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是搞不懂,途牛竟然開了一個發布會說要全面進軍機票和酒店。
機酒歷來是OTA廝殺最激烈的主戰場,攜程在經過16年的嚴防死守后,已經基本平定了鏖戰多年的OTA,成為機酒領域絕對的老大。途牛肯定知道機酒這片紅海競爭嚴酷,但此時卻奮不顧身跳入火海,或許已走投無路。
作為一家美國上市公司,虧損不斷擴大,能穩住投資者的只有“畫餅”講故事,營造一種前景無限美好的假象。途牛主業是度假,出境游占比高達百分之六七十,跟團游占比超90%,這樣危險的業務結構想要達到資本市場認可的高增速已經不可能。所以途牛必須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機票和酒店。
但這無異于一場病急亂投醫。
途牛進軍機酒業務的底氣可能來自一份自欺欺人的數據:
根據途牛方面提供的數據顯示:途牛機票業務在今年一季度出票同比增長30倍,二季度同比增長12倍。途牛今年國內酒店銷售額同比增長1119%,國際酒店銷售額同比增長671%。
這業績在外行看來可謂靚麗,但所有不考慮規模基礎上的增速都是耍流氓。途牛自己發布的財報便戳穿了機酒業務的真相:根據途牛2016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其他收入為6790萬元人民幣(合1050萬美元),較2015年同期增長506.9%。這一增長主要來源于保險服務費收入、金融服務收入、酒店和機票傭金收入及旅游景點門票收入的增長。
這意味著途牛的機票和酒店業務營收可能不足千萬,與攜程2016年Q1機酒營收近35億元的收入相比,滄海一粟。
更糟糕的是,途牛在酒店業務上,一直保持“老牛的速度”:實際上,途牛在2014年初便開始上線酒店,2015年正式成立酒店事業部,到現在酒店的覆蓋僅在旅游目的地,沒敢公布酒店的覆蓋量。
與此速度形成對比的是,去哪兒網2014年初同時成立的目的地事業部(現在的大住宿事業部),一年多的時間,覆蓋酒店超過30萬家。
不過,途牛太忙,一直忙于高調的各種發布會和代言人,燒錢砸廣告,無暇顧及酒店這種小業務,低調務實從來都不是途牛的風格。
途牛敢于高調宣布進軍機酒的紅海,勇氣可嘉,但也實屬無奈,意味著途牛的度假業務已無故事可講。
度假作為途牛的立身之本,已經被攜程超了老窩,根據最新發布的《中國旅游上市企業發展報告》顯示,攜程旅游蟬聯中國在線休閑度假市場第一名。從途牛的度假業務結構看,其結構比較危險,跟團游占比則超過90%,而自由行才是旅游的發展趨勢,所以此時的途牛想借機酒進軍自由行。
主業被趕超,業務結構不合理,虧損不斷擴大,資本市場毫不客氣地給途牛重重一擊:今年以來,途牛股價下跌近50%,市值暴跌。如果沒有新的想象空間,后果可想而知。所以,途牛出此下策,把希望寄托在機酒領域。
想要進軍機酒,途牛面臨三個主要問題:供應鏈、客服和技術支撐,每一項都非一日之寒。
目前,在機酒領域,攜程集團通過十幾年的深耕,基本完善了機酒的供應鏈建設,據悉,目前攜程在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覆蓋了42.5萬家國內酒店和77萬家國際酒店,已經雄踞亞洲第一。在機票預訂方面,攜程通過平臺和OTA模式,產品覆蓋全球六大洲5000多大中城市。途牛想要完成如此龐大的覆蓋量,難度可想而知。
旅游行業的本質是一種服務行業,所以一定程度上來講,服務才是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攜程通過一萬多名客服構建的可謂全球最大的呼叫中心是其服務的保障,引進的六西格瑪管理將服務更加精細化,也構筑了競對難以超越的護城河。而途牛的客服尚不足千人,如何在服務上完成質變,這是途牛面臨的一大挑戰。
技術是人才的爭奪戰,占據地緣優勢頗為關鍵,而位于南京的途牛卻很難招到合適的技術人才。機票業務是最考驗技術實力的,當年以技術見長的百度自己做不了機票業務才投資了后來的去哪兒網,途牛想來試水,無異于螳臂當車。
這三項做不好,進軍機酒還是免談,但餅還是可以畫的,畢竟這是黔驢技窮后的最后一搏。
本文為第二阿累投稿文章,轉載請注明原作者及出處,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投稿郵箱:ganhuo@startup-partn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