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勢和渠的思維
具有“大勢”,即所選擇的領域必須具有足夠的市場空間,這里的“勢”既有體量(容量)層面的含義,也有時間趨勢方面的含義,即從趨勢上來看,時間在你這邊,否則可能只是一個過渡產品。
“良渠”在創業層面通常表現為技術壁壘、運營能力、團隊建設、交付體系等方面的要素。
二、用戶思維
免費或補貼vs持續粘性的用戶
工具性產品的尷尬
三、產品思維
針對海量的用戶需求,提供具有足夠替代性拐點價值的產品是互聯網公司的使命。但是,在設計產品功能時,需要在主流目標用戶中尋求用戶需求的最大公約數,以簡單易用的產品切中用戶的核心痛點和爽點。
在定義產品時,不僅需要考慮用戶對功能和質量的期望,更需要考慮主流目標人群的成本可接受區間。產品經理為用戶設計產品時,需要在質量(或功能)和成本之間尋求最佳的平衡。
對于互聯網產品來說,遵循“普遍、顯性、剛需、高頻”的原則(有時候在頻次上需要妥協)可以更好地保證項目在用戶擴張方面不會過早地遭遇瓶頸。
產品是有形化的,其生產、交付和使用三者是分離的,而服務是無形的,其生產、交付和使用三者是同步的。
四、場景思維
俗話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們所設計的每一個產品的細節都來源于對用戶具體使用場景的洞察。絕大部分用戶在選擇產品時都是遵循“追求最簡”和“趨利避害”的底層原則。
產品和服務需要符合用戶的使用習慣和心智認知。
要將用戶從第一場景延伸到第二場景,必須要符合“情景相依”和“自然延伸”的特點
有時候,用戶場景是可以引導和再造的,例如傳統中餐館與肯德基的不同。
五、價值要素思維
對于大部分的O2O項目來說,“信息+服務+資源”是一個標準范式,其中信息和資源會逐步云端化,由平臺方提供,而服務則由本地化的商戶提供。但是作為平臺方,依然需要發揮“平臺紅利、品牌紅利、管理紅利”三個方面的價值。
六、終極思維(或均衡思維)
終極思維(或均衡思維)其實是一種戰略思維。什么是戰略?戰略就是站在未來看現在。終極思維要求創業者或者投資人站在產業演進的高度思考在未來或者均衡狀態下的產業格局和競爭格局。
細分切入與橫向整合
我之前提出過一個“薯片理論”,用以概括產業演進的一搬規律,并提出產業發展早期是“大市場、小作坊”的各種“私有云”,而隨著產業成熟,產業鏈上下游會演變成一系列疊加的“薯片狀”的“公有云”,這種演變受交易成本規律和規模經濟效應所左右。
七、偏差思維(或迭代思維)
技術性思維通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追求完美,要么0要么1;2、喜歡扣小概率事件;3、不能夠容忍不確定性。技術性思維的人很容易一葉障目,容易“一根筋”,掉進自己所設定的思維陷阱而不得突圍。
在動態中把握平衡,需要在不確定性中尋求核心主線,在容忍缺陷中迭代改進。每當我碰到這種技術性思維,我的不二口訣就是“以偏差代替無序,迭代改進”。
偏差思維要求要求創業者或者投資人能夠忍受一定的偏差和瑕疵,抓住核心問題,不以偏概全。
創業者的證實vs投資人的證偽
八、品牌思維(或定位思維)
傳統商貿和互聯網商貿的最根本變化在于,流量機制發生了變化。傳統零售終端主要依靠物理位置和品牌導流(位置性流量+品牌性流量),而互聯網商貿依靠互聯網平臺導流(平臺性流量+品牌性流量)。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品牌和品質之間具有互鎖效應。
九、集成思維
項目管理方法論
集成產品和組合產品。組合產品的最終價值基本不會因為組合而折損,而集成產品的最終價值則不僅僅取決于組合內產品的單體價值,更取決于集成服務的品質。(簡單組合與價值升華)
十、資本思維
對于VC投資來說,其投資邏輯簡單來說就是“跑道足夠長、引擎足夠強大、團隊足夠牛逼、產品足夠尖叫、燃料足夠充足”,其中前面四個條件是創業團隊要搞定的,最后一個是資本市場可以提供的。
所有的商業模式,不外乎兩點,“賣東西給用戶,或者把用戶賣掉”,前者是做交易,后者是做媒體。但無論如何,好的商業模式,其投資邏輯最基本的要點還是“干柴烈火”的邏輯,即市場上要有海量的“干柴”,而團隊擁有可以星火燎原的“烈火”。
后注
牛逼的成功項目和“牛逼”的失敗項目往往都是牛逼的投資人投的,這充分說明了VC投資需要一定的“賭性”。
不同的是,真正的牛逼的投資人在賭性上多了一些“常識、邏輯和視野”(這也是九軒資本秉承的投資方法論),而不牛逼的投資人空有常識、邏輯和視野。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