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業1.0到農業4.0,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中國的農業正在一步步的向前發展。如今消費模式不斷升級,在這樣的背景下品牌農業成為最具有發展前景的方向。當政策不斷的呼喚,當消費者的需求不斷增加,品牌農業之路,便成為迅速脫穎而出占領市場的制勝捷徑。
從宏觀上來看,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一定意義上表明農產品在量上的關注大于質上的投入,也為很多農產品在品牌農業的道路上埋下伏筆。有數據顯示,2012——2015年,我國農產品的年產量超過了19億噸,這個數字從供需能力上證明了我國的農業大國地位,但是就目前現狀來看,不論是生產、貿易還是消費,我國的農產品普遍存在著競爭力弱、議價力低的缺點。農產品產量雖大而品質良莠不齊,只滿足了消費者食以果腹的需求,卻不能保證健康的需要。所以,在農產品大國而非農產品品牌大國的窘境下,轉變生產方式和發展思路,提升產品品質,實現產品附加值的提升,品牌的打造勢在必行。

其次,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頻發,使得消費者越來越多的關注農產品的產地、加工、有機、品牌等相關信息。在中國的農產品市場上,假冒偽劣,山寨遍地,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時有發生,整個農產品市場魚龍混雜;再加上商戶數量多、監管難度大,使得那些惟利是圖的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機。食品安全問題,導致消費者對農產品的消費信任大打折扣,消費者因宣傳輿論的引導缺乏分辨優質農產品的能力,所以在他們的潛意識里,那些樹立品牌的農產品,就代表了優質、安全、健康。著名的財經作家吳曉波曾說,2016年將是中國新中產階級消費元年,這部分消費者更加理性,更加看重產品品質而非物美價廉。所以,在消費者對品牌農業需求不斷擴大的情況下,將自己優質的農產品打造成一個屬于自己的品牌,搶先占領消費者的心智,占據市場,是一個明智而實惠的選擇。

同時,就微觀來看,我國農產品品牌建設相對滯后,農業生產者品牌意識薄弱。農業供給側的改革,推動著消費模式的升級也在呼喚著走品牌農業之路。雖然已有區域IP的支撐,但是區域IP始終不能代替企業品牌占據市場。區域IP的開放性和易識別性,使得對區域IP的仿冒、濫用難以監管,無良商家以次充好,使得區域IP的良心農企舉步維艱,品質和口碑無以為繼。所以,農產品品牌的打造刻不容緩,既是政策的需要也是市場發展的需求。
那么如何抓住需求機遇,打造屬于自己的農產品品牌呢?
品質是品牌的保障,要想打造出屬于自己的品牌,就要先把品質修煉到極致,只有用品質抓住消費者的胃口和興趣,產品的生命力才能源源不斷。當說起橙子,大家就會想到褚橙,當說起堅果,大家就會想起三只松鼠,這就是在品質和口碑上產品給大家留下的印象,也就成了產品源源不斷的生命力來源。

其次要建立起產品的誠信體系,給消費者足夠的消費信任。而在消費信任建立的過程中,還是知根知底的產品對消費者來說更容易接受和相信。在德國,你買一顆雞蛋,只要通過掃碼就可以看到這個來源,就可以知道它在進入市場之前經歷的每一道工序,這樣一來打消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顧慮,同時食品安全事件發生的幾率也大大縮減。就目前現狀來看,如果你的產品想要嘗試給消費者足夠的消費信任,真實的原產地證明、有機的環境曝光、零污染的寫實報告必不可少。

真農網自主研發的農業物聯網農產品追溯平臺,為農人農企量身定做,根據國家政策導向開發出專為農業品牌服務的在線二維碼追溯服務工具,軟件對于有品牌建設意向的新農人來說是一個物美價廉的選擇。不僅通過實拍證明了產品的原產地,還可以同步記錄將產品的生長過程生成二維碼供消費者查看。品牌建設的過程就是消費者不斷認可的過程,知根知底的產品,讓消費者買的更放心。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打造產品品牌,要學會運用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渠道,進行推廣傳播。“酒香也怕巷子深”,在互聯網時代,運用互聯網進行營銷推廣是品牌建設必不可少的一環,也是打破傳統農業走向現代品牌農業最為有效的一環。試想如果褚橙、三只松鼠這類的明星品牌沒有通過互聯網來宣傳傳播的話,那它可能對消費者來說只是橙子、只是堅果,與其他的同類產品并無不同。
習大大說“品牌是信譽的凝結”,“要大力培育食品品牌,用品牌保證人們對產品的質量信心”,“推動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的轉變”。的確,得口碑者,得品牌;得品牌者,得市場。農業的發展靠技術,農業的增值靠品牌。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
2022-06-08 真農網發布了 《“丹東草莓”竟然來自江蘇?》的文章
2022-05-26 真農網發布了 《花未全開月未圓,奧迪小滿事件的盡頭是蔡襄?》的文章
2022-04-21 真農網發布了 《一起去嗦螺螄粉嗎?地標品牌“柳州螺螄粉”如何“臭”名遠揚》的文章
2022-04-11 真農網發布了 《真農網全鏈路數字技術賦能品牌農業發展》的文章
2022-03-25 真農網發布了 《農產品溯源的真正價值是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