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格縣的牧民們領到了“扶貧牦奶牛”
??6月,格薩爾王的故鄉德格縣不斷迎來新的游客。自2012年對口幫扶以來,成都高新區累計投入援藏資金3.6億元,為全省對口援建縣中最高。65個援藏項目的累計實施,讓這座高原上的小城,每年都在以新的面貌向游客展示。
??今年,成都高新區繼續投入幫扶資金7840萬元實施住房保障、教育保障、醫療保障、產業發展、就業幫扶、干部人才幫扶、社會力量幫扶、基礎設施建設八大類共計28個對口幫扶項目,助力德格縣的經濟社會民生事業持續發展。
??培育本土人才 鍛造“帶不走”的人才隊伍
??轉眼間,第一批40名進入“德格南派藏醫藥人才培養培訓學校”的孩子們,在這所新興的學校已經學習生活快一年了。再過兩個月,他們還將迎來學弟學妹。
??這所由成都高新區援建、專門培養藏醫藥人才的專門學校總面積2645平方米,有一幢三層樓的教學樓,以及實驗樓、展示館、藏醫門診、閱覽室等。首批40名學生來自甘孜州衛生學校。“我們采用2+2聯合辦班模式培養南派藏醫藥人才。”甘孜州衛生學校校長楊建軍介紹,招錄的學生前兩年在衛校學習理論知識,后兩年到德格接受藏醫藥專業實踐學習。在校期間,學生們還會到德格縣藏醫院見習。不僅如此,學校還將承擔對全縣三級藏醫藥專業人員的輪訓任務,以藏醫藥知識和藏醫藥適宜推廣為培訓重點,提高全縣藏醫藥專業人員的技能水平和素質能力。
??實際上,成都高新區這幾年已相繼投入近千萬元,用于增強德格藏醫院的綜合實力及推廣南派藏醫藥名片。
??“在成都高新區的援建下,我們醫院進行了改造升級,還引進了先進設施設備。隨著這些藏醫藥專業的孩子們到來,醫院的醫護力量也得到極大增強,也能為醫院未來發展發現、培養更多苗子。”德格縣藏醫院院長雄呷說,
??在成都高新區推動下,德格南派藏醫藥從生產到研發、醫療和服務,正在全方位發展。
??目前,德格縣“中藏藥材引種馴化基地”已在龔埡鄉建成,更慶鎮五一橋村成立了首個德格雀兒山中藏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探索“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逾百畝中藏藥材人工種植示范基地建成并持續擴容。
??無論是“輸血”還是產業“造血”,都需要人才來推動。援建南派藏醫藥人才培養培訓學校、建設達馬鎮民族手工藝技能培訓中心、開展下鄉專班培訓花椒、核桃種植技能……對口支援期間,成都高新區“授人以漁”,搭建多平臺,在幫助德格縣打造“帶不走”的人才隊伍同時,也為貧困戶及老百姓子女就業奠定了技能基礎。
??萬頭“扶貧牦奶牛” 點燃農牧民小康夢
??“我們家的牦奶牛開始產奶了,每天都有收入!”指著院子里正在被擠奶的兩頭牦奶牛,德格縣溫拖鄉滿金村貧困村民布娃高興地說,對高原地區群眾來說,家里有了牛,就有了致富的希望。
??去年以來,成都高新區結合當地脫貧攻堅特色產業結構調整需求,專門撥付高新區援助家庭式產業發展資金2000萬元實施“萬頭奶牛脫貧計劃”,按每戶1.2萬元資金為貧困戶購買牦奶牛,發展貧困農牧民家庭產業,增強其“造血”功能。
??“援藏扶貧奶牛”采購管理各個鄉鎮略有不同。溫拖鄉采取特困群眾自行購買的方式,鄉政府對牦奶牛進行驗收,工作人員現場在驗收合格牛牛耳處打上編號,并造冊登記,確保精準管理到戶到人。打滾鄉則采用統一購買后,與家庭產業扶持戶簽訂協議:牦牛為集體所有,是村民共同財產,不得以任何形式占為己有,不得以任何形式將牦牛轉讓、出售等。
??“萬頭奶牛脫貧計劃”讓26個鄉鎮2800余戶貧困戶領到了近8000頭牦奶牛。“援藏扶貧牦奶牛”的鮮奶將由德格縣馬尼干戈牦牛奶廠和下設在各鄉鎮的奶站統一收購。成都高新區還專門引進藍逸高原食品有限公司與德格農特產品供銷合作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牦牛乳制品,利用藍逸技術和市場等資源,做大做強牛奶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成都高新區援藏工作隊領隊,掛職德格縣委常委、副縣長盧德強介紹,大力援助德格縣貧困群眾家庭式產業發展,是高新區援助德格縣推進整村脫貧工程里的“精準滴灌”項目之一。今年,“萬頭奶牛脫貧計劃”還將陸續為417戶貧困戶發放牦牛,到2020年,將累計為貧困戶購買牦奶牛上萬頭。
??按照《成都高新區對口幫扶甘孜州德格縣規劃(2017-2021)》,成都高新區將投入12700萬元開展整村脫貧工程建設,確保幫扶德格縣完成“貧困村”摘帽工作。(記者 袁也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