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盤:一次融資失敗,四年全盤皆輸
5156
昨天去談融資,這位VC之前不認識我,看了我現在和以前的產品之后,很直率地問:“我覺得你產品思路和體驗都挺好的,為什么不夠出名不夠成功呢?”潛臺詞是,以你的才華,在產品影響力和個人資產上早就應該發了嘛。我反問,你說的是“我這輩子不夠成功”,還是“創業4年來不夠成功”?VC說,只講創業以來吧。我嘆了口氣說,是因為連續錯過3個絕好的時間窗口啊。首先是2012年的微博大號轉發,2013年的安卓應用市場,2014年初的粉絲通,2014年底的微博九宮格,這四個超低CPA推廣的時間窗口都被我錯過了。2012年APP沒出來,2013年安卓客戶端沒出來,2014年初攻略還沒做出來,2014年底快沒錢了,徹底放棄蟬游記。最后,當2015年的資本熱潮到來時,我在攜程內部做攜程周末,2016年出來融資的時候又到了資本寒冬……這三次錯過,根本性的原因就是2013年A輪融資失敗。當時談了35家VC,只有攜程一家在年底愿意投我們,但要求控股。這一控股,就沒有下一輪融資了,后面再做什么都是為了在攜程內部生存下來,產品節奏全亂了。VC又問我,那你有沒有想過,當年的34家VC為什么都不愿意投你呢?問題尖銳,是件好事,表示對方對項目有興趣。沒興趣才懶得尖銳呢,打個哈哈說“考慮考慮,保持聯系”。我苦笑了兩聲,說這件事我當然復盤過無數次。把復盤結果記錄下來,也算是給后來者的教訓吧。2013年,我的A輪融資完敗,之后只能算是茍活下來,原因有三。最重要的原因是,天使輪拿了150萬¥,初期組隊只有6個人,1PM/1UI/2RD/2運營,產品研發都是老手,但運營妹子是新人,產品基因壓倒運營基因。2013年VC看重強運營團隊,覺得運營才能建立壁壘,拿到融資以后請幾個好一點的產品經理,產品很容易拉起來。我現在還記得,當年有幾家談得最深入的VC,最后都明確表示說,你們運營不夠強,唉運營不夠強,就不投了。我有次也傻得要命,一家看上去興趣很大的人民幣基金當面問我,你們的缺點是什么?我自己說“現在運營不夠強,融資以后得快速加強”,當時眼睜睜看著他臉色就變了,話題也冷了。因為運營不夠強,我在2013年談A輪的時候,單iOS端的日活1萬出頭,數據在幾家競品里邊是最少的。VC的邏輯可能也很簡單:“一眼看過去都是游記,那就投數據最好看的。”(雖然產品底層結構差異很大,但VC無法通過底層結構預判未來)當時天使輪都只有一兩百萬¥的規模,怎樣做大早期數據,就得靠運營手段各顯神通。融資失敗的第二個原因,是我講的故事不吸引人。我的故事是“游記數據自動結構化→結構化旅行攻略→分發旅行商品”,競品的故事是“游記→社區→商品&旅行社”。2013年的社區概念特別火,但我堅持認為低頻無社區,打死不走社區路;而攻略概念從來都沒火過,VC在看到數據增長之前不感興趣。第三個原因,說出來特別尷尬。許多VC認為我是個產品經理,不是個創始人。直到2016年還能聽到類似的聲音,比如“你做產品挺好,但創業就不看好咯”。我記得還有VC說“我們不投愛刷微博的創始人,心思沒放在工作上”,甚至我們的天使投資方多次警告我“少發微博,影響不好”,還為此吵過一架。最后,我拿到攜程1200萬¥A輪投資,兩家直接競品一共拿到5-6億¥的ABC輪投資。如果命運當年眷顧我一點,我拿到更多投資并且不被控股,結果如何呢?要知道,我的內部數據相當優秀,2014年全年的次月留存率是40%,分享率6%(分享數/日活數)。即便從2015年以來不迭代不更新,只做每天2小時的基礎運營,2016年的平均次月留存率仍有35%。如果當年我更早拿到更多投資,在資本支持下,2013年發布安卓客戶端,2014年初從游記轉型攻略,再趕上2013-2015的幾波推廣紅利,以蟬家的高留存率,很有把握做到1000萬+激活,10萬+日活——對整體低頻的旅行產品來說是個相當好的開始。2015年的資本熱潮再融一大筆,同時2015年我不用分心去做攜程周末,繼續正面剛旅行市場,就能提前拿出氫氣球的A計劃與B計劃——未公開的B計劃是此次融資重點,VC相當感興趣,我自己也信心十足。但歷史不容假設嘛。如果時間能倒流,我還不如回到2000年去買域名……復盤當時VC的觀點,“強運營可以快速補產品,強產品很難快速補運營”,其實很片面。強運營可以補血產品,強產品也可以補血運營,只不過強運營的初期數據會比強產品更好看,給到VC信心,強產品的體驗卻無法量化評估,僅此而已。然而強產品,強運營,從字面上來看都不是關鍵。決定性的因素從來都不是產品體驗或運營手段,而是核心團隊對市場的洞察力,對方向和機會的判斷。
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