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資本寒冬不是資本的退后,而是理性的回歸,那么在經歷了兩年的火爆之后逐漸轉冷的智能硬件,該如何理性認識自己和尋找下一步出路呢?
對此,8月20日下午,良倉加速器在夢想小鎮互聯網村主辦了一場名為“中國·杭州智能硬件”的峰會。作為大會的支持媒體,創頭條(Ctoutiao.com)為大會提供報道支持。
首先,銀杏谷資本總裁陳向明在以《未來智能硬件的投資方向》為主題的分享中提到,現在的智能硬件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對此,陳向明主要提出了以下三個觀點:
觀點一:目前已進入技術層的創新
相比于早期的“場景式”智能硬件創業——90%方案提供商的模板和芯片都是來自于類似的同一個單位,技術創新能力較弱,很難成功,現在的智能硬件進入創業2.0版本,核心就在于技術層創新。
技術層創新主要涉及軟件編程、模塊、芯片方案等。怎么讓硬件產品在基本的架構上,在最初頂層設計上就有核心競爭力,能夠與眾不同是非常重要的。
觀點二:擁抱阿里云和YunOS事業部
關于阿里巴巴,大家更多關注阿里的淘寶、天貓,但其實阿里有兩個產品線是代表未來層面的,一個是阿里云,因為所有智能硬件最終都要有數據的采集,都要有數據的處理,數據的傳輸;第二個是阿里云OS事業部,阿里新的一年財務報表,里面有一個重要亮點就是阿里云事業部業務的迅猛發展,還有一個是創新業務的發展,就是云OS事業部的發展。其實這兩個事業部是和智能硬件非常有關系的。
觀點三:智能硬件創業的生態建立
智能硬件是很復雜的,它的創新一定要在一個生態里。智能硬件的創業者一定要根據自己的產品特征、市場特征,融到一個生態里去,這能大大提高成功的概率。
隨后,來自富士康的資深經理林志聰發表了關于《智能硬件的創新與創業》的觀點分享。
靈魂——包括產品的創意、設計、軟件、演算、云端、數據、用戶體驗。
大腦——運作整個智能硬件。它的芯片、平臺、解決方案,不管是用英特爾/ ARM,都會有一些需要運作的部分。
臟器——構成智能硬件關鍵的零部件,可能是一個所謂的不同模組,通訊模組、傳感器、蓄電機構、光學鏡頭,特殊材料,各種不同的部分,這是“臟器”的部分。
外殼、機構、裝飾——最終的組合,才能成為一個智能硬件。
然后還要經過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三個階段才能完成。除此之外,智能硬件還需要微創新——把現有的產品和技術,已經發表、可以被授權使用的,拿來做復制和應用,然后再加上自己的創意和改善,結合使用場景,在技術和材料上做提升的,最后形成整合后的微創新。(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能只停留在復制應用階段,否則就成了抄襲)
在林志聰的分享中,最受關注的觀點,莫過于智能硬件2.0時代,好的智能硬件應該為用戶帶來什么?他認為:
首先,智能硬件的產品應該能切實解決消費者、使用者的需求。
產品要有一個應用場景,這個智能硬件如果不是能提供所謂解決消費者的問題,解決用戶的問題,不能是純粹的一個聯網硬件,叫做“為智能而智能”的偽智能硬件。
其次,一個好的智能硬件應該比傳統硬件更能提供增值服務。
過去兩年很多智能硬件是一個試水的過程,試了要學要用,但它提供的服務價值只是新鮮感,沒有長期的需求,所以很快就會被摒棄。真正的智能硬件要考慮一下,不管是聯網還是APP,產品帶來的需求、場景和增值服務,到底對消費者的體驗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