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剛到8月,但幾乎已經可以斷言,今年最大、影響人數最多的一場合并,在昨天發生了。
昨天下午5點,在經歷了兩周的反復傳言和辟謠——先是由彭博等海外媒體傳言雙方在商談、由滴滴副總裁、投資人和公關部門出面否認、Uber中國副總裁柳甄否認,再出現已經合并的傳言,并傳出Uber創始人發的合并通知郵件,雙方再辟謠后——滴滴出行終于發布了官方聲明,公告標題叫做“滴滴出行收購優步中國”。?
在昨天早上10點多,滴滴和Uber中國的此次合并已經基本達成。
滴滴與Uber全球達成的協議是:滴滴收購Uber中國的品牌、業務、數據等全部資產,在中國大陸運營。滴滴出行和Uber全球將互相持股,Uber全球將持有滴滴5.89%的股權,相當于17.7%的經濟權益,Uber中國的其余中國股東將獲得合計2.3%的經濟權益。滴滴出行創始人程維、Uber創始人Travis Kalanick也互相加入對方的董事會。
至于那封被“辟謠”的、Uber創始人發出的郵件。最終也被證明是真的。

正文中表示:
今年,將打算讓優步中國(UberChina)與滴滴出行進行合并。
優步中國與滴滴出行的合并能夠變得更加強大,我對此毫不懷疑。這也是我為何對公司的未來感到如此興奮的原因,無論是在一直對打車應用產業創新開放的中國市場,還是全球市場,乘車分享正成為汽車所有權值得信賴的可替代選擇。
[ 關于這次合并,你需要知道的 5 點:]
一、這是一場至少一年節省30億美金的合并
在過去兩年的競爭中,兩家公司在究竟誰補貼多、誰更虧錢多上,口水戰一直在進行。
首先是滴滴在去年12月的滴滴戰略大會上向媒體公開宣布,滴滴用“1/4的單均補貼量,占有同行10倍市場規模”。?
在今年1月Uber與海航集團戰略合作發布會上,Uber首席執行官卡蘭尼克被問到怎么看待滴滴的此番言論時,他沖口而出說:滴滴公司每周要花7000萬到8000萬美元,按照滴滴的這個節奏來估算,每年花40億美元來補貼司機;去年Uber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不斷增加,但用于補貼司機的錢僅有滴滴的一半。?
在這些帶有掐架意味的發言中,已經可以得出如下結論:Uber自己承認2015年在中國投入了10億美金,而滴滴的燒錢數字是Uber的2倍——那么一旦合并,補貼停止,兩家公司至少一年可以節省30億美金。如果考慮到兩家公司不斷快速增長的訂單量,這個補貼的數字只會更大。

二、 燒錢太狠,共同投資方推動合并。
滴滴快的、58 趕集、優酷土豆等近年來中國互聯網發生的大型并購案例,無一不是資本在后面助力推進。
而且,滴滴和Uber作為中國出行市場的領導者,盤子越來越大,隨著融資的不斷推進,二者開始擁有越來越多的共有投資方。梳理發現,多家機構同時投資了這兩家公司,包括中國人壽、環球老虎基金和高瓴資本。
資本總是要賺錢的,這是永遠不會變的。
滴滴打車、快的打車以及兩者合并后的滴滴出行的融資梳理:

Uber全球和Uber中國的融資梳理:

三、 合并后優勢互補一加一大于二。
推動Uber中國區業務與滴滴合并,也是源自于Uber將計劃推動IPO,那就得必須控制住在中國市場的虧損。這構成了合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理由。
滴滴也是作為中國本土快速崛起的互聯網公司,曾經就受到來自國內資本的壓力,促使滴滴與快的合并。為減少競爭不必要的巨額虧損,合并在資本的強推下,必然發生。滴滴與Uber新一輪的競爭已經白熱化,雙方都愿意看到對方低頭握手言的合并。這就是未來的市場格局。
去年O2O外賣之爭,美團與大眾點評合并;O2O旅游之爭,攜程與去哪兒合并;同城交易之爭,58同城與趕集網合并;還有互聯網視頻領域之爭,優酷土豆合并。這些合并案例,都證實了一點,減少競爭帶來的不必要花費;統一市場,規范行業秩序;優勢互補一加一大于二。
四、 雙方合并后,滴滴在中國互聯網公司中的地位更高!
滴滴出行被認為是BAT之外最大體量的中國互聯網公司,但為了對抗其競爭對手Uber,滴滴目前仍要依靠于阿里和騰訊,一旦Uber和滴滴合并,減少騰訊、阿里在“戰斗”的投入和影響,將很大程度上增強滴滴的獨立性,如果此次能通過協議的方式達成合作,滴滴或許會減緩甚至停止海外擴張的步伐,這對雙方來講都可以避免無意義的“戰斗”。

五、 滴滴、Uber合并后,消費者打車還有那么多優惠嗎?
雙方合并后,網友稱:柳傳志的女兒柳青是滴滴快的總裁,侄女柳甄是Uber中國區戰略負責人,最后,柳傳志自己的聯想,則是神州租車的大股東,柳家一門幾乎包攬了專車市場前幾大份額。這么玩真的好么?

合并后的滴滴、Uber還是有著諸多可能性,該知情人說,相信合并后的新公司在未來將會成為僅次于支付的O2O巨頭,“外賣、一站式服務等新的模式都會有可能”。?
現在,滴滴從車主那兒,抽成是26%左右,而Uber目前僅僅抽成20%——兩家公司合并后,這6%的空檔顯然會馬上被拉起來。對于一個月收入5000的快車司機來說,這意味著收入至少要少300塊。如果算上其他的補貼,損失只會更多。
“補貼會下調,原因是沒必要,但并不是剎車踩到位。每個城市的供給和需求都不一樣,一定會通過少量補貼來維持供需平衡,同時新客和新司機的補貼不會下降太多,通過少量補貼來維持供需平衡。”一名匿名的滴滴員工說。
作為乘客的你我,未來要學會適應更高的價格、更多付出溢價的可能性。在廣州地區,滴滴快車、Uber、神州專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漲幅,大約在20%-30%
畢竟,滴滴“2016年盈利10億美元,2018年上市”的目標就擺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