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號的2016中國保險業發展年會,請出了馬云為保險業站臺。馬云主要提出了兩個觀點,一個是保險業從依賴銷售,變成了依賴動態大數據;另一個是保險應該服務全體13億人民,所以現在保險公司和產品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碰巧,馬云的這兩個觀點,小編之前剛剛采訪過的保險極客CEO任彬也曾提過。保險極客是一個專門做中小企業團險的在線保險平臺,任彬之前做精算師,精算師的工作就相當于大數據。基于此,任彬從自己的角度,對馬云的演講作了一番解讀。
他認為,馬云是站在用戶角度針對保險行業做的演講,演講內容中,關于大數據,關于保險從復雜到簡單,關于信用體系、風險控制等,很多都切中了保險行業的底層邏輯。
保險行業的底層邏輯是什么,一個是效率,一個是服務,一個是數據。互聯網要想改變保險業,也唯有從這三個方面著手,才能真正改變保險業。
傳統保險目前的服務效率和銷售效率決定了其必然要依靠渠道,依靠大量的保險代理人,這必然造成國內保險行業費率偏高。互聯網保險則通過技術革新帶來了服務效率的提升,和銷售效率的提升。
在服務效率的提升上,保險極客開發的SaaS團險服務系統,可以實現線上投保,用戶不用再走復雜的線下投保流程,支持在線繳費。理賠方面,打破傳統保險公司動輒數月的理賠流程,只需微信拍照上傳報銷單據,5個工作日內就能收到理賠款,這從用戶感知角度來講,是讓保險從投保,到繳費,到理賠變得簡單省事。對保險服務平臺自身而言,成本也因此降低了。
再說一下銷售效率,以往通過保險代理人一對一線下溝通才能成交的訂單,如今通過流量化和場景化的方式就可以實現銷售了。比如淘寶的退貨險,利用互聯網把一些原來非常散的、小的、走傳統承保流程成本非常高的保險,在碎片化的場景下,利用互聯網高效的數據對接承保了進來,提高了效率。
馬云說3億保民太少了。為什么?有一點是國內的保險還沒有真正走近用戶。傳統保險還是比較冷冰冰的,當風險真正發生的時候,保險公司把它變成錢賠付給相關被保險人,整個過程中都以貨幣形式來體現。但回過頭來想一想,當風險真正發生的時候,客戶需要的真是那筆錢嗎?
罹患重大疾病的用戶,絕大部分希望能夠給他提供有效的治療和醫療服務方案;買壽險或者意外險的家庭頂梁柱,他更需要的是當真正發生意外和壽險事故時,這筆錢能夠有效幫助其孩子成長,能夠幫助為其父母養老送終。
如何把客戶的真實服務需求,變成保險理賠服務中的重要環節?
將來,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對社會服務資源將進行不斷整合與改變,這會逐漸改變整個保險行業理賠和服務思維。屆時,保險公司賠出的就不單單只是冷冰冰的錢了,而是客戶真實需要的相關性服務。
數據可能是三個底層邏輯里面發展最慢的,因為它需要通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不斷地積累才能得到有效。但是,它卻可能從根本上改變運行了幾百年的保險行業。因為整個保險行業的本質就是把風險量化、定價,然后收集風險、管理和分散風險,再針對風險進行賠付。但是,當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數據足夠細化,細化到產品的量化和定價層面時,它將從根本上改變保險業。
過去,保險公司的定價是用過去大量的數據去嘗試預測未來。而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下實時產生的動態數據,則有可能改變這些機構對未來風險的預測模型。
這樣,保險公司對人群可以更細分,對風險定價可以更準確,預測未來可以更精確。在這種情況下,其實是從最底層改變了保險量化的方式。那樣,也就會自下而上地改變保險的銷售方式和運營和管理模式,進而改變整個保險行業的運轉方式。
另外,馬云也強調保險需要建立用戶的信任。保險極客也一直在強調得用戶信任者得天下。所以在用戶體驗和用戶信任上是非常注重的。只有首先建立用戶的信任,國內的保險業也才能發展的更好。
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鏈接及出處。本文作者李翹,聯系郵箱ganhuo@startup-partn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