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作為中國新聞周刊最受矚目的一個新媒體項目,有意思網目前已經形成9個自營微信公號和17個企業定制公號的微信矩陣。整個微信矩陣覆蓋400多萬訂戶,每天為社交媒體生產100多條內容,平均每天至少一篇10萬+。這樣的成績,足以稱之為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的成功案例。

自稱為暖男的“周刊君”創刊于1999年,已近16個年頭。它既是最早入駐微博的一批媒體,也是最早推出APP的雜志,如今周刊君的官方微博已經有2100萬粉絲,官方微信有80萬訂戶。在這個唱衰紙媒,尋求轉型的年代,中國新聞周刊抓住了這次機遇。
我們現在獲取信息的方式偏向于打開一個網頁,或者下載一個APP,既方便又快捷,而且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關注焦點定向瀏覽自己需要的信息,這比傳統報紙、電視、廣播的媒體渠道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口味。近年來,傳統紙媒發行量、訂閱量不斷下降,多方數據顯示傳統媒體廣告收入低于新媒體渠道,眾多廣告主也把視線轉移到新媒體渠道展示出的巨大潛力上。
作為互聯網、新媒體的時代,傳統媒體行業內容制作周期長、信息傳播速度較慢,且覆蓋率較小的局限也凸顯了出來。面對著不斷嚴峻的形式,傳統媒體要想在未來漫長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無疑要面對一個轉型的疑問!
那么,傳統媒體如何轉型,轉型的方向是?
▌傳統媒體+新媒體=全媒體戰略格局

傳統媒體的轉型絕對不是直接拋棄既有的一切內容生產、制作、傳播和盈利模式,直接嫁接互聯網傳播渠道的概念,過渡到“新媒體”。這是不健康、不健全的轉型理念,我們絕不贊成“顛覆”概念的形式轉變,而是應該充分發揮傳統媒體的既有優勢,融入新媒體的渠道,共同打造傳統媒體+新媒體=全媒體的全面發展格局。
▌傳統領域革新:垂直化深耕、聚焦定制、加強話語權
進行垂直化深耕:更集中的受眾定位,更加細分的讀者群體。
行業細分是未來大眾化產業必將遵循的一個原則,依照傳統媒體的內容制作和傳播方式,只有更加精細化的群體才能成為傳播內容的有效受眾。

例如,澎湃新聞目前有50個欄目可供訂閱,除已有一定影響力的“輿論場”“打虎記”“一號專案”的時政欄目外,也有“運動家”“10%公司”“私家地理”等覆蓋體育、經濟、地理等多種主題的眾多欄目。真正做到了把內容、群體細分化,有針對性的制作欄目內容。
聚焦定制服務:打造更精致的內容,制作高端新聞產品,服務于高端讀者。
除了精準的受眾人群之外,讀者的分層也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以紙媒體印刷的新聞為例,未來可能更適用于高端讀者,內容需要更加精致,印刷需要更加精美,服務于少數高端人士。傳統媒體應根據報刊、戶外、通信、廣播、電視等渠道的媒體產品屬性,及受眾人群層次劃分,推出更高端的精品閱讀媒體產品,從而獲得更多“vip收入”。
同樣以“澎湃新聞”為例,它們的核心用戶定位是關注上海、關注中國的政經界人士和影響力、購買力強的中高端人士及海內外精英,通過移動互聯網和互聯網的雙重渠道把網民和客戶資源都納入其中。再將廣告與線下活動結合,實現廣告以及產品營銷渠道的雙重價值。
掌握社會評價話語權:發揮輿論監督作用,而非輿論引導。
眾所周知,傳統媒體在社會公信力、影響力和權威性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是很多后起的新媒體之秀自身所不具備的條件。在傳統媒體轉型的關鍵道路上,傳統媒體,例如行業媒體,要充分整合行業專家和權威的話語優勢,建立企業產品、技術、服務等方面的評價體系,借此提高行業企業對傳統媒體的關注度。新聞媒體在報道社會新聞、資訊,尤其是部分牽涉到政治、歷史問題的重大社會事件時,首先應注重新聞的真實性,同時對社會輿論加以監督而非含有偏離專業精神及個人觀念的輿論引導。打造口碑效應,增強社會普遍民眾認可度及推崇度。

如人民日報海外版新媒體官方微信平臺“俠客島”,針對近期發生的“趙薇事件”及“臺灣火燒車事故”,都進行了跟蹤和評論,在一眾“不敢發聲”或者不知道是否同屬被吵得沸沸揚揚的“資本控制輿論”話題里的一員的媒體而言,俠客島的及時跟進和反應都引起了廣泛關注。然而是否真正發揮到了輿論監督的作用,就目前的形勢而言,這仍舊是一個等待探究的問題。
▌傳統媒體增設新媒體版塊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傳統媒體+新媒體的意義,無疑是在傳統媒體的既有體系之上,增設新媒體的快速傳播渠道,為傳統媒體開辟新的有效信息傳播領域,其本質不過是載體不同。按照“老酒裝新瓶”的概念,如何“讓老酒適應新瓶的花樣和溫度”,以及如何讓“新瓶接受老酒的味道和流動方式”,二者之間能夠快速融合,合二為一,達到對互相的高度認可,并且同時為受眾所接受,開拓新的發展局面,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的嘗試上,我們需要明確兩點:
一、作為傳統媒體新增的傳媒領域,新媒體平臺的建設能否在影響力、權威性上反哺主媒?
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教授何鎮飚撰文指出,對于傳統媒體公號的要求不能僅限于閱讀量,否則將會削弱媒體的喉舌功能,從而影響傳統媒體的社會責任和公信力。
面對眾多傳統媒體的新媒體公號所推送的同質化“雞湯文”、“軟文”、“轉載文”,我們不禁要懷疑,這樣的轉型真的有意義嗎?
如果新媒體不能反哺主媒,而且還會對主媒的公信力、口碑一定程度上產生不好的影響,那么這種轉型無疑是無效的,甚至是糟糕的。那么,傳統媒體如何進行新媒體渠道的有效建設,通過高質量和高口碑的優質內容傳播,達到在影響力和權威性上反哺主媒的效果?我們建議傳統媒體在建立新媒體平臺運維的時候,除了發揮既有采編能力的同時,應在微信平臺打造獨家原創優質內容,也可通過動圖、視頻等方式提升內容的生動性和吸引力,憑借真刀真槍搶占融合高地。制作出真正為人所需要并接受的高品質內容,這無疑是實現轉型新媒體的最好方式。
二、在經營利益上能否反哺主媒,給主媒帶來訂閱量的增加和廣告收益的增長。
近來新媒體領域想要獲得收益,也早已產生不少變現方式。除了植入廣告、軟文等等傳統的變現模式之外,作為傳統媒體的分支,在內容采編、創作上無疑具有巨大的優勢的傳統媒體完全可以憑借著其先天完整的團隊優勢和新聞采編體系,創作出優質內容,采取訂閱、打賞變現的方式來獲得更多利益增長。
同時,新媒體領域的火速傳播效應反哺到主媒,也同樣有助于傳統報刊訂閱和發行收入增長,這才是真正成功的新媒體轉型結果!
互聯網的時代是自媒體狂歡的時代,因為它們不缺內容,有技術,有速度,順應時代的發展。然而,有人歡喜有人愁,面臨新媒體行業大軍壓境的嚴峻局勢,傳統媒體要想突出重圍,必須懂得借勢發展!借勢,借什么勢,如何借勢?歸結為兩點,那就是“技術”和“觀念”!勇于接受新媒體打破規則的傳播趨勢和概念,學習互聯網革命帶來的新媒體傳播技術,靈活運用和發揮,未來在形成全媒體發展格局的道路上,雖然任重卻不會道遠。
本文為一道自媒體原創
如有任何需求,請聯系微信公眾號:yidaozmt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