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班列形成蓉歐快鐵“三線并行”和南向通道“齊頭并進”的格局(攝影 張青青)
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每幾分鐘就有一架飛機起飛直抵全球各地;從青白江成都國際鐵路港始發的中歐班列蓉歐快鐵可能正經過阿拉山口向歐洲飛奔;成都科學城正在進行一項或將顛覆行業的科研測試;天府大道北段966號金融夢工廠成功開展了一場自貿大講堂,探討“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這是7月11日,成都平常的一天,也是這么平常的一天,成都自貿試驗區國際交往、對外貿易、科技研發、制度創新時刻在進行。一天一天,累積構建著成都向西向南向東向北“四向拓展”的立體全面開放格局。 自2017年4月1日掛牌以來,成都自貿試驗區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高位推動改革試驗任務落地落實,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不斷釋放改革紅利,加快形成結構更優、質量更好、動力更強的高水平開放和高質量發展引領區。 打造高水平開放平臺 著力構建立體全面開放戰略布局 自2017年4月1日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以來,作為四川自貿試驗區的主體和核心,成都自貿試驗區著力構建新時代立體全面開放戰略布局,正加快形成結構更優、質量更好、動力更強的高水平開放和高質量發展引領區。截至今年5月底,區內新增企業2.98萬戶、新增注冊資本4033.56億元,其中新增外商投資企業360戶,85%集中在高端服務業領域。“中歐班列(成都)集拼集運新模式”“‘科創通’創新創業服務平臺”等 8個案例經省政府審定上報國務院部際聯席會議,推薦在全國復制推廣。 記者了解到,成都自貿試驗區的4個落地區域建設突出區域特色,協同聯動發展,推動高水平開放。天府新區著力打造“公園城市”“獨角獸島”“天府基金小鎮”三大特色品牌,引領建設內陸開放經濟高地;高新區加速整合全球創新創業要素, 推進新川創新科技園等國別園區發展,提升自主創新國際化水平,爭創國家高質量發展示范區;青白江區聚焦國際班列戰略通道建設,深入推動內陸與沿海沿邊沿江協同開放,積極探索國際陸上貿易新規則;雙流區圍繞建設國際航空樞紐和臨空經濟示范區,全力推動投資貿易便利化。 互聯互通開創新局面 推動內陸與沿海沿邊沿江協同開放 暢通對外貿易通道,成都自貿試驗區不斷開創互聯互通新局面,堅持以西部國際門戶樞紐建設為引領,大力推進國際空港、鐵路港“雙樞紐”建設。雙流國際機場獲批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1—5月,航空貨郵吞吐量達26.36萬噸,同比增長7.5%,進出口貨值1281.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3.8%。國際班列形成蓉歐快鐵“三線并行”和南向通道“齊頭并進”的格局,與亞歐大陸15個境外城市及14個國內城市實現互聯互通。同時聯合瀘州、宜賓、遂寧等市(州)共建多式聯運大通道,與上海、深圳、烏魯木齊等城市加強金融創新、集拼集運等戰略合作,通關一體化水平和區域開放合作力度得到大幅提升。 積極拓展國際合作平臺,推動“中國—歐洲中心”成為商務部和歐盟共建的國家級開放合作平臺,中英地方經貿合作重點城市、中意文化創新園區等國家級開放平臺相繼落戶,加快推進中法、中德、新川等國別合作園區建設。 首倡實施全球頂級科技園合伙人計劃,聯合境內外21家科技園共同成立世界一流科技園區聯盟,與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以色列海法生命科技園建立合作關系。組織開展“成都造·全球行”“魅力自貿·開放四川”鏈動全球活動,在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和地區密集開展自貿試驗區招商推介。同時協同推動產業融合發展,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產業發展為抓手,發揮開放平臺引領作用,加快開放創新要素聚集,吸引了順豐無人機總部基地、馬來西亞國家館等一批重大項目入駐。 新版負面清單即將實施 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6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商務部發布了《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自2018年7月28日起施行。6月30日,兩部委又聯合發布了2018版《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于2018年7月30日起實施。新版自貿區負面清單與2017版相比,措施由95條減至45條,進行了“大瘦身”。7月9日,在成都自貿試驗區管委會一樓會議室,傳出市自貿辦聯合市發改委、市投促委解讀自貿試驗區負面清單2018版的聲音。 “此次新版的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的顯著特點就是對外開放領域更寬,而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不僅意味著擴大開放的范圍、拓寬開放的領域、加深開放的層次,還意味著創新方式、優化布局、提升質量。”市自貿辦相關負責人表示,新版負面清單的出臺為我市進一步加大開放力度提供了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為我市汽車制造、金融服務、文化創意等重點產業的發展拓寬了道路,使我市自貿試驗區在全國同步擴大開放的基礎上,繼續走在對外開放的前列。下一步將推動新版負面清單在自貿試驗區范圍內,外商投資項目管理中應用落實,把握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重大機遇,力爭在新開放領域取得突破,發揮自貿試驗區作為我市對外開放平臺先行先試的重大作用。 今年6月,成都市召開對外開放大會,出臺了《關于加快構建國際門戶樞紐全面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建設市場開放先行城市。也是在這個會議室,成都自貿試驗區落實對外開放大會精神,啟動“硬骨頭”改革攻堅行動計劃,首批15項“硬骨頭”改革清單發布。 “下一步我們將大力推動‘3區+N園’協同改革,高水平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爭創內陸自由貿易港,力爭制度創新成果和開放型經濟發展走在中西部前列。”市自貿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同時將參照世界銀行國際營商環境評估標準體系,以現代政府治理、雙向投資管理、貿易便利化、金融創新和區域開放為著力點,構建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適宜的行政管理體制,努力打造中西部國際營商環境標桿城市。 專家觀察 毛艷華 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院長,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一帶一路”與粵港澳合作研究中心主任,粵港澳大灣區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創新中心、廣東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院等學術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區域經濟和港澳珠三角經濟,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項目、“理論粵軍”重大項目和廣東省重大決策咨詢課題等。 推動“四向拓展,全域開放” 成都自貿試驗區起著重要作用 “成都自貿試驗區自掛牌以來,在第三批自貿試驗區中表現是很亮眼的,在推動‘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的背景下,成都自貿試驗區應當在四川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起到標桿和引領作用。”昨日,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毛艷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毛艷華告訴記者,近日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發布了《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藍皮書(2017—2018)》暨“2017—2018年度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指數”,其中成都區域在“投資便利化”“金融管理與服務創新”等方面都排名在第三批自貿試驗區第一位。 在毛艷華看來,“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的理念正是對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的落地落實,而成都自貿試驗區在此過程中,就起著重要作用。 毛艷華具體向記者分析,在“四向拓展”中,成都自貿試驗區均能發揮重要作用。他表示,南向,成都自貿試驗區已經與南亞、東南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起良好的經貿合作,在推動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引領作用;北向,成都自貿試驗區應依托絲綢之路經濟帶,不斷拓展與俄羅斯、蒙古等國的經貿往來;西向,成都自貿試驗區正推動“中國—歐洲中心”成為商務部和歐盟共建的國家級開放合作平臺,可以依托該中心,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國別園區,在“深化西向”中發揮核心作用。 在“四向拓展”中,如何更好地發揮自貿試驗區的作用?毛艷華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表示,自貿試驗區是國家改革試驗田,承擔著國家使命。尤其黨的十九大提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成都自貿試驗區的發展應當要具備國際視野,站在全球化的高度來統籌推動高水平開放和高質量發展。 具體來說,在對外貿易方面,推動貿易便利化,加快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服務貿易合作,推動對外貿易提質轉型,發展新興貿易業態,從以往的以低廉成本為主傳統貿易轉變為以品牌、技術、設計等為主,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在產業方面,他建議充分發揮成都高新區具備的高端產業優勢,吸引更多境外資本注入,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總部經濟等。此外,在推動內陸與沿海沿邊沿江協同開放方面,他建議成都自貿試驗區還應加強與港澳的合作,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的聯動。 “過去一年里,成都自貿試驗區運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的打造。”毛艷華還建議,在“四向拓展”中,成都自貿試驗區應對標一流優化營商環境,努力打造中西部國際營商環境標桿城市。(記者 溫珙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