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互聯網+”?
以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配套技術)在經濟、社會生活各個部門的擴散、應用,并不斷釋放出數據流動性的過程。
“互聯網+”,對應的英文為“internet plus”,即不是加法或加號,而是“化”(plus)。互聯網+各個產業(yè)部門,不是簡單的連接,而是通過連接,產生反饋、互動,最終出現大量化學反應式的創(chuàng)新和融合。
“互聯網+”的前提和基礎是互聯網作為一種基礎設施的廣泛安裝。

“基礎設施”如何理解?
所有行業(yè)和具體企業(yè)的價值鏈、產品和服務,從創(chuàng)意產生、研發(fā)設計、廣告營銷、交易發(fā)起、服務及商品遞送到售后服務,都可以放到互聯網上來做,并且會產生化學反應。
對互聯網的理解不同,決定了“互聯網+”的不同“變現”形式:“+”在旁邊是把互聯網當做工具,“+”在前邊是把互聯網當做渠道,而“+”在腳底下,才是把互聯網當作基礎設施,才能實現整個經濟形態(tài)的轉型。

“互聯網+”的本質
? ? “互聯網+”的本質是傳統(tǒng)產業(yè)的在線化、數據化。互聯網廣告、網絡零售、在線批發(fā)、跨境電商所做的工作都是努力實現交易的在線化。只有商品、人和交易行為遷移到互聯網上,才能實現在線化;只有在線才能形成“活的”數據,隨時被調用和挖掘。

“互聯網+”的內涵
“互聯網+”的的內涵是信息化,區(qū)別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信息化”。傳統(tǒng)意義上的“信息化”,其技術的普及、應用沒有釋放出信息和數據的流動性,促進信息/數據在跨組織、跨地域的廣泛分享和使用,就會出現“IT黑洞”陷進,信息化效益難于體現。
信息化的本質在于“促進信息/數據的廣泛流動、分享和使用”。信息的使用存在邊際收益遞增性,即信息/數據只有流動、分享中才能產生價值;流動的范圍越大,分享的人群越多,價值越大。
真正的“信息化”是通過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和信息基礎設施的安裝,以及政策、制度的創(chuàng)新,促進各類信息/數據最大限度地傳播、流動、分享、創(chuàng)造性使用,提升經濟社會運行效率的動態(tài)過程。只有廣泛分享和使用,信息/數據才有可能成為社會財富增長的主要源泉,才能回歸信息化的本質。
作為信息基礎設施,互聯網天然具有全球化、開放性、分布式、交互式、去中心化、海量信息等特征。

了解更多內容,請關注"火訊云"微信公眾號(ID:datehoop)每天更新!
文章出處:二維碼制作http://www.eday360.com.cn/?轉載請注明出處!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