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傳統消費信貸領域,房貸是主力,占75%,然而,新一代消費群體買房的愿望不那么強烈,而是更加傾向于租房。隨著年青一代逐漸獨立的財務狀況,消費信貸逐漸轉向發展型、享受型的轉變。80、90后為代表的新一代消費者,易于接受新鮮事物,是互聯網社交的主力軍,消費信貸能夠很大程度上緩解他們的經濟壓力,比如新興的消費場景——直播打賞。現在的直播有游戲直播、秀場直播、移動直播等多種形式,這其中最受歡迎的移動直播包映客、花椒、一直播、和陌陌等,主播們在里面唱歌、聊天和喊麥,觀眾們高興了,就會送出各種禮物。映客上那些在推薦列表里的主播們動輒顯示收到了幾十萬的映票。不久前,世界最大的直播平臺 Twitch,也上線了送禮功能:Cheer。能夠很方便的給喜歡的主播送虛擬的禮物,博得對方的好感,是青少年消費群體日漸擴大的消費需求。這種打賞行為一方面是他們上網的費用有一定的保證,使他們在“打賞”的時候有一種“花錢無所謂”的心態;另一方面由于新一代渴望有人陪伴,一旦有人和他說話,陪他唱歌,甚至表演節目給他看,他們會產生本能的親近感?;谔摂M交往模式之上的“打賞”,讓青少年“一擲千金”之后獲得了滿足感,滿足了他們的虛榮心。在上千家的直播平臺上,產生了巨額的消費需求,而消費需求被刺激的同時,也催生了同樣龐大的消費信貸需求。然而國內目前并沒有一個成熟的消費信貸平臺,可以滿足這種基于網絡直播的消費信貸需求,這因此成了很多直播平臺獲客和盈利的瓶頸。在成體系有一定規模100-200家直播平臺里,成立于10年的5126,13年轉型直播產品,定位為秀場類直播,從用戶付費參與轉向全民參與, 5000萬用戶在平臺上和2000多位主播互動消費,在PC端擁有 6%-7%的打賞付費人群,在手機端有千一到萬一左右的付費用戶,用戶特征90%男性, 大部分是分布在二、三、四線城市的微小企業主、個體工商戶,本身有不錯的消費潛力,在直播這個場景之下產生了新的消費需求。基于大量新興的互聯網商業模式創造的新的消費場景,除了接入傳統的支付渠道之外,向用戶提供信用支付的方案以提高銷售額也非常迫切。這些產生消費場景的新興互聯網公司,希望向自有用戶提供消費信貸服務。 于是基于SaaS的消費信貸資產供應方平臺琥珀科技成立了。借助第三方消費信貸公司/銀行,資產供應方自有資金等,琥珀科技提供支付清算,信審風控,大數據精準營銷,第 三方征信對接,信貸資金對接,貸后管理等服務。消費信貸公司需要信貸場景,擁有用戶的公司需要信貸服務,而琥珀數據科技可以輸出基于SaaS 的信貸服務平臺和運營能力,幫助非金融互聯網公司向自有用戶提供信貸服務,為普惠金融做出貢獻。由參與創始建立米袋互聯網金融集團,擔任集團CTO以及線上融資平臺 “金米袋”總經理李天野擔任CEO,歷任億動傳媒產品總監,秀視智能CTO, 巴克萊銀行研發總監李永慶擔任CTO組成的琥珀核心團隊,目前已達成復樸投資和聚秀資本領投,在聚募眾籌平臺眾籌的計劃。之所以選擇在聚募眾籌,源于琥珀科技創始人在聚募學院上海班的一次活動經歷。本次眾籌領投方復樸投資,由現任招商銀行獨立董事的趙軍2015年春成立,曾成功投資過亞信、清科、263、中文在線、等公司。在琥珀科技的消費信貸支持下,類似5126這樣的直播平臺,全新的玩法或許是這樣:小鎮青年大明,在一家私營企業上班,每天下班后都會躺在宿舍里看手機直播,還會花錢在平臺上充值送主播小禮物。這個月某女主播很符合大明夢中情人的樣子,想送些“超跑”“ 游輪”禮物,但最近手頭又有些拮據。這時候他發現充值買禮物可以分期支付,就選擇了分期,按要求輸入姓名,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等個人信息。琥珀科技在后臺收到了直播平臺提供的大明的個人信息、過往平臺記錄和借款申請。琥珀科技引入大數據風控系統以及第三方征信,再將這筆借款需求、大明信用報告以及授信建議提供給信貸資金端,信貸資金端再審核,批準了大明的借款,將錢打給直播平臺,平臺收到后通知大明的訂單支付完成。后續大明需要每月還本金和利息,琥珀科技負責清算。在西方發達國家,以信用卡為代表的消費信貸產業非常成熟,居民的衣、食、住、行基本上都是“超前消費”,消費被公認為是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在我國, 消費類信貸產品主要都是銀行在做,近年來,大數據授信為互聯網公司開展消費信貸業務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不僅是阿里、京東等一線公司,攜程、新浪等其它互聯網公司也在不斷探索,它們在消費類信貸領域將成為銀行的一支勁敵。基于SaaS的消費信貸資產供應方平臺琥珀科技是對市場的一種有效補充,在未來,必定會有更多的消費信貸產品面向廣大用戶,各種不同場景和針對不同垂直消費領域以及不同垂直消費用戶的消費信貸服務會百花齊放,個人的日常生活將與信貸必不可分。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
聲明:本文由聚募企業號發布,依據企業號用戶協議,該企業號為文章的真實性和準確性負責。創頭條作為品牌傳播平臺,只為傳播效果負責,在文章不存在違反法律規定的情況下,不繼續承擔甄別文章內容和觀點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