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比較熱門的話題,是滴滴和Uber中國合并。
我看了無數的微信公號,大部分在討論類似的情懷、差異、估值。但是,對用戶來說,滴滴和Uber中國合并后估值5000億,又能怎么樣?
打車能更便宜嗎?更方便嗎?我的同事告訴我,他以前回家打車17塊錢,現在回家打車26塊錢。7月底,我去了一趟長三角,用了三次滴滴,其中兩次體驗極差(此處省略吐槽500字)。顯然,滴滴和Uber中國的合并,對用戶來講,產生的價值值得商榷。
創業的意義是什么?我對滴滴和Uber中國合并的一點思考就是:創業一定要給行業帶來價值,也就是說一定要有創新。所以說,我們做任何創業項目,一定要思考這個行業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創新,這個行業缺少什么類的企業出現?
今天見了一個創業項目,專門是連接出境游供應商和用戶的高效旅行定制平臺。
首先,創始人有著十幾年的旅游行業經驗。早在1999年就開始做外國人的入境游市場,為國外用戶來中國提供酒店預訂、旅行規劃等相關周邊配套服務,當時這個項目取得了不錯的市場效果,后來也被上市公司收購。創始人在2013年從原項目退出,開始了二次創業,做了一款工具軟件,幫助酒店、客棧、會館場地簡單快速地建設網站。
其次,創始人關注到了服務品質問題。考慮到目前旅游業大多數巨頭供應商只關心價格競爭力,燒錢打價格戰的情況下,創始人還是回到了旅游行業,專注于旅游供應商與中小旅游零售商、服務商與直客的連接問題,希望實現供應商的多樣性,提高服務品質,加快客戶響應速度,更好匹配客戶出行、出境的需求。
第三,平臺的特色是模塊+社區。目前平臺開發已完成國際酒店、國際租車、簽證、專家等模塊。2016年計劃完成專家自定義產品、社交網絡、國內酒店、國內租車等模塊。平臺建立實名社區,在引進更多優質專業服務商的同時實現項目招標,為客戶做到“訂制旅行,即時響應”。用戶如果有定制旅行的需求,可以自行在平臺上選擇他需要的專家,提交你的需求,通過這些專家為出行的客戶提供一個及時響應的旅行定制服務。
創業者對這個行業的理解是很深的,而且自身的經驗背景也很好。看得出來,創業者是經過很長時間的行業經驗沉淀和思考,內心整理出一個成熟的思路,這是一個扎實做事的人。
我覺得這種旅行定制化服務平臺的思路挺好的,解決了一些小的供應商、旅游零售商的出口問題,這有一點類似于孵化平臺的概念,提高了這些供應商的信息曝光度,建立服務商體系,提高效率,擴大豐富產品線。對于用戶來說,能夠更加細分方便的提供服務,擁有一個定制化的旅行體驗。
第一,在消費升級的現在,一定要堅守品質。中國目前的互聯網企業競爭中最可怕的就是價格戰,比如說外賣、打車、機票這些行業的燒錢價格戰,已經打死了很多初創企業。在手機行業,前一段國內大多數手機品牌都陷入血腥的價格戰中,但是我看到蘋果手機一只在走品質路線,這是一種科技產品的堅守,我們創業也要有科技產品的這種自信和堅守精神。旅游產品最核心的還是品質,新消費市場巨大,這個項目如何給用戶提供始終如一的優質的體驗非常重要。
第二,個性化旅游整合平臺是有價值的。旅游市場發展到現在,需要一個第三方平臺的存在,給客戶一個“基礎服務+個性服務”的定制化旅行解決方案。
第三,社交網絡的定位有一點含糊。社交是通過聚集人,人多以后進行商業變現。這個平臺是連接與聚合供應商、用戶,不是普通社交,如果你提出自己是社交網絡,別人可能就會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