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省自悟。”這段話出自我一個老朋友之口。最近剛好見了這個人,突然想講講他的故事了。在故事開講之前,先給各位提個醒,故事有點長,內容也較為豐富,需要你耐心、靜心地慢慢讀。
?文 | 慢半拍小姐
?
我有一個叫冉軍的老朋友。 目前,四十多歲,是一個做互聯網旅游的“正經”生意人。
?這不,大老遠都能聽見他充滿誠懇的問候:“咋呢?姑娘最近氣色很好呀!都在忙啥呢?”一邊親切的問候著,一邊張羅著幫我接手上的電腦包,黑色的帶框眼鏡下,關切的眼神,從未離開過。
這是那天下午我們碰面時的場景,也是我第一次有想要寫寫他背后故事的想法。
他是一個有著“三起三落”人生故事的人?
1997年,冉軍從西北工業大學順利畢業了。作為一個卡在國家高校教育體制改革的尾巴上的應屆畢業生,冉軍認為自己是一個“既幸運又不幸的人”。
在高校教育改革的最后一年1993年考上大學,到1997年最后一屆包分配的畢業生。這樣的身份,讓他畢業后的每一個選擇都會變得異常的“艱難”。
?首先就表現在畢業分配這件事情上,當時的西北工業大學,給了冉軍三個選擇:綿陽的長虹集團、132廠(現成飛集團 )和420廠(成發集團即成都發動機有限公司)。 冉軍出乎眾人意料的選擇了420廠——一個幾乎所有人都不會去選的分配單位。
?其實按照當時的常規理解,去長虹的選擇好于去132廠,去132廠的選擇又好于去420 廠;從個人長遠發展來看,去132廠好過去長虹,但選擇長虹又會好過420廠;反正不管怎么選擇,都不會選擇去眼前不強,前景不如的420廠。
?關于這樣的選擇,冉軍曾經給出的原因竟然是:想辭職!他說,“當時的420廠的產品體系正處于青黃不接的狀態,但卻是一個特別好辭職的廠。”
?“人生充滿了機遇與挑戰,在機遇沒到來之前,你要做的應該是盡力做好準備。”這句話是冉軍那句“我從來不打無準備的仗”的演變版,也是他的故事讓我有了這樣的總結。
?來到420廠的冉軍,只在冶金處的技術崗位上待了一個月。后來因為鋼筆字好,被廠里的CI管理辦公室主任吳耀琪選去跟著做企業形象了。
?這是冉軍第一次真真切切地要落地去做自己喜歡的策劃營銷,他內心歡喜和滿足的程度,可以想象。 那段時間跟著吳主任和廠里從川大請來的專門合作做企業形象的黎永泰教授一起看現場,一起頭腦風暴想創意,一起一張一張的畫設計圖,新學了很多,同時也把之前在大學自學的東西進行了一個系統的歸納。據說早年間成發集團放置在成都雙橋子的logo,深受民眾喜歡呢。
其次是關于離開420國營廠這件事。“1998年法國世界杯后,我就開始不安分了”冉軍是這樣形容自己關于離開420國營廠,轉而投身一家不知名的廣告公司的。?
那個廣告公司規模很小,很多時候迫于生存壓力,大、中、小的業務他們都會接。比如他們做過最早的成都火車南站食品批發中心的推廣、營銷策劃,也做過一些很簡單廣告牌的制作、安裝工作。
?“那個時候很多基礎性的工作,我都會,也愿意去做,比如下午3、4點鐘去三圣鄉做花卉市場調查;騎著一輛自行車快樂的穿東城(因為家住東門,公司在西門上),甚至到最后連哪個紅燈需要等多少時間,我都能了如指掌。” 冉軍當時的想法就是:“它就是一個工作,既然是工作就應該去把它做到極致,你就應該去想到,去做到。”?
記得冉軍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讓我記憶猶新的話:“2000年的時候,我就開始去給自己做一個清晰的創業定位了。我知道我要去做不同的行業和不同的工種,去發現不同的行業的精髓和不同工種核心,把它變為自己的能力,為某一天自己的創業做好準備,某一天具體到哪一天,我也不知道,但我覺得只要這些東西準備好了,有些東西是可以水到渠成的。”?
“我本人是不太愛去講工種之間的那種落差,反而心存感激,其實從國企到小公司再到后面創業,我認為你只要有能力,有夢想,你都應該去努力,去實現。”面對這跌宕起伏的40多年人生經歷,冉軍有些感慨道。
?他是一個有著兩度創業經歷的的“創業者”
07年的時候,冉軍和他的朋友就“綠色農業”的循環理念,做過關于有機肥的創業嘗試。后來因為一些外界的自然原因和人性的弱點,這次在農業領域的創業不疾而終。
?“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是可以高度融合的,沒有高度融合的只是你沒有找到這個點而已。”這句話是冉軍一直堅持的東西。
?也許正是基于這樣的深刻自省,冉軍隨后再次投身市場,去探索和總結營銷的精髓之所在。通過在“都江堰——青城山”一個旅游項目公司,擔任外聘總經理,負責項目總體的營銷策劃,進行了一系列的實戰演練。
?直到2012年,他遇見了現在的創業伙伴王成榮,再次走上創業的道路,將多年累積的營銷功力和之前接觸的新農業、旅游行業經驗與互聯網完美結合,將成都易天行科技有限公司這個原本走傳統路線的科技公司,與當下“智慧旅游”的時代理念深度契合,傾力打為互聯網+旅游的新型發展模式。
?目前的成都易天行科技有限公司在一直秉承“致良知 知行合一”的企業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朝著“智慧創見品質生活”的企業愿景,為各個旅游局和景區管理單位提供智慧旅游的咨詢,承建,維護和運營等業務。
?談到未來,冉軍說他們將利用互聯網+等工具搭建旅游服務平臺,致力于推動智慧旅游的建設,為更多人提供便捷的旅游服務。
?他是一個特別勤奮,特別堅持的人?
“勤奮+堅持”是冉軍認為一個成功銷售員必須具備的品格。 為什么呢?
這里我想講一個他早年的親身例子: 1999年做銷售的時候,他碰見一個家具行業的客戶,喜好抽外煙和看西班牙甲級足球聯賽。于是為了促進雙方業務的合作達成,每個星期天晚上他都會熬夜把最新一期的西班牙甲級足球聯賽轉播看完,然后星期一一大早就去拜訪這位客戶。
?整個拜訪期間,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和這個客戶抽外煙,討論最新的西班牙甲級足球聯賽,絲毫不提合作的事情。 就這樣一次、兩次、三次....次數多了起來,那個客戶就把他當成自己人,開始信任他這個人,繼而也開始信任他們的項目,就這樣合作達成了。甚至后來去收合作款項,大家也是在一起聊完最新的足球聯賽后,然后高高興興地就把款項收付手續辦了。
?“銷售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因為它需要讓兩個完全不同思維體系的人,在一個共同的點上去完成信息交換的過程。所以,你需要時間去發現和找到那個可以引起你們共鳴的點,然后促成兩套思維體系里的人去交流。在這個過程中,你要不斷去尋找,去嘗試,這叫堅持。”
?“至于勤奮,你要進行銷售,就得去和別人交談。那這個交談的過程中,你們拿什么做談資呢?所以你得不斷地自我學習,把視野開闊了,不管什么話題,都能隨便聊,不就可以促成交流這一環節的實現?當然要做到什么事都略知一二,你需要足夠的勤奮,不斷的自我學習才行。”冉軍總結性地說道。
?他是一個追求極致化的人?
極致化是冉軍最愛講的一個詞。他貌似有著類似處女座的極致、完美情結。?
這個混跡營銷界多年的大叔,對商業也有著同樣的認知。講一個很久以前的小插曲吧!?
2003年,冉軍輾轉到一家文化公司,做關于圖書的營銷、策劃工作。到2006年的時候,他們接到一個和四川省社科院的講座合作項目,大致是關于為一個名叫朱利安.泰普林的美國心理學教授舉辦講座培訓,出書,賣書。
?根據四川省社科院的這一需求,冉軍充分利用四川省社科院的平臺,朱利安.泰普林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后、著名經濟學家和最早一批援中的心理學專家的名氣,在2006年青少年網癮成災的時代大環境下,經過思考、策劃、組織、運行及后面落實等一系列完整的資源整合模式,將這個項目包裝成一個頗具社會價值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走進四川”主題活動。
?通過在各個中、小學舉辦講座,聯系媒體進行宣傳報道,線下推薦《父母都是教育家》、《我要做只快樂鳥--小學生健康心理和良好習慣自我引導技巧》(圖說)、《我能做好(中學生健康心理和良好習慣自我引導技巧)》三本教育讀本等方式,在社會發起了一場轟轟烈烈地“幫青少年戒網癮”行動。
?這次主題活動,因為精準的抓住了各大媒體的社會價值報道需求點,受到成都商報免費深度報道6次,華西都市報,天府早報等其他媒體均有報道。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反響,同時也為為項目所推的新書帶來了巨大的曝光量,極大的推動了新書的營銷率。
?最后這次飽含社會價值,同時又將商業價值推向極致化的項目活動,受到了業界的一致好評,甚至被譽為“成都營銷經典營銷案例之一”。
?“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是可以高度融合的,沒有高度融合的只是你沒有找到這個點兒而已”。是冉軍時常會提到這樣一句話。
?比如就目前他們正在商談的關于川劇變臉旅游產品開發一事,他也曾提到上面這一理論。
?或許真的就如他所說的那樣,川劇變臉作為一個獨特的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去保護和傳承,真的會面臨失傳的危險。如果把它用作四川獨特的旅游產品進行開發,對它就本身就是一個宣傳,可以讓更多人了解文化,也能促使相關部門加大保護力度。
除此之外,又使它發揮一定的商業價值,可以促進了更多的經濟效益的產生。何樂而不為呢??
“只有把一個東西變成純商業活動,人們才會養成自覺去遵守相關的規則和條例,才能帶動和促進社會的發展,所以商業的極致化就是在行公益。”冉軍的原話這樣說道。
?天生的營銷人
?冉軍熱愛營銷,甚至篤定自己是天生適合做營銷的。 于是這個從四川東北部巴中平昌縣考入西北工業大學的工科男,大學期間在主修機械制造專業的同時,也自學了廣告、營銷,甚至還看了學校圖書館大部分廣告、營銷類書籍,當時國外的4A廣告公司,電通,李奧貝納等廣告行業經典案例早已爛熟于心。
?如果說當初選擇上西北工業大學,是為了完成一個農村孩子上大學,甚至是上好大學“光宗耀祖”的使命,那在大學里選擇自學廣告和營銷,我想應該算是冉軍選擇堅守內心的一個勇敢嘗試。
?“70、80年代畢業的大中專畢業生,其實很多人都是走垂直發展路線,就是我學什么我就做什么,比如理工科行業畢業后就會進廠,做助理工程師到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再到教授級工程師等等,因為那個時候有知識的人其實還是算少數,那個叫專業性人才。而我這種跨行業的人呢,是比較少的,因為你會更累,更難,更不易被別人接受,垂直領域發展的人是可以看到一步一步的成長的,那種成就感會強很多。”提到當年的選擇,冉軍有些感慨道。
?是呀,為什么不按既定的人生路線走呢?如果當初一直在航空領域潛心專研的話,興許會如同當年的大學同學婁路亮一樣,在楊利偉登月的偉大時刻,坐在央視的演播廳里,為全國的觀眾進行登月講解呢。
?“可人活一輩子,總該是要按著自己的心意來過啊!這樣才會舒坦、才會快樂,有幸福可言啊!”就因為這樣的隨心信念,冉軍這二十多年一直在做一些他覺得內心“舒服”的事情——營銷策劃。?
是的,他一直堅信自己是很適合營銷策劃的,為了完成自己的策劃夢,他可以放棄別人求之不得的國企待遇,投身一個名不見傳的小廣告公司,不管周圍的閑言碎語,每天來回穿城奔波,干最基礎的活,加最多的班。
?或許那段日子與他而言就像一杯香醇的咖啡一樣,雖然生活過得苦澀,但內心卻彌漫著夢想的芬芳。
?生活中的冉軍,喜歡健走和看書。能走路的地方,絕對不開車,堅決擁護國家的環保出行理念,每段時間都會給自己列一些書單,然后一一去閱讀,吸收,最后再通過思考和與別人交流轉化為自己的知識能量。
?后記:聽從內心的聲音
?“人一定要學會堅守,堅守自己的內心。幸福的定義可以有千千萬萬,我們為什么一定要活成別人眼中的樣子呢?”
或許正是基于這樣寬容的心態,四十歲的冉軍,仍然十分年輕態。
?但他這段聽起來很平常的話,卻讓我感觸很深。在我們身處的社會環境里,外界對一個人的成長軌跡總有著固定的模式:7歲上學,22歲畢業后找一份穩定工作,25歲結婚,28歲生孩子,35歲升官,50歲抱孫子,60歲退休…… 很多人選擇了順從既定的軌跡。
22歲畢業的時候,本來只身闖蕩社會,但卻聽從安排找了一份坐辦公室的工作;在25歲的時候,原本不想結婚,但卻不想成為“異類”,于是趕忙戀愛結婚;28歲的時候,原本不想生孩子,但不想被“孤立”,于是趕緊生小孩。 久而久之,一個人就喪失了內心的選擇權,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能按別人眼中的樣子來活,這才是最可怕的。
這就是為什么有的人在25歲就死了,卻在75歲埋葬的原因。
?聽完冉軍的故事,我的腦子里浮現出一個反問句——你為什么要順著別人,讓自己難過? 在心里把這句話默默地念了幾遍,我再次堅定了自己所做的人生選擇。沒有活成別人眼中的人,這不是一件可笑的事。只要是自己做主的人生,就是真正有意義的人生。在我年老的時候,我會驕傲的說,我活著,是因為我堅守內心的選擇。?
如今,冉軍的故事還在繼續,不過我們幾乎可以肯定他后面的人生必將不會平淡、無奇。因為堅持內心的人,總是能創造無數的人生可能。
?我甚至都可以想象那樣一個可愛的場景:葡萄樹下,慢搖椅上,80歲的冉軍,正在給圍在身邊的一眾子孫,細訴自己這幾十年的人生堅持.......
?編者注:本文系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生活從來不止一面,
同在成都亦有不同活法。
關注蓉漂,
每天聽一個不一樣的成都人。?
你有好故事,你在成都,
請告訴我們。
?微信號:蓉漂
?ID:RC-Robinson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