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幕后音樂人,身上卻貼有“原創歌手、導演、音樂制作人……”等諸多標簽。他漂流音樂海洋十六年,僅用兩部音樂MV作品就可以征服億萬觀眾。他叫“楊望”,一位由音樂“散戶”華麗轉身為CEO的泛娛樂營銷人。
楊望祖上三代都是軍人世家,到他這輩兒,并沒有如一般軍區大院里的孩子那樣踏上軍旅生涯。相反,從小就對音樂、藝術情有獨鐘,在高中就已開始作曲作詞。
“那時的我也想走在臺前、出名。為此,大學就想考電影學院的表演系,奈何最終被父母以‘不好找工作’說服了。但我還是不死心,因為我實在太喜歡了。那時北京廣播學院有幾個普招的專業,我學的專業叫廣播電視新聞,我自動把廣播和新聞兩個詞屏蔽了,剩下的電視我覺得和電影差不多(有點自我安慰),最后就報了,然后也考上了。”
“大學這四年我比較不務正業,大一大二基本都在外面跑,到電視臺實習,了解了一名導演該有的工作環節;跟師哥師姐拍片子,鍛煉了自己的專業。我骨子里面是閑不住的,所以這期間我還辦了原創音樂社團。正因此,才結緣了師姐趙節[早期民謠歌手],她是跟高曉松[著名歌手,主持人]、老狼[著名民謠代表歌手]、宋柯[著名音樂人制作人]他們一起唱民謠的,04年的時候他們想做一個《校園歌謠十周年》,當時就找到我,讓民謠老人和新人出一張拼盤專輯,最后,我發了兩首歌《紅楓葉》和《月花香》。由此,我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接觸音樂。”
截至目前,楊望的歌曲都收藏在這張經典的民謠專輯中。
“音樂這種行業,這種傳達感情的介質似乎沒有想象中那么難進入,至少對于我,或許比較簡單。那時我也問自己,如果用音樂來做我一生的工作,可行?”
在采訪的時候,楊望多次強調“主動”這個詞,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雖然有幸出了歌,但我卻沒什么改變,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最初的選擇。然而也堅持了下來。當時我聽說廣院五十周年校慶要拍一個MV,招演員,我一想說,大學四年總得給自己留下一點紀念,所以就“主動”去找團委書記。我說‘我畢業生還能參加嗎?’他說‘沒問題啊,非常歡迎。’然后就進了劇組。在校歌劇組里我比較“主動”交友,為此認識了當時的導演和音樂制片人老貓[中國神曲教父,星光大道評委],并拿著自己的兩首歌向他推銷自己。而就從那刻起,老貓成了我的領路人——音樂+MV的并行路!”
“其實一個人專注兩個行業是很難的,然而我很慶幸,我的這兩個行業卻不割裂,相反還相輔相成。”
“我為什么會走上MV這條路呢,因為王蓉[著名歌手,成名曲《我不是黃蓉》]的制作人——老貓。有一天很直白的問我‘你能拍mv嗎?’我很自信的說‘能!’(其實誰問能不能,我一般都說能,即使不能也要去學習為‘能’汗一個)然后就這么簡單的拍了,也就有了我的MV處女作《男人的累男人的淚》[龐龍高明駿演唱]。還別說,客戶都比較滿意。”
這部處女作MV不僅開啟了楊望的音樂mv導演之路,也讓他與老貓、王蓉開始了長達十幾年的合作,并在后來被業內人士稱為“黃金三角洲”,出品了一系列的好作品。
畢業后這段時間楊望除了拍攝MV、寫歌之外,還做過人物專題片,辦過現場歌友會節目,寫過軟文,拍過電影,當過攝影師。可以說在這之前,楊望是一個游走于音樂MV圈的“散戶”,但也正是這段“散戶”經歷,讓他趟實了路子,為他積累了資源,也為他今天泛娛樂產品營銷人的身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畢業后在音樂MV道路上已經摸索了一段時間的楊望,因為一首歌開始走入大眾視野。這首歌正是現在被廣泛流傳于二三線城市廣場舞大喇叭里的《走天涯》。《走天涯》最初是楊望在2008年作詞給葉貝文[知名歌手]的,作曲老貓,MV由楊望執導,后來卻被翻唱者降央卓瑪[藏族歌手]給唱火了,而這一火火出了許多讓人驚嘆的網絡數據(無數版翻唱)。
據筆者初步估算各主流視頻網站以及音樂網站,《走天涯》至少有超十二億的播放量,而這十二億還不包括這首歌長期在各大電視臺上的播放量,以及深入到二三線城市的廣場舞歌曲。作為一個音樂MV產品,能營銷覆蓋十億次人是非常強大的。
“那時去張家口拍一個廣告,我們住在一個小旅館,隔音特別差,隔壁就一直在放《走天涯》,我被吵得一晚上都沒睡著。”楊望說,“這首歌應該是讓我走入了大眾。”
除了這些收獲,楊望的腦中開啟了音樂+MV的營銷模式。“我不知道這種模式能不能走通,但我覺得這種短視頻的音樂模式至少對我目前散戶是非常有利,能賺到錢、吃的起飯。”
因為《走天涯》的火,開始有人主動上門找他做音樂和MV。在一次次的實踐中,楊望慢慢從單純的想法到趟實音樂+MV的模式。“這種模式應該算是目前最火的短視頻中的一類,只不過它比較另類。但這種模式很直觀,與用戶溝通最有效。同時它兼具營銷與互聯網產品的兩重屬性。由于每首音樂元素不同,搖滾、民謠、中國風等,短視頻上的元素展現也不同。這種模式的優勢能帶動受眾的多維感官;可以更強帶入品牌產品;可以多渠道元化傳播;能開發明星的IP多元效應。”
截止轉型前,楊望都在使用這種模式,并把這種模式用在不同的行業中。
如果讓你用一句話來概括自己的經歷你會說什么?楊望的答案很干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個漂流于音樂MV海洋的少年,經歷過各種不同的嘗試,從事著最雜的職業,直至模式的趟實,他才開始進入公司,與人合伙干起了“青春派”的事業,并成為這家公司的CEO。
“男人從20歲到30歲靠體力掙錢,30歲之后就要靠腦子掙錢。”這是楊望給自己的定位。現年已35歲的楊望,剛剛經歷了人生角色的重要轉型。“35歲之前我都在為那種虛構的模式而努力奮斗,如今,我覺得該是對它大肆成果化,并對它進行升級。”于是他沉下心來,組建團隊,專注于泛娛樂產品營銷模式的開發。而不再局限于散戶時期的業務、項目層面。
至此楊望在音樂MV這條路上已經摸索了十六年,終于從音樂MV“散戶”轉型為一名泛娛樂產品營銷人。
《葉問3》宣傳曲便是楊望正式加盟公司后投入泛娛樂產品營銷產業的第一個產品,從創作到成型以及推廣僅用了一個月時間。而這首歌的作詞他僅用了一天,但在電影內地上映首日卻獲得超過至少兩億次的播放,以及YouTube上8.5的整體打分,這個成績不是偶然,而是楊望作為泛娛樂產品營銷人實戰的結果。
“泛娛樂產品營銷看起來是短視頻的展現,但它是由泛娛樂+產品+營銷三個詞組成,泛娛樂指的是基于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的多領域共生,以IP的為主。《葉問3》便是一個明星IP,打通游戲、影視、音樂等領域。產品是用視頻介質+娛樂內容融合而成,加入適合葉問3的親密元素;營銷則采用傳統營銷+社群營銷+新媒體以及直播平臺的方式推廣。”《葉問3》正是泛娛樂產品營銷模式的成功案例,他使受眾不再單獨聚焦于音樂本身,而是對明星、音樂、畫面、口碑等多方面進行資源整合營銷,同時,也為青春派吸引了很多知名企業的關注。近期,青春集團為京東的“陪伴計劃”量身制作了微電影宣傳片《煎餅·杰克遜》,楊望又為此片量身打造了《一生陪伴》單曲,并也以這種泛娛樂的方式進行了全國性的推廣,起到了很好的反響。
“泛娛樂產品營銷是主動的,不像傳統營銷那么被動。1、產品內容偏娛樂,用戶對產品的營銷沒有抵觸性;2、互聯網與移動渠道方長期缺乏娛樂內容,他需要我們這些營銷人來提供,所以渠道方不會抵觸;3、廣告硬的適當,軟的夠型,曝光面積大,覆蓋人群多。客戶不抵觸。試問,30萬做一次網絡PR傳播覆蓋虛擬的不知道多少人好,還是30萬做一部娛樂產品曝光億萬人好?”
在泛娛樂產品營銷中,楊望認為最難、最關鍵的還是產品。“我把每一次合作都當成互聯網產品來打造,但是目前我國的這種娛樂產品漸漸出現了乏力狀況。也進入了誤區:單純的產品植入,無融合屬性、單純的交差模式,無品牌創作精神、單純的視頻效果集中展示,混亂的一觸而就、單純的傳播效果,沒有整體運營思考。所以,我在接洽客戶時都會說一句話‘我們是一家整體性、鏈條式的泛娛樂產品營銷公司’。同時,在感覺目前產品的形式單一化,我覺得泛娛樂產品也需要升級了,而未來的方向應該是科技+視頻,形成藝術產品。目前,國內外已經有一些導演和娛樂營銷人開始運用科技+藝術的方式,其中常用有三種技術。”?
(林俊杰360全景MV)
“1、360度全景技術——所謂360度全景互動技術,就是借助全景技術,讓視頻可以360度無死角呈現,而用戶可以通過鼠標來選擇任意角度觀看。”
(實時動捕MV)
“2、實時動捕技術——一般用無人機或者攝像機進行實時場景數據捕捉,然后與另一個場景或者是虛擬場景對接。”
(clodPLAY《Up & Up》MV)
“3、AR技術+PS拼貼動圖——采用PS拼貼技術,形成動圖,并用AR增強現實的效果,在屏幕上把虛擬世界套在現實世界并進行合成。場景代拼形成神奇且乖離的視覺效果。”
“我國已經有這類技術的研發,只不過應用場景還較少。而如今,我已開始在這個方向上探索,并加入團隊打磨。試想一下,未來的娛樂產品以短視頻為基礎,添加科技神秘元素,將為用戶制造一場新穎的娛樂盛宴,為每一個客戶制作獨一無二的營銷產品。它將比文字更具直觀視覺化,比圖片更具有劇情化。”
楊望不僅專注娛樂產品的研發,更專注團隊的管理。“我的管理方式很簡單,我要讓所有成員都成為一個獨立的IP,創造內容,創造渠道、創造價值。只有這樣,我們才更適合在泛娛樂營銷中去拼搏。”
今年是泛娛樂元年,很多人都開始做泛娛樂的內容,那如何才能形成自己的優勢呢?楊望踏出的這一步或許能說明一些東西。
本文為投稿文章,作者第二阿累,轉載請注明鏈接及出處。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投稿郵箱ganhuo@startup-partn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