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眨眼,P2P進入中國十年了。
P2P最早是一個互聯網用語,學名是對等計算或對等網絡,國內一些媒體翻譯成點對點或端對端。
2005年,英倫誕生了一家互聯網平臺,名叫ZOPA,主要業務是通過網絡撮合資金出借方與資金需求方。它的出現,將P2P一詞引入了金融行業,在金融領域,P2P被約定俗成為“網絡借貸”,這就是P2P一詞的起源。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P2P肇始于孟加拉經濟學家尤努斯的格蘭珉銀行,其最早開創和發展了的“小微借貸”的服務,并將貸款發放給無法獲得銀行存款的企業和個人。
惠農聚寶總結了幾個第一
無論如何,正如國內很多互聯網公司的模式來自外國一樣,P2P在國外熱了兩年之后,于2007年正式進入中國,國內第一家P2P公司拍拍貸成立。
初入國內,P2P完全借鑒了國外的無抵押無擔保的純線上模式,這種基于互聯網的金融創新,讓人眼前一亮,也被一些有識之士寄予厚望。
然而,隨著P2P為越來越多人知曉,網絡借貸的規模逐漸增長,純線上中介模式似乎在中國遇到了水土不服的問題。
由于中國信用體系不完善,借款人違約成本很低,純線上的信息中介撮合業務,很難得到投資人信任,行業難以發展壯大。
坊間傳聞,某位成名于論壇的活躍投資人,深感無剛性兌付,對行業發展而言,是最大的瓶頸。為了實踐自己的互聯網金融理念,這位大牛自己在深圳成立了一家P2P平臺,名為紅嶺創投,這個人就叫周世平。于是,紅嶺創投成為國內首家本金墊付模式的平臺。
本金墊付有兩種模式,2009年上線的紅嶺創投,是擔保公司墊付本金的鼻祖,而于一年后上線的人人貸,則借鑒銀行的風險準備金制度,首創了P2P行業的風險撥備金墊付模式。
又過一年,2012年,陸金所在上海上線,為國內首家擁有銀行背景的P2P平臺,同年,網貸之家也在同一個城市成立。
2012年下半年開始,國內P2P行業進入爆發期,平臺如雨后春筍大量成立,從20家左右迅速增加到240家左右。
2010年到2012年,行業成交額大幅增長23倍,達到230億元。截止2012年底,月成交金額達到30億元,有效投資人在2.5到4萬人之間。
蓬勃發展
2013年之前,國內網絡借貸發展狀況可以用不溫不火來形容,然而年關剛過,行業加速發展,幾乎每天有1到2家平臺上線,數據顯示,截止2013年底,國內平臺數量已達800余家,行業總交易額突破1000億元,貸款存量近270億元,有效投資人9000人左右,P2P進入快車道。
P2P屬類金融公司,成立之初沒有牌照,沒有準入門檻,賣的是非標金融產品,且一直沒有監管辦法。因為如此,行業蓬勃發展,自然也吸引了不少渾水摸魚者,平臺良莠不齊,行業魚龍混雜。
2013年10月,P2P行業出現第一波倒閉潮,資金池、自融、拆標、不規范經營等問題集中爆發,監管層隨之關注介入。
2013年下半年,央行、銀監會及各部委對包括P2P在內的互聯網金融行業進行了多次調研,央行也多次在公開場合給P2P行業劃定紅線,高層的關注度持續升溫。
2014年,中國銀監會發布《關于辦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指出P2P平臺要明確四條紅線:一是要明確信息中介性質,二是要明確平臺本身不得提供擔保,三是不得歸集資金搞資金池,四是不得非法吸收公眾資金。
2015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等十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被稱為互聯網金融“基本法”,P2P行業正式告別“無監管”時代。
該意見指出,P2P網貸為信息中介,主要為借貸雙方的直接借貸提供信息交互、撮合、資信評估等服務,不得提供增信服務。另外,對客戶資金第三方存管、平臺信息披露方面,也有相應要求。
12月,銀監會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部門研究起草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正式發布,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網貸之家數據,截至2015年12月底,P2P行業運營平臺達2595家,全年問題平臺896家,全年成交量9823.04億元,行業貸款余額4394.61億元,平均借款期限6.81個月,行業投資人數與借款人數分別為586萬人和285萬人,人均投資金額和人均借款金額分別達7.5萬元和15.42萬元。
2013年到2015年,P2P蓬勃發展,但也魚龍混雜,監管層頻繁出牌,細則卻始終沒有落地,一批優秀的平臺脫穎而出,成為行業標桿,引領行業發展,與此同時,也有不少平臺“暴雷”,經營不下去,或者打著P2P的幌子坑蒙拐騙。 這幾年,既是行業的“發展年”,也是行業的“分化期”,強者愈強,馬太效應明顯,行業的集中度越來越高。
監管元年
今年(2016)年初,備受矚目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將互聯網金融列入2016年重點工作部分,這已是連續第三年,但口徑卻由之前的“促進”、“支持”變為“規范發展”,部分業內人士將此解讀為監管趨嚴的信號。
3月,由中國人民銀行牽頭組建,由央行條法司牽頭籌建的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掛牌,4月獲得國務院批復。 互聯網金融協會成立后屬于央行下面的一級協會,與支付清算協會同屬一級,旨在對互聯網金融行業進行自律管理。這意味著,針對互聯網金融的“國家級”行業協會正式成立。
不久后,國務院聯合14個部委在全國范圍內啟動有關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專項整治,為期一年。
其中,P2P的整治工作由證監會,各地監管局及金融辦負責統籌執行。根據《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要求,各地監管部門需要在5月15日前報備清理整頓方案,7月底前摸底排查并完善清理整頓方案,11月底前清理整頓并督查評估。目前,上海、深圳、杭州、廣州、重慶、西安等市已陸續進入拉網排查與摸底階段。
從2007年初入國內,到2016年“監管之年”,P2P在中國已邁入第10個年頭,期間,曾被輿論熱捧,資本追逐,被寄予厚望,也有人將其全盤否定,貶得一錢不值。為期一年的專項整治,是對行業的全面清理,是對市場的規范。
正如所說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所說:“經歷整治過程后,野蠻發展的歷史將一去不復返,行業發展前景將進一步清晰。”
整治過后,P2P將走上健康可持續發展軌道,邁入下一個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