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智能導航系統,系統將自動生成兩條路線供游客選擇,并根據游客的選擇規劃好游覽路線。
??智能導航系統除了路線導航功能外,還可以通過VR、AR、3D動畫等多種方式向游客展示、講解杜甫草堂的歷史文化。
??茅屋書房里,窗欞下擺放著一方書幾,透過窗欞可見屋外的翠綠修竹隨風輕擺。“杜甫”一襲青衫,站在窗前,朗聲吟道:“榿林礙日吟風葉,籠竹和煙滴露梢。”
??在現代科技手段的助攻下,“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已能輕松實現。7月13日,借助“博物館智能導航系統”這一現代科技手段產品,記者在杜甫草堂“穿越”唐朝,于茅屋中偶遇“杜甫”。
??據悉,這套“博物館智能導航系統”是成都高新區企業四川藝海科技智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川藝海”)的研發項目,目前已在杜甫草堂試運行一月有余,服務游客1200余人次。借助于現代高科技手段,“杜甫”從煙波浩淼的歷史中向游客們走來……
??VR技術帶你“穿越”
??到杜甫草堂偶遇“杜甫”
??7月13日,在杜甫草堂的游客中心里,記者租賃了一臺智能導航系統。這臺智能導航系統尺寸如iPad大小,可手持或肩背。啟動后,語音提示便告知,系統已自動生成了沿“中軸線參觀”和“全館參觀”兩條路線。點擊了“中軸線參觀”,屏幕便出現已規劃好的景點游覽線路。
??“除了為游客規劃游覽線路、講解景點歷史文化背景的功能以外,它可以全自動識別每一個景區,并模擬出真實場景的體驗感。”四川藝海的工作人員李建說,在杜甫草堂故居,這套智能導航系統便可讓游客“看”到杜甫一家人當年居住在茅屋的生活場景,還能“聽”其吟詩作賦。
??當記者站在杜甫故居的柴門前時,一曲悠揚的古箏響起,語音提示記者已來到杜甫當年曾經生活過的茅屋故居。繼續步入其中,正堂居中,依次是書房、臥室、廚房。來到書房,一方簡樸的書幾置于窗欞下,一縷縷光灑在了書桌上。當智能導航系統的攝像頭對準書房時,除了語音提示外,屏幕里的景物驀然一變:“杜甫”迎窗而立,手拿書卷,看著窗外翠綠色的修竹和郊野風物,并朗聲呤誦:“背郭堂成蔭白茅,緣江路熟俯青郊。榿林礙日吟風葉,籠竹和煙滴露梢。”而當記者步入廚房里,只見“杜妻”正在廚灶前烹煮食物,旁邊的稚子則擺弄著鍋碗瓢盆……
??為何在不同房間能“偶遇”杜甫一家人?李建介紹:“在茅居的景點中,通過VR技術重現了當年杜甫一家人居住在此的生活場景片段。這需要在書房、廚房等前后相連的房屋呈現出不同的生活場景,尤為考驗高精度藍牙定位技術。系統需要準確、快速地識別不同場景,并以VR沉浸式場景再現,才能給游客一種‘穿越’的感覺。”
??AR技術讓遺址“活了”
??千年文物也能“拿”在手中把玩
??杜甫居住于草堂時,其周圍浣花溪的景物如何?杜甫在詩里描述為“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2001年底,文物工作人員在草堂東北面挖掘出的唐代遺址,殘存有水井、水溝、灶臺、屋舍地基等遺跡,但是,數千年前人們的生活形貌便只能全憑游客去想像。不過,如今憑借智能導航系統,能讓唐代遺址“活”起來,讓游客“看”到數千年前村民在此生活勞作的情形。
??記者來到唐代遺址,將智能導航系統的攝像頭對準任意一處,伴隨著《春江花月夜》的悠悠古箏聲,屏幕里出現一幅春景圖:村郊外,溪水潺潺,綠柳垂萌,幾間村屋沿水而立,婦人在屋外灑掃庭院,村童逗弄著雞鵝;遠處的農田地,壯漢正耕地勞作……
??“這一景點主要采用了AR技術。通過自動識別跟蹤物體后,并對周圍真實場景進行3D建模,于是就有了屏幕里的效果。”李建介紹說,技術人員采集了唐代遺址全景后,對圖片標注了20個識別區域,而每一個識別區域又分以更小的點陣,只要攝像頭掃瞄到任意一個識別區域,便可準確判斷出所在景點。此外,這一技術還能讓游客細細把玩此處的“文物”。
??按照工作人員所說,記者將攝像頭對準了在遺址中出土的文物陳列品——雙耳直流壺。當其出現在屏幕后,隨著指尖的動作,陳列柜里的雙耳直流壺此刻已在記者“手”中被細細把玩了一番。看到這一情形,在旁邊的幾位游客也好奇地拿出自己手機,開始掃瞄陳列柜里的文物。
??“人們參觀博物館時,傳統的辦法是請解說員或者通過展位前的簡要介紹對文物做基本了解。而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則可以讓歷史說話,讓文物活起來。”四川藝海總經理劉佳峰說,“博物館智能導航系統”則可對傳統參觀模式進行徹底顛覆,“這一系統是軟硬件相結合,有VR、AR、全景模型、算法等技術,以語音、圖像、文字等不同形式對博物館賦予‘生命’,讓游客產生置身其中的沉浸式體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