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年前,一個貨場卸貨員搞了個超市,
如今,它年收入970億美元,比沃爾瑪還火爆!

它是最受雷軍追捧和效仿的一家企業,
除了小米,雷軍每次談到它時,最為興奮。
雷軍曾稱,有三家企業對他創建小米影響深遠,
一家是同仁堂,一家是海底撈,而第三家就是它。

它比沃爾瑪晚出生20年,
單店業績卻是其4倍。
是沃爾瑪強勁的敵手。
它是巴菲特和芒格最愛的公司之一。
被星巴克稱為“價格警察”。

它在全球擁有7000多萬名會員,
作為一家“財富500強”的企業,
它從來不在媒體上做廣告,
沒有專門的媒體公關團隊。
它就是倉儲式會員量販店鼻祖——好市多 (Costco)?。

受到雷軍、貝佐斯“熱捧”!
近日,雷軍約見6名互聯網專家,做了一場為時3小時的閉門交流。交流中,雷軍說:“美國零售業,拼的就是效率。”他用美國零售企業沃爾瑪和Costco的例子,分析了Costco做到“零售價比批發還要便宜”的原因:
(1)精選商品,只賣4000個SKU;
(2)提供讓用戶覺得驚喜的商品;
(3)從互聯網金融里省錢;
(4)減少服務員,從人力成本省錢。
因此,雷軍得出了自己的結論:“小米要干的,其實也一樣。第一,把東西做好。第二,提高效率,要很低的毛利率。”
這已經不是雷軍第一次提到Costco。在很多公開演講中,雷軍都曾將小米與Costco作類比。很明顯的,雷軍希望把小米打造成IT界的Costco。
除了雷軍,受到Costco深刻影響的,還有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貝佐斯。根據Brad Stone所著的亞馬遜發展史傳記《萬貨商店:杰夫·貝佐斯和亞馬遜時代》,2001年,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貝佐斯與Costco創始人有過一次會面。這次會面影響了貝佐斯的持續關注點,之后亞馬遜將注意力傾注在了客戶忠誠度以及低廉價格上。連亞馬遜的金牌會員制度也是受到了Costco的啟發。

這家讓雷軍、巴菲特、貝佐斯等大佬都如此贊賞和追捧的超市Costco,背后的那個男人是個怎樣的人呢?
從貨場卸貨員,到沃爾瑪強勁的敵手

在與來訪者商談的時候,他總會親自去大廳迎接客人到他的辦公室。
他從不讓秘書替他接電話,他的辦公室家具是20多年前的老古董。
他跟巴菲特有一點很像:兩個人都不希望被外界太夸大或神化。
從襯衫到襪子,辛尼格一身穿著都是Costco的商品;
從公司成立到2012年他辭去CEO職位,每年至少要花200天去全球9個國家的580家Costco巡店;
他的年薪是一個同等規模公司CEO年薪的三分之一,他退休的前一年,年薪僅為35萬美元,加上股票等額外收益,一年拿到手220萬美元。
1954年,辛尼格在Fedmart(美國一家折扣零售店)做貨場卸貨員,正是在那時他發現了自己對零售的興趣。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正迎來新一輪的經濟繁榮,國內生產總值持續增長,零售行業面臨快速增長的機會。
在Fedmart,辛尼格一直升到了副總裁,負責商品和店面運營。期間,辛尼格接觸和了解了其創始人Sol Price的倉儲零售店形態和理論。
1983年,辛尼格和西雅圖的Jeff Brotman合伙成立了Costco。之后,他將在Fedmart學到的模式應用到了Costco的門店里:商品品類保持在4000種左右,每個小的細分商品品類,在Costco只有一到兩種選擇;商品的毛利率不超過14%,盡可能地降低價格;收取會員費,主要服務中產階級。
辛尼格的運營策略很簡單,就是以最低的價格提供最好的商品。為此,他們去掉了一切不必要的東西以降低成本,比如豪華的裝修、大量的銷售人員,甚至運輸和倉庫儲備。
如今,根據德勤發布的數字,Costco已成為全球排名第二的零售商,成為了沃爾瑪強勁的敵手。在全球41個國家和地區擁有600多家賣場,年銷售額超過970億美元。
盈利全部來自于會員費
Costco是一家會員制倉儲超市,只有會員或者會員額外帶的消費者才能進入消費。她的低毛利率正是源自于其對零售商業模式的這種創新,將所售商品維持在平價,毛利只要能大致抵消日常的運營費用即可,公司的盈利則幾乎全部來自于會員費。

Costco的會員分為非執行會員和執行會員,在美國和加拿大非執行會員的年費為55美元,執行會員的年費為110美元。相比非執行會員,執行會員可以享受一年內銷售金額2%,最多不超過750美元的返現,以及其他一些優惠。
2014財年(2013年9月1日至2014年8月31日,下同),Costco的付費會員總數已經超過了4200萬,其中執行會員占比在40%左右,會員的續簽率在美國和加拿大達到了91%,全球平均水平也有87%。
Costco巨大的成功歸結起來無非是做到了三點:將商品做到了極好,將價格降到了極低,同時又將服務做到了超人預期,很好地詮釋了零售的本質規律。
Costco的商品品類比較豐富,能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大部分需求,但是Costco并沒有走沃爾瑪和家樂福等商超“大而全”的路子,而是每一個品類只精選2~3個品牌,其中不少是Costco的自有品牌。一個Costco超市一般只有4000種左右的商品,但是他盡力保證這些品牌一定是所有產品里面最好的。
在很多人眼里,Costco店內銷售的商品就是質量的代名詞,于是在Costco消費變得非常簡單,這里每款商品的質量都非常讓人放心,很多都是爆品,有的商品例如烤架烤雞甚至有了自己的Facebook頁面。無論零售業態如何變遷,提供優質的商品都是零售業立足的核心原則之一,好的商品是會自己說話的,是能夠占領消費者心智的。

只銷售最優質的產品
Costco能夠保持低價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這種精選優質商品、深庫存的模式提高了單個商品的采購量,提升了企業相對于供應商的議價能力,也極大地降低了其商品的庫存和運營成本,有利于保持商品的價格競爭力。除此之外,Costco盡一切的可能去降低商品的售價,讓利給消費者。例如保持質樸的店面裝修,幾乎不打廣告,直接與廠商洽談專供,打掉一切的中間環節等等。
在服務方面,Costco不僅為消費者提供了完善的售后服務保證,而且提供不滿意90天內可退貨的政策,這其中包含跌價很快的數碼產品,這甚至讓很多消費者都大呼不可思議。
物美價廉的商品,同時又有足夠讓人放心的服務保障,Costco牢牢地占領了消費者的心智,使得他們每次走進Costco購物都感覺像是撿了極大的便宜。

我們通常會認為電子商務的運營效率較之傳統企業要高,但是Costco所體現出來的高運營效率讓很多電商也相形見絀,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是庫存周轉天數,Costco大部分年份都在30天以下,而沃爾瑪和亞馬遜的這一指標基本在40~50天之間,以3C、家電等高周轉品類為核心的京東也在35天左右。
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雖然電子商務正在不斷侵蝕傳統零售商的市場份額,投資者對傳統零售業感到悲觀,但是Costco的銷售額卻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翻了一倍多,這對于一個幾千億銷售規模的公司來說是非常難得的,這種成長速度遠遠超過了沃爾瑪、塔基特等知名零售企業。此外,Costco的股價表現也非常穩健,在10年里增長了近4倍,這樣的表現超越了經濟周期性低迷和金融危機的影響,所以Costco成為查理.芒格想帶進棺材里的企業,也是雷軍非常推崇的企業之一。
從不做商業宣傳
為了砍掉一切費用,Costco甚至從來不做商業宣傳。
打開Costco的官網,可以感覺到它與其他零售企業的不同。Costco官網首頁沒有花花綠綠的促銷廣告,也沒有與臉譜、推特等網絡傳播平臺相互鏈接,網站首頁上紅藍黑三種顏色,簡單得讓人覺得有些“土氣”。
那么,Costco又是怎么進行品牌傳播和形象維護的呢?你可以理解為,Costco的品牌傳播和市場活動融化在社區責任與客戶關系活動中,通過一系列獨特的輔助性產品和服務,既實現商業盈利目的,又達到了品牌傳播目的。

比如Costco有兩項會員專屬的服務:銷售“助聽器”和組織“作者簽售”活動。
助聽器,是一款很多人從不在意的產品,相信世界上絕大多數的零售商也不會售賣這種商品。然而,它卻被Costco選中,作為倉儲會員店的輔助性服務產品。它抓住的不是普通消費者的眼球,而是全球7000多萬的Costco會員,這樣精準的口碑傳播,已經勝過上千萬美元的廣告投入。
而另一個“作者簽售”活動,恐怕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特色服務項目。在2013年全球各地的作者簽售活動計劃表中,近60次的簽售活動在Costco全球范圍的倉儲會員店舉行。
諸如這種大膽的創新宣傳方式,每年在Costco里比比皆是,因此它從來不屑于做商業推廣。
服務好得比海底撈還“過分”
都說海底撈的服務有毒,但如果你體驗了Costco的服務,絕對會顛覆你的世界觀。我們曾經看到無數因退貨而破產的企業案例,比如在美國市場銷售液晶電視的歌林,因為一款產品的高退貨率,成為它破產的原因之一。

而Costco的退貨政策,卻相當瘋狂。
Costco規定,除了電腦、數碼相機和投影儀等一些電子產品需要在購買后90天內進行退換外,其它商品沒有退貨期限。也就是說顧客在購買后,隨時都可以拿著商品無理由退換,而且不需要提供購物收據。
關于Costco的無理退貨,曾經一度刷屏社交網絡,比如有人成功推掉已經發爛的桃子、蔫掉的盆栽、吃到只剩一顆的巧克力盒,買了幾年的衣服。
不管你的理由是什么,收據有沒有,時間過去多久,只要你的Costco會員卡里有消費記錄,都可以成功推掉。有網友調侃,在Costco可以品嘗能撐飽肚子的免費試吃食物,可以通過不斷的退換鞋,讓你好幾年都不用花錢買新鞋,可以免費換掉跑了1000公里的米其林輪胎。只要你有一張Costco會員卡,就能養活自己。Costco通過這種特別“過分”的服務,你會發現,最后反而Costco的退貨率特別低。
員工待遇好過硅谷頂級科技公司
關注顧客和員工是Costco的獨特之道。Costco員工的工資比同行高出幾乎50%以上。《紐約時報》曾將之同沃爾瑪員工低工資以節省成本的行為做對比,將其經營理念稱為“反沃爾瑪式經營”。

因為Costco創始人辛尼格,最初是從卸貨員做到高層,Costco一直非常重視員工的培養,很多最初在停車場搜集購物車的底層員工最后都進入了管理層,但卻很少招收剛畢業的MBA。
在2014年的員工滿意度調查中,前25家公司,只有Costco一家屬于零售企業。員工待遇甚至超過硅谷一些頂級的科技公司。
高工資的好處是很明顯的,好市多每位員工的平均銷售業績是沃爾瑪的兩倍,員工的滿意度高達80%,員工首年跳槽率僅僅只有17%,而行業平均值是44%。
《彭博商業周刊》的一篇報道稱沃爾瑪員工每小時平均工資為12.67美元,但是Costco的平均工資為20.89美元。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Costco股價和凈利潤都大幅下挫,Sinegal沒有解雇一位員工,還拿出了自己的股份分給員工。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