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竹筍迎來了雨后的春天,當社會已經全面互聯網化時,曾經不討巧的保險行業,終于在互聯網上開始破土,一年時間里,已經誕生了近兩百家互聯網保險平臺。
這些互聯網保險平臺的經營模式各異,有的針對中小企業團險,有的針對車險,還有的只做健康保險,當然也有很多綜合平臺。無論哪種,目的都是通過互聯網,提高保險的效率和服務。
目前,由于大部分平臺剛剛起步發展時間較短,仍無法判斷哪種模式更為有效。最近,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小編采訪了一同保創始人于鵬飛,了解到一種基于社群互助的互聯網保險新玩法:把保險賣給社群用戶,尤其是無法買到合適商業保險的自由職業者社群。
于鵬飛曾在京東金融、當當網等任職,亦是一名連續創業者。從2008年起,嘗試過包括眾籌、互聯網金融等多個方向。去年年底,他決定在眾籌的領域重新出發創業,并開始尋找各種商業模式。當發現在國外非常成熟的互助保險后,他眼前一亮,跟深耕保險行業10多年的另外一位創始人一拍即合。今年5月18號,一同保產品正式上線。
總結起來,一同保要做的事情其實是希望解決用戶購買保險時遇到的幾個問題:
1、幫用戶繞過保險業中介繁雜的坑。把保險產品簡化,只賣符合用戶需求的健康保障計劃。
2、降低保險的價格。用戶如果獨自購買保險價格會比較貴,而一同保聚集了社群的大量用戶,可以代替用戶去與保險公司談判,就能拿到保險的“團購價”。
3、與其他互聯網保險平臺面向存量市場不同,一同保面向的更多是之前商業保險覆蓋不完全的用戶,如自由職業者等等。一同保主要面向各種社群組織提供團險服務,無論是線下的行業協會、俱樂部,還是線上類似羅輯思維這樣的粉絲群都可以投保。這種保險方式有些類似目前的互助計劃,但與互助計劃不同的是,客戶在一同保上投保時,是通過購買商業保險公司的團體保險來實現保障服務的。
“我們是先有社群,再有保險。”于鵬飛說。針對各社群的需求,一同保將為社群訂制合適的保險,而這些社群,要通過大數據來篩選,根據動態風險調整保險的價格。在幫用戶回歸保險本質的同時,為用戶提供更全面的健康保障服務。
他還表示,一同保未來將是一個大數據公司,讓用戶像智能投保推薦理財產品一樣,一同保會為用戶量身訂制最合適的保險產品。
于鵬飛和幾個合伙人之前都是互聯網公司的高管,年薪都是百萬級別。但他坦言,對創業一直有種情懷,所以最初創業失敗后,又打工幾年,積累了一定實力,接著創業折騰。“找工作容易,當高管也容易 ,但是不是自己的興趣所在?”他認為創業讓自己變的豐富,“無論是視野還是執行力都完全不一樣了。”雖然在創業中遇到過各種問題,但他認為,現在的互聯網創業仍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它有許多技術紅利在里面,是真的可以通過技術改變社會的有效途徑。
同時,于鵬飛并不贊成“模式”一說。“你說京東還是阿里更有門檻?其實什么模式在中國都能被克隆。技術也能克隆,資質和牌照?都可以得到。我認為唯一的門檻,就是一個創業公司的執行力。”一同保現在的研發團隊,聚集了阿里、京東、去哪兒、當當等主流電商人才,保障了產品技術研發能力。
最近一年迅速涌出多家互聯網保險平臺,因為同屬金融范疇,所以有人擔心互聯網保險會不會重蹈P2P平臺的覆轍。
于鵬飛認為,做金融行業確實面臨種種風險。當時他從京東金融離職后,面對那時P2P平臺的火熱也曾猶豫不決,但最后因為風險太高而放棄了這個創業方向。
而互聯網保險行業,他認為與P2P還是有很大差別。首先,保險行業作為一個強監管行業,不存在P2P平臺這種監管紅利,從而互聯網保險項目在數量上不會像P2P那么多。其次,互聯網保險的利潤不像P2P平臺那么高,這樣就需要各家平臺拼的是為用戶服務的內功,而不會像P2P平臺那樣唯收益率導向。
說到國內外保險的差距,他認為雖然國內保險的普及率不如國外,但國外有的互聯網保險的模式國內都有,不過到現在為止,國內還沒有任何一個模式被證明是成功的。也難以拿別的行業和它對比,因為保險行業有很強的專業度,對流量依賴沒那么強,唯一能形成依賴的就是服務屬性,所以在這一點上,互聯網保險行業對于創業者而言是最大的機會。
雖然互聯網保險如火如荼得迅速發展,但是整個行業仍然處在探索階段。但是協同效應告訴我們,只有有足夠多的人踏足到一個新的領域,培養起用戶習慣,才會有機會獲利。而這時,經歷重重考驗,真正能生存下來的,才是行業佼佼者。
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鏈接及出處。本文作者馬慧敏,聯系郵箱mahuimin@startup-partn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