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科股份變壓吸附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在進行實驗
??近日,我省科技界創新“奧斯卡”——2017年度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獎獲獎名單出爐,“磁共振腦網絡成像新方法及其對癲癇腦機制的研究”等281個項目分獲一、二、三等獎。在本次獲獎的項目中,由成都高新區企業主持和參與完成的項目斬獲多項一等獎。連日來,在成都高新區深入開展“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之際,本報記者走訪區內部分獲得2017年省科技進步獎獲獎企業,了解這些“風向標”企業的發展現狀、技術實力及未來謀劃。
??水產養殖
??能“發電”“養魚”兩不誤?
??“通威”對四川人來說是個非常熟悉的品牌。在很多大型商超、農貿市場中,“通威魚”已成為品質的象征。在今年的四川省科技進步獎榜單中,通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通威股份”)以“現代水產產業鏈技術創新工程”“草魚健康養殖營養技術創新與應用”“弱小仔豬生長發育及營養調控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3個項目成果斬獲兩個一等獎、一個二等獎。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現代水產產業鏈技術創新工程”成果由通威股份獨立完成。
??“此次獲獎的項目是企業完全自主研發的技術,能摘得一等獎,是對企業專注科技創新的嘉獎。”但作為此次獲獎項目的主要負責人,通威股份總裁助理、博士研究員劉輝芬難掩激動之情,“四川是一個農業大省,因為地理因素,四川的養殖水面以‘小山塘’為主。由于水面有限,養殖戶為追求利益放養密度高,還存在養殖技術落后、難以管理的問題。因此,我們一直在尋找能夠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劉輝芬說。
??此次獲獎的“現代水產產業鏈技術創新工程”項目突破了34項產業鏈核心技術,形成了49個新產品、7項新工藝,并在研發過程中收獲了兩個國家水產新品種,填補了四川省從未有國家審定水產新品種的空白。此外,該項目首創的“上面發電、下面養魚”的“漁光一體”養殖+新能源發展模式,也已成為中國漁業轉型發展的開創性技術。劉輝芬告訴記者,該項目獲得含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內的國家、部省級獎勵12項,通過這項產業鏈技術創新的應用,水產養殖的經濟效益成倍增加,項目近3年創造經濟效益達66.9億元。
??談及下一步發展,劉輝芬說:“作為一個從農牧起家的企業,我們一直希望能通過科技創新的路子,更深入地服務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去年,通威股份多次實地考察調研高新東區,在劉輝芬看來,高新東區水域面積廣闊,水源豐沛,發展水產養殖具備優良“基底”,“我們非常期待新技術能在高新東區孕育我們的技術產業化‘試驗田’,帶動當地農民用科技手段致富增收。”
??尾氣凈化“黑科技”
??如何助力科技治霾?
??在成都試點建設國家低碳城市的行動中,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備受重視。目前,成都正大力實施清潔能源改造與電能替代,加快燃煤鍋爐淘汰或清潔能源改造。在2017年省科技進步獎榜單中,有兩家來自成都高新區的節能環保企業摘獎。
??作為成都市科技治霾的“黑科技”之一,由四川大學和中自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自環保”)聯合研發的“滿足國Ⅴ標準排放的天然氣汽車尾氣凈化催化劑研究及應用”項目,獲得2017年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作為清潔能源的天然氣,在高溫氣缸環境中如果無法充分燃燒,也會產生一定量的一氧化碳、非甲烷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和甲烷等氣體,導致汽車尾氣排放污染。在此次一線調查中,中自環保董事長助理孫浩告訴記者,目前機動車尾氣污染的治理主要是采用三元催化器、顆粒捕集器等方式,在催化劑作用下通過氧化反應、還原反應,將汽車產生的主要污染物轉化為無害的二氧化碳、水和氮氣。“我們積極研發國Ⅴ、國Ⅵ標準的最尖端尾氣凈化技術,目前,我們的天然氣汽車尾氣凈化催化劑針對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的減排效率已達到95%以上,超過了國Ⅴ標準。”
??天科股份的“低壓常溫變壓吸附法回收煉廠催化重整尾氣輕烴資源工業化技術”項目獲得二等獎,這也是天科股份連續第二年獲獎。“天然氣、液化氣、戊烷混合烴、汽油、柴油都是由碳氫兩種元素組成的物質,統稱為輕烴。我們這項技術的原理就是利用不同壓強下吸附劑對不同烴類的吸附能力不同,對可再利用的烴類進行吸附回收。”天科股份相關負責人介紹,經過吸附回收后的輕烴氣體可繼續作為工業氣體使用,實現了工業生產低碳排放的目的。據介紹,目前運用該技術建成投產的工業裝置在國內已達10余套。
??環境污染監測
??也能自動“報警”?
??電子信息是成都高新區的主導產業之一,也是成都高新區創新能力最強的產業。記者注意到,在本年度由區內企業主持和參與完成的獲獎項目中,有半數以上與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電子信息領域的新技術有關。
??“我們已經中標了四川省環境監測總站四川省土壤污染狀況樣品流轉和監測系統采購項目,我們研發的‘嘉澤云監測’將在全省范圍內推廣應用。”憑借“環境監測云平臺技術創新工程”獲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的成都嘉澤興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汪洋介紹,“嘉澤云監測”是一款環境監測綜合業務管理系統,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可幫助監測機構對監測進行流程化管理,從采樣到報告全周期管控,自動計算、智能關聯監測數據,提高數據準確性。
??“過去要得出全面的環境數據,需要測定的指標多達上千項,如果全部由人工運算,難度可想而知。”汪洋說,現在采集人員只需把數據輸入系統,系統便可自動快速形成環境監測報告。
??此外,“嘉澤云監測”還實現了監測和統計數據的空間化和可視化,通過地理信息系統(GIS)空間數據與監測數據結合,可實時將結果呈現在系統界面上。“可視化的系統界面,讓環境污染的應急處置更加高效。”汪洋告訴記者,在部分重點點位,系統接入了污染源在線監控或視頻在線監控,當突發環境事件發生,系統可與各級應急平臺互聯互通,為事發現場與指揮部和專家提供遠程對話連接,從而提高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
??科技創新對于地區經濟發展的貢獻具有“乘數效應”,“乘數效應”越大,發展質量也就越高。去年,成都高新區相繼出臺《成都高新區進一步深化創新創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成都高新區關于支持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成都高新區關于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的若干政策》等產業扶持政策,為全區的科技創新提供了土壤。對此,汪洋感慨:“公司成立5年來,獲得了成都高新區的多項扶持。我們期待未來能有更多成果在成都高新區實現轉化。”(記者 黃啟恒 周雪洋 攝影 梁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