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出門都是“伸手要錢”,錢包里沒有幾百塊錢,都不好意思出門,可現出門好像只要帶上手機,就什么都不怕了,吃飯、超市、商場,統統都是支付寶、微信等支付,這些變化都得益于第三方支付,但目前各機構魚目混雜,沒有統一的規范,近日,互金整治沖擊波第三方支付變局:統一接入“網聯”,各支付機構將重回同一起跑線競爭。
目前,網聯框架方案通過,線上支付統一清算平臺方案原則上通過。據鳳凰財經報道,近日由央行參與成立的線上支付統一清算平臺(業內簡稱網聯)方案已經原則上通過,計劃今年年底建成。建成后,所有第三方在線支付都將通過網聯平臺進行。“網聯”的統籌方案是由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牽頭設計,方案最終由央行拍板。
4月14日,央行領銜的14個部委聯合下發了《非銀行支付機構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下稱《方案》),《方案》要求:“平臺建立后,支付機構與銀行多頭連接開展的業務應該全部遷移到平臺處理。逐步取締支付機構與銀行直接連接處理業務的模式,確保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制度落地。”
對此,一位業內人士稱,中小支付機構跟支付寶、財付通等大機構終于可以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競爭了,“取消直連,價格上有利于中小支付機構。同時,統一接入網聯,再加上備付金可以存入央行,小支付機構亦可擺脫銀行的限制。”因此,現有支付行業格局將面臨巨大沖擊,支付機構將面臨一輪洗牌。
趁這個機會,正好搞清楚下面幾個問題:
網聯與銀聯相似,是由央行牽頭策劃成立一個線上支付統一清算平臺,其一端連接持有互聯網支付牌照的支付機構,另一端對接銀行系統。相當于第三方支付機構和銀行之間,出現了一個中介,來聯通兩端的業務,業內俗稱的“網聯”。
網聯平臺將支持統一的技術標準和業務規則,因而,第三方支付機構就不用與多家銀行分別談判簽約,只需要接入網聯即可。同時在這個網聯平臺框架內,第三方支付的客戶備付金將得到集中存管。
網聯平臺也將影響支付機構間的公平競爭,將徹底改變一些小的支付公司由于在與銀行進行談判時,在確定網絡支付費用時議價能力較弱的現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道富表示,“這對較為弱勢的小型支付機構是個利好。”
早先資料顯示,網聯平臺主要服務于非銀行支付機構發起的網絡支付業務,以及為支付機構服務的業務,支撐以電子商務等場景驅動的支付業務創新,處理支付賬戶與銀行賬戶的網絡支付跨行資金清算,并通過信用服務和風險偵測,防范詐騙、洗錢、釣魚以及違規等風險。
簡單理解,網聯與銀聯相似,僅作為清算平臺,一端連接持有互聯網支付牌照的支付機構,另一端對接銀行系統。在網聯平臺將統一技術標準和業務規則,第三方網絡支付機構不必再與各家銀行分別談判簽約,只需要接入網聯即可。在統一清算平臺框架內,第三方支付的客戶備付金將實現集中存管。
作為中間機構,網聯平臺應保持中立,這也是互聯網金融業內對網聯的關注焦點之一。財新網記者采訪得知,網聯將由第三方支付機構籌款建立,拒絕銀行入股,銀聯也不會參與到網聯的運作中。
但這樣的模式在業內同樣受到質疑:在業內多位人士看來,凡是要連接入網的機構都不應直接參與系統建設和公司運營,包括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以堅持“網聯”的中立性。一位第三方支付機構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網聯”必須是會員制、資源共享、中立的。如果不能堅持中立,就沒有人愿意玩;應由會員推舉代表組成理事會來保證獨立性,由理事會一事一議。“如果由某一家或某兩家壟斷的第三方支付機構來主導這個平臺,大家都會用腳投票 ,因為這涉及數據的安全性,而系統穩定性又如何能保證?”
采訪還表明,這樣的運作模式在國外也沒有先例。國外的在線支付,同樣由類似VISA、MasterCard等卡組織——就像銀聯一樣——來同時負責線上與線下的交易清算。
網聯平臺將改變現有銀行與第三方支付平臺間的合作模式。現在中國的線上支付,采用第三方支付機構直連銀行的“三方模式”,存在諸多監管上的漏洞和風險問題。
除此之外,這個模式也影響到了在線支付機構間的公平競爭,因為每一家銀行對接都需要通過談判完成合作,并確定網絡支付時的費用,小一些的支付公司議價能力弱,因此可能需要付出更高的清算費用,而網聯平臺將徹底改變這一點。
而支付備付金,也就是是支付機構為辦理客戶委托的支付業務而實際收到的預收待付貨幣資金,可以認為是支付機構用于轉賬的資金池。原先備付金由銀行直接托管,大的支付機構可以在多家銀行建立備付金,并以此實現快速的跨行轉賬,但小支付機構難以實現,而網聯平臺將統一托管備付金,這也將改變了大小支付平臺不同“玩法”的現狀。
“這對較為弱勢的小型支付機構是個利好。”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道富這樣公開表示。
一旦網聯建設完成,所有的網絡支付機構則不需要單獨接入銀行接口,只需接入平臺。這將意味著目前大量的第三方支付機構直連銀行的模式將被切斷,開始實行支付與清算相獨立的業務監管規則。這一規則就是國際支付行業通行的風險管控標準。
網聯將是獨立于現有銀行間支付清算機構的新平臺,作為央行主管的線上支付清算平臺,網聯股東不超過50家,網聯的入股方都是第三方支付機構,排除了銀行和銀聯,銀行與銀聯都不參與不入股。
這將有助于改變之前由于銀行要與幾十家甚至上百家支付機構對接網關,而導致的信息不安全、第三方支付機構多個備付金賬戶與資金賬戶關聯關系復雜且透明度低等問題,同時還能避免重復投入。
接下來還有最重要的,引用喬布斯的一句話:one more thing
對線上支付機構而言,原來的支付清算一體化方式,通過內部清算、通過支付機構在各大銀行的客戶備付金賬戶一次性調整,就可以完成所有個人支付賬戶的結算工作;將清算功能剝離出來,統一由網聯平臺進行清算,“目前大量第三方支付機構直連銀行的模式將被切斷”的同時,需要通過第三方平臺進行清算,流程要比支付清算一體化方式復雜,在清算環節的歷史投入有可能會沉沒;此外,通過網聯平臺進行結算,“意味著以后所有的網絡支付機構不再需要單獨接入銀行接口,只要接入平臺就可以了,改變現在銀行要與幾十家甚至上百家機構對接網關的現象,改變信息不安全、信息不透明、重復投入的現狀,實行跨行的網絡支付業務”。
從金融監管的角度來看,支付清算功能在支付機構內部完成,支付賬戶之間的資金流動處于整個監管體系之外,監管機構在既沒有賬戶信息、也沒有資金流動信息的情形下,無法確認是否存在不對稱競爭、不合法行為以及不可控的金融風險,例如變相開展跨行清算、挪用客戶備付金、洗錢等等,存在監管漏洞和風險。
就支付市場而言,成立網聯平臺,使得各參與主體在監管模式、操作流程等方面,將會重新回到同一起跑線上,尤其是以由銀聯、運營商使用的傳統信用卡類支付。但如何平衡線上支付市場主體之間的利益,保證網聯平臺的中立性,讓某些具有壟斷性地位的主體不能過度使用其市場支配地位,同時還要盡可能保證消費者的利益和支付便利性不會受損,接下來還需要進一步磨合。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網聯的出現,將支付機構自身完成的清算功能統一整合到網聯平臺之上,只要不向消費者收取清算手續費,不會增加消費者的成本,但原有的支付清算一體化調整為支付與清算分開、獨立運行,支付便利性會不會因此受到影響,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在7月28日,由十二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聯合發起的“商業銀行網絡金融聯盟”在京召開簽約發布會。有專家認為這12家股份制銀行此次“抱團聯盟”將有助于構建“金融+互聯網”生態,并為互聯網金融創新搭建了一個安全規范的共享平臺。

這一聯盟的成立將推動系統互聯賬戶互認、為客戶提供更多增值服務、賬戶資金安全保障升級以及引入更多合作機構。
央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樊爽文表示,“下一步希望信息查驗的范圍能夠擴大,有更多的銀行加入進來,也能夠實現與特許清算機構比如中國銀聯、城市商業銀行資金清算中心等機構的合作。”
作為這一商業銀行網絡金融聯盟首任聯席主席、中信銀行電子銀行部負責人李如東對記者表示,明年希望能夠促進聯盟成員的創新和業務發展,也希望能夠和其他金融機構、支付機構、互聯網金融公司、銀行卡組織等機構共同合作。
目前,作為支付領域的三大主體,銀行、銀聯、第三方支付機構之間的利益沖突漸漸地出現在人們視野中。而隨著第三方支付規模的增大,導致銀聯與第三方支付公司在收單支付市場的爭奪也更見明顯。
網聯平臺方案框架通過,則預示著目前大量的第三方支付機構直連銀行的模式將被切斷,開始實行支付與清算相獨立的業務監管規則。而銀行間的大小額清算系統則將被網聯平臺所替代。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