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映資本為國內最早成立文化產業基金的機構之一,目前重點布局在消費升級、互聯網金融、文化娛樂、數字營銷及企業服務領域。
王維瑋是華映資本中國合伙人。在近期的媒體俱樂部活動上,他與記者分享了投資文娛及消費的一些理念。
根據王維瑋的投資總結,于內容制作而言,好的作品放在第一位,持續產生好作品的機制也不容忽視,“頭部內容”比長尾內容更受重視,除此之外,擁有垂直人群的內容也值得關注。
在內容多、平臺也多的背景之下,內容發行的機會悄然誕生。然現在市場上缺乏既懂識別好內容,又懂得商業運作,并擅長通過市場化營銷為好內容帶去外部流量的團隊。
對于時下熱門的新媒體創業,王則表示,注意力經濟之下,只要內容足夠好,無論是在什么平臺冒尖的新媒體品牌都有其價值,重要的是,要有適合自己的商業轉化形式。

我叫王維瑋,我是華映資本第一位員工,除了老板以外。我主要負責文化娛樂和消費方面的投資。
文化娛樂我們從最早的2001年就開始做。看了這么多年文化相關的,其實我們投了大部分的文化形態。一開始,美元基金原來是不投文化的。第一,文化內容對于出資人有一定的要求,對公司的證照有一定要求,再加上文化內容最早的時候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所以原來在國內,一線美元基金都是很少投文化。除此之外,原來的人民幣基金主要做中后期的投資,所以我們作為最早看文化的中早期的基金,其實是在一個很好的窗口時間。
IP的延伸
整個文化行業,(依感官體驗不同)可以分幾塊,一個是內容文化,包括幾大塊,一個是大家平時看的文字的東西,比如小說、漫畫。然后,跟人的感官晉級有關系,下一個感官就是看的,不讓你想象,告訴你實際是怎么回事的,那就是視頻。
另外還有音樂相關的,很多是我們自己引申出去的,你做一個電影得有劇本編劇,你做一個網絡劇,做一個網絡綜藝,你得有通告書,你做音樂你還得有編曲和做詞,所以第二塊電影電視、網絡的視頻、分流段視頻、網綜、院校電影和電視劇,現在是主流。
第三塊就是用來感受的。什么叫感受,就是當中那一塊形成符號以后,所謂的IP引申,一個東西形成符號之后,讓它去做各種商業模式的變現。
當然也有一塊,稍微有一點不一樣,那就是線下的演出和空間。它既是第二種形態,也是第三種形態。整個條線我們都有投資,比如說,在文學方面的追書神器,然后視頻方面有罐頭視頻,網絡綜藝我們也有做。音樂我們其實最早也是很少真正投資。我們也投了音樂,演出我們也投了中國最大的聚橙網,包括他們后面延伸出來的劇場,音樂我們還投了樂童。所以整條延伸我們現在在看。因為延伸通常是要有自己的精神符號,IP符號化了以后才能做延伸。在中國延伸的生態還屬于比較初期,迪斯尼、漫威系列他們整個都做的比較好。其實很多時候一個符號都可以延伸,NBA也是一個品牌,它也是一種文化符號,所以我們也在看,所謂文化符號延伸的可能性。
內容發行至少要做到三點
就內容來說,我們在閱讀第一層面的品牌是有布局的。當然現在最大的是騰訊,第一梯隊最下面,和第二梯隊最上面可能是我們投的幾家公司了。
然后視頻的平臺,其實現在對于VC來說可能機會就不大了,因為大多數非常燒錢的公司,還是騰訊、愛奇藝那幾家。但是因為平臺有很多,內容也有很多,所以我們反而發現發行的機會。
現在市場上做網絡視頻發行的公司也有很多,但是我們沒有看到一家已經非常強大的公司。個人理解,主要原因是,目前大部分網絡視頻發行公司還是在“刷臉”的階段,就是碼好了位置在給內容做所謂的發行,其實缺少既對于內容非常懂,又對商業非常懂的,知道怎么做植入怎么做廣告,同時又能在視頻網站以外,做外部流量,做社會化營銷,不管在微信上、微博上還有其他地方,做流量補充,就是我覺得發行公司可能至少要做到三點,才能做一個好發行公司。所以最近在內容發行上,我們也在看好的機會。
內容制作投資四要點
當然內容制作本身我們也會關注,關注這幾點。
第一個是最基礎的,不管怎么說,點擊量也好、怎么樣也好,其實我認為確實最終還是要回到作品上來。作為投資人,我們至少要判斷這個東西本身是不是好的。那從數據上來說,不光是點擊量,轉發量、評論數等等要綜合起來看。
第二個,內容作品好的話,就必須有一個生產作品的機制,必須是能夠持續能夠生產好的作品。你突然有一個作品,可能一年才出一個,就算是非常好的東西,但我們投資人可能是沒有辦法投的。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大圣歸來,是一個非常好的網片,那個團隊我們也接觸過,但它下一個動畫片2019年才能放。這個對于資本來說,就不是很適合的標的。
第三個,是跟內容的受眾相關的,我們會關注一些頭部的內容。就是不管是里面的人也好,內容的IP也好,本身也好,能夠在整個紅海里面劃船。我個人感覺內容創意可能還是一個二八、可能一九,可能0.5、9.5的原則。最上面的0.5或者1,可能占了90%的市場和眼球,長尾反而就比較難。所以我們會關注頭部的內容。
最后一點就是關注垂直人群。垂直人群,如果你不是在頭部,不是輻射所有人,但你能輻射到一部分人,讓他們覺得,跟你非常有共鳴,非常有契合點。我覺得也是可以作出一些比較有意思的內容形態。
所以就是投資來說,我們關注的還是幾點。一個是發行,發行是有那幾種元素的發行公司。還有就是內容我們會關注幾點。然后剛剛所說的,作品類文化,就三大塊,講完了。
新媒體看交易轉化
然后稍微說一下新媒體。因為我們其實是蠻有媒體背景的一家基金,投的新媒體的東西也比較多。
去年被很多人稱為微信公眾號、自媒體元年,然后很多的傳統媒體人也投入到新媒體的創業的大軍當中,我們也投資了不少新媒體的,但是今年很多人開始唱衰了。
首先我覺得新媒體還是挺有價值的,尤其是自媒體公眾號也是有價值的。但是最后看一個東西有沒有價值是看它的注意力,現在所有的創意是看注意力在哪里。為什么公眾號,他們說能夠用內容來吸引流量,其實不是這么回事,是因為微信吸引流量。就是你70、80%的時間在微信上,然后你在微信上看到好東西,這個才是真正的有了自媒體,是因為微信把大部分人圈在上面,大家除了溝通以外就是看朋友圈,就是看公眾號,朋友圈沒事就看別人轉發的東西我就看。這個使你的眼球注意在那。沒有微信的話,我認為所謂的創業大潮也好,什么也好,至少要晚一兩年,至少有類似的平臺出來才有可能。
第二是有幾個趨勢吧。雖然微信還是最大的流量黑洞,但是最近被一些視頻和垂直的內容的社群的東西,有所分流,視頻包括直播類的視頻,包括秒拍和微博,很多網紅也好,新的那些QI也好,在微博上的流量也非常大。所以是它們分流了一部分的微信的流量。但是對我們來說,我們所謂的自媒體也好,新媒體創意也好,其實是不分哪個平臺的。現在大部分原來的所謂的公眾號,它在其他地方流量也很大,比如一條、罐頭視頻,罐頭視頻在秒拍上做的非常大,所以我們看公司還是回到本質吧。
首先自己的內容是不是足夠好,至于它是在哪個平臺,對我們來說并不是那么重要,很多是在微信上非常大,有些在秒拍上非常大,或者是在別的平臺,這個都有可能。今年看到可能微信稍微下來一點。
然后好的內容,原來是可以用來吸引用戶的。最近看到的趨勢是。好的內容增加用戶的能力已經越來越弱了,就是原來一天10萬+,一天可以加個幾萬粉,到現在可能要百萬加的閱讀量,才能加幾萬粉。但是好的內容還是可以留住用戶的。要持續有好的內容,你才會留住用戶。
但是我們今年看新媒體本身的商業模式,你把人留下以后,傳統的模式是先做廣告,再做電商,再做社群,內容付費等等。我們會更關注你把這些人留在這里以后,你能做些什么事。通常這個都跟本身的新媒體公眾號的關系就不太大。比如說我們投過一個眾籌平臺,叫開始眾籌,它用內容的方式把流量做上去,是做跟眾籌相關的事,眾籌相關未來可能是一個消費升級的入口。可能是籌了一些線下資產以后要做一個資產證券化的平臺。可以做很多其他事情。所以我們更看中的是這個新媒體公眾號,和新媒體內容背后的商業模式。尤其是如果是非廣告類的,當然廣告類是流量,流量精準,非廣告類的我們很看中轉化,就是到交易的轉化,和你想讓它做什么事的轉化。你讓它做什么樣的商業形態,你得有轉化。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善緣街0號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