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的春天真的來了嗎?創業者投資人一擁而上,保不齊過幾天就會一哄而散。這樣的事情發生了不是一次兩次了。
遠的不說,近期就有智能硬件、O2O什么的被血洗。不僅如此,而且是被資本血洗——我一直認為,資本不問是非對錯的涌入,忽悠創業者用資本“干掉”對手的行為,抹殺了原本可能找到正確模式的創業者。搶早的結果,就是劣幣驅逐良幣的檸檬市場。
VR也是一樣。這一波的風潮并非來自于行業的成熟,而是來自于投資人的恐懼FOMO——FOMO (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錯過,特指那種總在擔心失去或錯過什么的焦慮心情,也稱“局外人困境”。
人們總是懷疑自己錯過了什么,害怕自己就時間安排作出錯誤的決定。此刻,平靜的心很容易變為猶豫,既而轉變成恐懼、焦慮、刺激、茫然、患得患失、煩躁不安、不合時宜等諸多復雜情緒。
如果這種情緒被同行的激進所感染,就會出現理智錯失,盲目而上的狀況。當然,與之相伴的,還有責任推卸。投資人是服務于LP(有限合伙人)的,只要自己有理由有借口去做一件事,他們當然會積極表現,以顯示自己正在“潮流的第一線”。
VR就是這樣的一件事。
科學和商業的關系,我覺得有10-20年的距離。
中國創業者和投資人在創業過程中展現出來的浮躁讓人驚訝。在這個依靠商業模式和執行力取勝的創業場地,VR還不具備商業化的基礎。
在我看來,中國真正能夠做到從0開始布局,耐得住10年以上寂寞的,大概就只有華為了。
而華為任正非說,在這么多年的創新過去以后,他感到迷茫。而且他覺得進入了無人區——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隧道期。
那么,破解的辦法是什么呢?任正非說,是基礎科學。“基礎科學的發展,是需要耐得住寂寞的,板凳不僅僅要坐十年冷,有些人,一生寂寞。”
“華為現在的水平還停留在工程數學、物理算法等工程科學的創新層面,尚未真正進入基礎理論研究。隨著逐步進入香農定理、摩爾定律的極限,面對大流量、低時延的理論還沒創造出來的局面,華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任正非說,“重大創新是無人區的生存法則,沒有理論突破,沒有技術突破,沒有大量的技術積累,是不可能產生爆發性創新的。”
現在,華為開始招聘數學家。俄羅斯、日本、法國、意大利、英國、比利時……各國的數學家都到華為,為的就是基礎理論的突破。
在國外,真正關注這些重點領域早期研究的,都是立足于百年基業和人類福祉的良心企業。他們的商業布局中,有當下賺錢的、有不久后賺錢的、也有很久以后才能賺錢但確實屬于未來的,他們細心呵護。除此之外,他們在戰略上也早有布局,戰略創新智庫一直提供思想上的支撐,而非只為了當下賺錢而分配預算。
VR應該正處于基礎理論研究和工程科學之間。他是未來璀璨奪目的一顆新星,但距離未來的成熟期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Facebook收購了VR新時代的領軍企業Oculus Rift,沒錯。但Facebook并沒有說,它現在就有用。
因為,VR還沒有達到可以商用的水準,中國也沒有愿意接盤長期孵化VR的企業,更重要的是,中國的VR基本都停留在硬件制造或者內容模仿的過程中,沒有技術的沉淀和突破,對于基礎理論研究而言,就是廢紙一張。
這就好比數學家完成了一項重大突破,而你照貓畫虎照著算了一遍一樣。也對,但是沒什么卵用。
VR會成熟嗎?一定會。但會是現在嗎?不會。我認為,VR能夠成熟商用,至少也要10年時間。哪家創業企業會活到10年以后等著行業成熟?
我認為,目前VR在技術領域的創業者有機會。怎樣能夠更低成本的實現VR錄制和播放,如何解決VR體驗問題,如何提升VR操作性……等等致力于技術創新和專利的創業者們 ,會在10年之后分享到VR蛋糕紅利。而且他們不會擔心生存問題,任何一個突破都會被Facebook、蘋果、谷歌、微軟、亞馬遜等盯上,老兵不死。
VR并不能適合所有的場景,而且要存在也需要長久的時間催熟。想想看,iPhone從推出到現在,其生態系統仍然在完善之中,而VR設備距離成品,還有遙遠的距離。
當我看到李彥宏說自己是現實主義者的時候,我連批評的欲望都沒有了。這個基礎上的“人工智能”“自動駕駛”都是扯。一個全新的大行業出現,過去有錢大佬拿錢買是買不到的。沒有基礎研究和長期投入是不可能成事的。
VR也不是新鮮事物。
1935年,小說家Stanley G.Weinbaum他寫了一部小說,以眼鏡為基礎、涉及視覺、嗅覺、觸覺等全方位沉浸式體驗的虛擬現實概念,被認為是首次提出虛擬現實概念。
1957年,電影攝影師Morton Heiling發明了名為Sensorama的仿真模擬器,并在5年后為這項技術申請了專利。這款設備通過三面顯示屏來實現空間感,它無比巨大,用戶需要坐在椅子上將頭探進設備內部,才能體驗到沉浸感。
1968年,著名計算機科學家Ivan Sutherland設計了第一款頭戴式顯示Sutherland。標志著頭戴式虛擬現實設備與頭部位置追蹤系統的誕生,為現今的虛擬技術奠定了堅實基礎,Ivan Sutherland也因此被稱為虛擬現實之父。
1987年,著名計算機科學家、美國VPL公司創建人Jaron Lanier,利用各種組建“拼湊”出第一款真正投放市場的VR商業產品,這款VR頭盔看起來有點像Oculus,但10萬美元的天價卻阻礙了其普及之路。
1991年出現的一款名為“Virtuality 1000CS”的VR頭盔充展現了VR產品的尷尬之處—外形笨重、功能單一、價格昂貴。
1995年,任天堂推出的Virtual Boy主機被《時代周刊》評為“史上最差的50個發明”之一,倉促推出市場使得硬件由頭戴式變成了三腳架支撐,加上畫面顯示的紅色單一色彩,配屬游戲作品紛紛跳票。
2012年Oculus Rift通過國外知名眾籌網站KickStarter募資到160萬美元,VR熱潮再次被炒起來。
2014年3月26日,美國社交網絡平臺Facebook宣布,將斥資20億美元收購沉浸式虛擬現實技術公司Oculus VR。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堅信虛擬現實將成為繼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之后,計算平臺的又一大事件。并計劃將Oculus的應用拓展到游戲以外的業務,在此之前,Oculus主要用于為人們在游戲過程中創造身臨其境的感覺。
同年,Google發布了Google CardBoard,讓消費者能以非常低廉的成本通過手機來體驗VR世界,直接點燃了今日的”Mobile VR”超級大戰。
在80年的發展時間里,直到現在也沒有看到VR成熟產品的誕生。目前的VR設備,只是具有里小范圍短時間可以使用的標準。如果用飛機來比喻,VR現在的階段,相當于萊特兄弟剛剛把飛機飛上天空,并且飛行了幾十秒。雖然還不實用,但想象空間讓人震撼。
只是,對于中國的創投圈而言,如果沒有實質性的基礎突破,現在跟進實在是太早了。試想,連基本的形態、遇到的問題都沒能解決,連行業標準和生態系統都沒有建立,這個時候去跟進,就好比2000年前后PC廠商做手機,那個時候小米進來也是死啊。
如果只是商業模式的快速復制,按照中國創投圈跟風的特質,應該選準風口。所謂的風口不是國外追捧的就好,也不是規模有多大,而是要看市場是否已經成型、行業標準是否清晰可見、未來是否存在多種可能性、用戶是否已經開始遷移等等。比如小米的切入時機就是最好的,行業的發展讓小米水漲船高,而彼時智能手機標準已經定型、模式非常清楚,雷軍自己也想清楚了路徑,就非常合適。
VR等初期行業比拼的是基礎科學和路徑、理論,這是技術大咖的舞臺,比拼的是實力,而且抄襲者抄無可抄——他們自己都知道這只是個原型,充其量是萊特當時的小飛機。積攢下來的,只是技術專利和不斷的試錯。這種沒想明白就跟風的,絕壁都是死路一條。而且,這種死法,比之前的P2P、O2O和智能硬件還更難看。
一個新興產業,是一步一步的發展的。
VR要發展,就要解決:用啥看?誰來看?為啥看?看什么?怎么看?等等諸多問題。
因為VR和手機一樣,本身只是個工具(載體),必須要有內容可以看才成。
而內容需要解決來源問題:誰來生產?怎么生產?生產的成本和難度如何?如何說服大家參與生產?
從現在來看,VR的本質就是一個媒體。如果未來發展足夠好,有可能變成社交(互動)媒體。而互動需要每個人不僅具備條件看VR,而且要具備條件生成VR視頻(或者直播)。這中間的難度可想而知。我們今天暫且討論媒體。
如果沒有人參與生產,大家為什么要去看VR內容?有哪些內容是普通視頻和3D視頻也解決不了、非要VR才成的呢?
在我看來,目前最剛需的是小片——宅男會有需求,但需求的本質是內容。此外,需求是游戲,然后是身臨其境的體驗正常人類無法體驗的環境。
但這些內容也仍舊是有限的,如果不能有參與者生產內容的話,這種傳統媒體的體驗也很難迎來高速發展。
此外,目前VR仍然難以適應人類的正常視覺,超過30分鐘就會有很強烈的不適感。
更不用考慮,沉浸式體驗其實場合不多。這種需要把自己都投射到一個虛擬環境中的情況,場景很少,而且大多數時候毫無必要。畢竟,我們并不是在星際開會,也不必沉浸式的去和老友會面,偶爾的體驗,很難變成常態的事情——想象一下,即便有一天我們可以VR辦公,我也仍然覺得這東西噱頭大于實質。
生態系統沒能均衡發展,使用體驗只適合極客,產品成熟度剛剛達到阿爾法版,這種情況下,可以斷言,目前的VR絕非VR的最終形態,未來沉淀下來的,應該只有技術,而具體的路徑和走向,還沒有給出標準。至少,從蘋果的動向上,我們看不到任何清晰標識。
總體來講,VR的體驗讓人振奮,但是發展線路圖太過模糊,而且缺乏統領性的企業,也缺乏生態組織者,每個身臨其境的人都會覺得那樣很酷,但作為嘗鮮而非日常使用者,他們的興奮其實是沒有來由的。和iPhone不同,VR在日常使用中不會成為主流,未來的市場可能是商務領域,以及VR帶來的技術革命,將會增加人類社會的維度。
大公司在捕捉任何一個未來可能會顛覆世界的點,用雄厚的實力在布局,這種時候,技術創業者會有作為,但其他跟風者,除了幫助催熟這個行業之外,毫無實際價值。
我認為,這個時候,除了大公司的持續投入之外,從投資的角度來看,除非有人在系統的投資整個產業鏈,然后以10年的長度來孵化,否則,這個時期進入VR實在是太早了。就好比現在早已沉寂的谷歌眼鏡,我當年看到它時就已經知道了它的未來。
VR也許是人人都想要的好東西,只是,人們并不會真的要它。
我就靜靜地看著你們,被熱炒的VR以及被浪費掉的錢。
本文為投稿文章,作者:蘇的風;轉載請注明原作者及出處,投稿郵箱:ganhuo@startup-partn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