真正價值是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