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一樁「看起來不太可能」的合并發生了,這次是滴滴和 Uber 中國。
2015 年情人節,滴滴快的宣布合并,人們紛紛喊著“又相信愛情了”,還把視線投向了Uber和易到。結果 2016 年七夕還沒到,滴滴和 Uber 中國先合并了。而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大家都燒不起錢了。
滴滴的早期投資人之一、金沙江創投合伙人朱嘯虎透露,早在進入中國之前,Uber和滴滴就探討過合并的可能性,彼時 Uber 提出要控制滴滴 40% 的股權。如今戰火停息,40% 減到 20%,合并后的總估值為350億美元,但比起過去燒的上百億美元,這場大戰打得好像一點也不賺。
仗也打了,錢也花了,如果分出了勝負那沒話說,然而最尷尬的事還是發生了:揮向對方的拳頭,最后都打到了自己臉上。話雖如此,這種情況在商場上可一點也不罕見。

還有哪些「打自己臉」的合并
58同城和趕集
2015 年 4 月 17 日,58同城今日發布公告,正式宣布與趕集網合并,兩家隨后組成了新的公司——58趕集有限公司,楊浩涌與姚勁波出任新公司的聯合CEO。而關于 CEO 這個話題,兩個公司還有過一場口水仗。
2014年7月,在一次58同城舉辦的活動上,58同城CEO姚勁波表示,「趕集網的用戶是我們用戶的子集,商戶也是我們的子集,產品也是copy我們的,收購這樣一家公司沒有任何意義。」隨即趕集即以一篇《給58同城公關部的一封信:論一個CEO的自我修養 》做出回應。
合并發生后回過頭來看這封信,可以吐槽的金句頗多:

「你們的股價」啊不,是「我們的股價」跌了…

嗯所以最后要你們來收購我們

是不是為了維持股價我不知道,不過最后還真沒造謠…
當然,最大的槽點還是58的那一句:「收購這樣一家公司沒有任何意義。」
美團和大眾點評
口水仗還算是小打小鬧,美團和大眾點評那可是實打實地拳腳相向過的。
2015年6月,一篇名為《業績現拐點壓力倍增,美團銷售又打人了!》的文章在朋友圈傳播。其中提到,「大眾點評從去年開始發力三四線市場,短短一年就在數十個城市反超美團」。美團之所以打人,原因是「美團的大糧倉三四線市場正不斷被大眾點評攻城略地,業績壓力不斷加大。」
隨后美團發表聲明稱,實際情況是兩名員工在鎮江萬達廣場工作期間,遭大眾點評員工無端圍毆,美團城市經理帶同事趕到現場時亦被毆打,引發雙方沖突。美團在聲明中表示,社交媒體出現的“美團銷售打人”文章,是大眾點評故意為之,目的是對大眾點評市場業績進行虛假宣傳。
實際上,美團網與大眾點評的斗毆并不止這一次,2014年下半年,受大眾點評網投資的餓了么還曾多次與美團網發生員工打架事件。除了拳腳相向,美團和大眾點評還曾對簿公堂,雙方互訴對方網站上使用的圖片是自己的,侵犯了自己的權益。
斗毆事件還沒過4個月,兩家就宣布合并了。折騰來折騰去,版權和地盤都是自己的,只是狀紙全發到了同事手上,拳頭落到了同事的身上。
刨去這些”糾紛型打臉“,趕集和58、美團和點評也沒少在競爭上燒錢。幾十億燒出去了,傷敵一千自殘八百,最后不得已合并了,不然公司要完,投資人也要完。回想過去的那些合并案,CEO們的公開信里好像都寫著「攜手共贏」,那輸的究竟是誰呢?

雙方都攜手共贏了,那輸的是誰?
8月2日晚上,一篇《生而驕傲:Uber 的那些年輕人》開始在朋友圈里流傳。文章里寫了一些 Uber 的年輕一線員工,里面有一句話是:「年輕的我們,好想贏,真的好想贏。」

?截圖來自「職問」
先不說這樣的雞血文是否肉麻,但必須承認,這種心態的確存在于部分年輕員工之間的。Uber 的明星光環和強大的價值觀輸出,給了熱愛抱團的年輕員工極大的集體榮譽感和自豪感。幾乎每個朋友圈里有 Uber 員工的人,應該都見過他們發的LOGO招牌、營銷廣告和團建照片。
我們現在還沒見到《生而驕傲:滴滴的那些年輕人》,但天天把「我們都是小桔人」「美好出行」掛在嘴邊的滴滴,在內部價值觀推行上也不是省油的燈。我們不太好想像,上午還在和 Uber 互相爭搶地盤的年輕的一線員工,下午得知對方已經成了戰友,心中究竟是怎樣的滋味。
Uber 中國給了員工 6 個月的薪水+股票價值作為補償,客觀上說,數目并不算少,然而并不是所有人感性上都能接受。資本的巨輪每一次剎車、倒退、轉向,都能碾倒推動它的一片熱情和忠心。

截圖來自「職問」
覺得受傷了的不止員工,還有司機和乘客們。因為兩家一合并,補貼就要結束了。滴滴和 Uber 合并后第二天就開始了加價,乘客們覺得貴了,于是重新回到了地鐵和出租車;司機早就開始抱怨抽成水漲船高,補貼和乘客要是一變少,也不會愿意拼命出車拉活。燒出去的上百億美元,實質上都落到了司機和乘客們的口袋里,然而最后也沒能讓他們開心。
錢花了,每個人都不開心,沒賺到錢也沒賺到市場,這樣的商業模式真的好么?

回歸正常的商業邏輯
如今的國內融資環境,已經不再叫作「資本寒冬」了,媒體們現在用「資本冰河期」形容這個時期。
投資方開始趨于回歸理性。據科技媒體「B座12樓」近期報道,截至 2016 年 6 月 30 日,國內互聯網領域有超過 1688 起投資事件,金額是2385.1億元,總數上不過2015年同期的35%。
融不到資,導致大量公司資金鏈開始斷裂直至死亡。蜜淘、淘在路上、藥給力……一批批曾經的明星創業項目紛紛倒下。曾在14年就預言了資本寒冬的經緯中國張穎更是放出預言:到2016年底,將有90%的天使輪初創公司將會死掉,僅有10%的公司能拿到A輪生存下去。但資本不可能把錢存起來,該投還是會投,于是有正常商業邏輯、自帶造血功能的公司開始變得受歡迎起來。
經過了兩年的瘋狂和大躍進,資本和創業者們似乎開始慢慢領悟到了一些道理:
不要試圖駕馭消費者的貪欲;不要反復挑戰公眾的道德底線;不要消費(至少是不過度消費)消費者的審美;人們開始愿意為美的好的東西付費;簡單直接的商業模式,好像就是最好的商業模式。
合并之后,滴滴和 Uber 應該是要逐漸回歸正常的商業邏輯了,這并不丟人,也應該可以賺錢。好產品一定能產生更多的價值,這毫無疑問。以滴滴Uber的拓展和博弈能力,市場環境和監管制度也應該能日趨健全。
畢竟宇宙是熵增的,「美好出行」的愿景,總有一天能夠實現吧~

作為聯合辦公空間,夢想加的客戶里有相當一部分是創業團隊。而作為一個剛成立一年多的創業公司,夢想加也身處激烈的競爭環境之中。在這樣緊張的形勢下,回歸理性的商業邏輯,把握好現金流必然是當務之急。
所以,既然雙方最后都要成為同事,為什么不趁合并之前一起租個工位呢?夢想加全北京東南西北,十個空間任你選擇!

現在預訂回龍觀、中關村海龍13層、中關村鼎好空間,最低還可享八折優惠
邀請好友一起租工位,雙方還可各享折上九折!
這樣算下來,在合并之前先成為鄰居,是不是很劃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