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島曾寫下:向《常識》致敬!

“士不可以不弘毅”是梁文道贈予《常識》的贊賞。
此外,“捍衛(wèi)常識,守護人道”滿載著王克勤對《常識》深切的寄望。
“以己任為天下 為自由而擔責”體現(xiàn)了熊培云對《常識》雜志人敢于不同,敢于擔當?shù)母叨日J可。
“別去尋找愚蠢的他人意見”是許知遠對《常識》的長遠發(fā)展的誠摯建議。
“正義、自由、獨立”是野夫給《常識》讀者的一種聲援。
那《常識》是什么?
文 | 慢半拍小姐
它是《常識》

圖為《常識》雜志最新一期封面(第9期)
在四川大學校園里,有一本很火的雜志,名叫《常識》,由一個大學生團體獨立創(chuàng)辦。不隸屬任何官方機構(gòu),熱衷于關(guān)注社會各類熱點事件,討論學校內(nèi)各種“敏感”議題。

圖為《常識》雜志采訪計劃生育中被結(jié)扎的周治云
它曾深度報道過同性戀、計劃生育、結(jié)石寶寶等一系列社會熱點事件;也曾大力討論過校內(nèi)暴力兇殺案,大學論文代理,大學生公民教育,關(guān)注一度被輿論打成篩子的范美忠等一切校園“敏感”議題。
初見《常識》
2009年,五個滿懷新聞理想的大學生因為覺得校園里發(fā)生狀況時,除了統(tǒng)一的官方報道之外,還應有些其他的聲音存在。所以聚在一起創(chuàng)辦了一本學生雜志,名叫《常識》。
“這是一個缺乏常識的年代”是這本雜志之所以叫《常識》的主要原因。
初建的《常識》因為沒有確定好是做報紙還是雜志,只好“很不靠譜”地對外宣稱“這是一份介于報紙和雜志之間的報刊”。
因為大家都是學生,大多不熟悉雜志編排體例,所以他們一度只好依靠word文檔進行略顯粗糙的雜志排版。這件事后來還被很多媒體笑稱他們是“能用word把圖片搞出PS的效果的大神”。
因為《常識》雜志屬于公益刊物,他們的雜志沒有一點盈利的來源,不能給編輯勞費,也不能給作者稿費,所以每期為數(shù)不多的印刷費都只是靠老師、同學捐助以及團隊成員的稿費支撐。
這一路走的很艱難
其實這些外在的困難在《常識》雜志人的眼里都不算什么困難,能通過努力解決都問題充其量都只能叫做“坎”。而真正讓人覺得有點“絕望”的是來自《常識》人內(nèi)心的“不安全感”和后繼者難尋的“無力感”。
因為本著“假話全不說,真話不全說”的發(fā)文原則,所以在“立足校園,胸中不懷祖國,眼光偶爾觸及世界”的創(chuàng)刊理念下,《常識》雜志的每篇文章,每期選題都深含一種“獨立、理性、讀書、思考、批判”的精神。
當他們深度報道同性戀、計劃生育、結(jié)石寶寶等一系列社會熱點事件時,難免和與社會上的一些“主流”報道不太一致。這時,便會迎來一些滿懷“愛國主義”和“主流意識”的人們口伐筆誅。
當他們大力討論校內(nèi)暴力兇殺案,大學論文代理,大學生公民教育,關(guān)注一度被輿論打成篩子的范美忠等一切校園“敏感”議題時,就會讓各種組織機構(gòu)“隱隱不安”,于是一次又一次的“約談”被通知,一份又一份“證明材料”被上交,一個又一個“善意的提醒”在耳邊響起.....
就這樣,他們被貼上了“不安分”和“唱反調(diào)”的標簽,因為老是被質(zhì)疑“站在學校的對立面”,他們始終不被各種官方機構(gòu)所認可,發(fā)行的雜志只能悄悄地在私下互相傳閱。
“非官方”的不安感,讓他們在川大這座自譽為“海納百川”的百年名校,始終沒有找到自己的歸屬感。他們的每一次采訪都是“私下”進行,每一篇文章都是筆名發(fā)表,他們每一本雜志都是悄悄傳閱。他們不能在公眾場合“露臉”,因為這會讓這群可愛的《常識》人可能遭遇無法順利畢業(yè)的“風險”。
每一個學生雜志都會面臨后繼者難尋這樣一個亙古不變的難題。
幾乎每一屆《常識》主編在最后都有過“散了吧”的想法。
創(chuàng)始人朱鵬景當初也是打算在他們畢業(yè)的時候,將《常識》終結(jié)了的,后來因為老師的鼓勵,和新成員的較強能力,最終才選擇移交給了下一屆。
第二任主編查穎也不止一次地有過“要不做完這一期我們就散了吧”的想法,她覺得自己“每天睜眼起床就覺得,天吶,今天要寫什么稿子要寫什么稿子。”焦躁,幾乎瘋狂。
第三任主編胡璇憶上任的時候,《常識》的規(guī)模也較以前有所擴大,招收新人的方式也越來越正式了。很多新成員招收進來時,只是出于好奇,或者被鼓動加入,對《常識》精神內(nèi)核理解很膚淺,這就導致很多時候,胡璇憶會對這些新記者很不滿意,甚至會質(zhì)問道“你們提的那些選題,是‘我《常》’做的么?”
積極性不高也是頗讓胡璇藝頭疼的一個問題。
因為團隊內(nèi)部的不正式,很多時候都是采取集體作坊式的團隊結(jié)構(gòu),任務沒有強制性,沒有攤派,大家全憑自覺與自愿。很多事情都是三分鐘熱情,后來就難以繼續(xù)。比如剛開始大家興致還高的時候,組建了很多選題小組,慢慢地這些選題小組里就不再有討論的聲音了,到最后編輯提供新選題時,也沒有人參加討論,甚至是回應了。
所以快到選擇第五任主編時,驚訝地發(fā)現(xiàn)幾乎找不到合適的繼承者了。
“如果有一個,特別想做新聞,又特別有才的人,就可以把你拯救起來”胡璇藝曾對別人這樣說道。
如今到了靈隱這一屆,算算應該是第5任主編了吧。很多問題被慢慢地解決了,當然也有新問題被慢慢發(fā)現(xiàn)了。
其實認真想想也是,學生的生涯畢竟是有限的,他們終究會面臨實習、畢業(yè)論文、找工作、離開這樣一個套路似的流程,如果沒有找到合適的人去繼續(xù),學生雜志就只能死掉。
一切堅持的緣由
突然想到“我希望這個世界是好的,希望人性都是善良的,希望公平正義真的是比太陽還有光輝,希望人與人是生而平等的……這一切好的,善的,都是我所希望的。但如果它不是,我也寧愿去直面它,而不是拿表象欺騙自我。我會去追求與期待它的改變,即使力量微乎其微。”《常識》創(chuàng)始人朱鵬景曾在博客上寫到的這句話,很是感動。
或許,這就是《常識》一直堅持的動力。
青春應該無悔,理想當被捍衛(wèi)!
編者著:系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 ? ? ? ? ?圖片來自于《常識》雜志
生活從來不止一面,同在成都亦有不同活法。
關(guān)注蓉漂,每周聽一個不一樣的成都人。
你有好故事,你在成都,請告訴我們。
微信號:蓉漂
ID:RC-Robin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