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個人技能服務交易平臺“空格”上線了新產品“斗丫”,這款產品基于微信公眾號及朋友圈社交體系上,通過60秒內手機錄制個人視頻,讓有專業技能的人“躺著賺錢”。
“斗丫”顯然是“空格”發展路徑的自然延伸。通過以視頻的形式來接受同行、粉絲的技能分享要求,從而實現個人的技能變現。簡單說就是,甲方可以向乙方發布技能任務,乙方接受后,甲方支付乙方預設出場費,乙方在60秒內用小視頻方式來回應挑戰,而觀看者需要支付1元。
短視頻一直是這些年來的熱門領域,包括BAT在內的眾多企業,斥巨金進行布局。就在短視頻=工具or媒體or社交平臺之間搖擺不定之時,騰訊微視倒下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短視頻的前景毋庸置疑,但其具體價值和作用尚在繼續挖掘中,“斗丫”的上線,讓短視頻站到了分享經濟的風口,有了更多種可能。
閉上眼睛,小編激動地發現無數的場景隨著技能共享和短視頻的邂逅被釋放出來,更進一步地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回過頭來思考,為什么知識分享的開創者最終拋棄了初衷投向了“網紅”,根源就在于語音很難承載真正的知識。舉個簡單的例子,教師是真正的知識分子,網友有一道數學題求教,60秒的語音回答,有多少老師能講解明白?又有多少學生能夠完全聽懂?但如果老師是邊語言解答,邊通過短視頻在黑板或紙張上演示呢?
再比如,過去“空格”的教磨咖啡或者插花等等,都需要通過線下約見才能實現技能分享,單純的語音或者文字無法承載這些技能的“傳遞”,短視頻打破了這個線下約見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另外,過去假如一個MM家里吊頂燈管壞了,她只能找人幫忙或者找物業維修,一個燈管幾塊十塊錢,但上門卻費動輒上百,還有上面說的“老師講題”等,這些過去都是無法分享的,通過短視頻都可以實現。
初看,“斗丫”似乎與“分答”有些類似,一個是語音方式分享知識(不考慮其已經跑偏的問題),一個是短視頻方式分享技能。但仔細琢磨“斗丫=分答+短視頻”,這絕不是一個短視頻方式的“分答”,而是同時具備了短視頻的全民參與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可以分享的技能)和“分答”的個人價值變現力。
可以想象,未來從教更換燈泡、清洗洗衣機到老師解題、醫生演示家庭急救方法等,市場或將很快迎來一場全民技能分享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