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技術開放日東瀛之行回國已有數日,一路走來,與諸多技術大拿同行,受益良多。同行團員如丁香園CTO、小道消息之博主大輝老師,技術人學習和交流社群極客邦的創始人霍泰穩,滬上創業媒體網紅陳強陳鄉長,此次都有就兩國間創業、技術、互聯網發展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觀點。尤其是大輝老師在小道消息公眾號里兩篇關于日本之行的文章,我都有逐條閱讀,相當一部分的意見讀來感慨之余,深感有必要寫點東西,就算不能端正視聽,如果能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也就深感滿足了。
與日本結緣有諸多原因,內子早年在日本生活并學習多年,之后在日本大公司工作數年;舍弟遠渡東洋,至今也已近20年之久;本人之前創立的企業服務相當比例的日本客戶,也有雇傭一批日本管理人員,對于日本文化,商業習俗應該說略知一二。近年來,就日本方面主題,無論是公司需要,還是個人興趣愛好,均有涉獵若干書籍及理論刊物,比較再三,還是強烈推薦國民政府時期首屈一指的日本通戴季陶先生寫于1928年的日本論一書。

凡研究日本文化者,幾乎無人不知美國人類學家Ruth Benedict,她的名著《菊與刀》堪稱外國學者關于日本民族文化的最經典之作,自1944年問世以來,歷來被稱為了解日本的首要之作。不過,有的日本學者指出,“外人”的此類著作中,還有一部堪稱珠玉,甚至“凌駕”于《菊與刀》之上,這本書的作者是中國人,他就是國民黨元老級政治家、理論家戴季陶,書名《日本論》。?以下文中相當的觀點,直接取自日本論一書,雖然迄今已80多年,期間日中兩國的經濟、文化、政治發展都有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文中的一些比較分析,核心觀點至今看來,仍然行之有效,擲地有聲。
『日本人對于中國的了解』
“日本人研究中國精細深刻,不遺余力,‘中國’這個題目,日本人不知放在解剖臺上,解剖了幾千百次,裝在試驗管里化驗了幾千百次;而中國人研究日本卻粗疏空泛,對日本我們大多數人只是一味的排斥反對,再不肯做踏實的研究工夫,幾乎連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話都不愿意聽,日本人都不愿意見,這可以說是‘思想上的閉關自守’。”
『中國人對于日本的了解』
?
戴先生說在日本讀書的時候好些同學不愿意研究日語,一是說日語回國沒用處,二是說日本本身沒什么研究價值。前者是受了“實利主義”的害,后者是受了“自大思想”的害?!拔覄裰袊?,從今以后,要切切實實的下一個研究日本的工夫。他們的性格怎么樣?他們的思想怎么樣?他們的風俗習慣跟么樣?他們國家和社會的基礎在哪里?他們生活根據在哪里?都要切實做過研究的工夫。要曉得他的過去如何,方才曉得他的現在是從哪里來的。曉得他現在的真相,方才能夠預測他將來的趨向是怎么樣的。拿句舊話來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總而言之,非曉得他不可?!?/p>
那么對日本的了解從哪里開始呢?日本論一書中提到了從信仰到文化等一系列犀利而有趣的觀點,篇幅關系,以下兩點或許從更宏觀的層面上最能代表日本這個國家的獨到之處。
『接納與堅持』
?
日本文明創造性的發展,堅持了兩個基本點:一是堅持本土文明的主體作用、一是堅持多層次引進及消化外來文明??梢哉f,在世界文明史上,沒有任何一種文明像日本文明如此熱烈執著本土文明的傳統,又如此廣泛攝取外來的文明、如此曲折的反復,又如此藝術地調適和保持兩者的平衡,從而創造出具有自己民族特質的新的文明體系。
『好美與追求完美』
人類的生活,除了信仰生活而外,最要緊的,要算是“美的生活”罷。日本的藝術生活的特質,講究優美閑靜的意態,精巧細致的形體。日本的審美程度,在諸國民中,算是高尚而普遍。日本人所表現于和歌或俳句,日本料理,插花的情趣,及對于纖細而清潔淡白的美的感覺,或許與日本清澈的河川,秀麗的山巒及四面環海的島國自然條件有關。幽雅,精致的設計風格體現在日本的諸多產品設計,包裝的每一個角落,日本人較高的審美水準和追求美的執著,或許是日本在許多技術領域精益求精,從而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的內在動力。
『關于中國技術開放日——日本之行』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F今中國,從政治,到經濟,到科技,因為國力的日趨強盛,因為中國資本的逐漸強勢,彌漫著一股從自卑一下子跨越到自大的情緒。我們對日本這個國家的文化、政治、經濟體系有多熟悉?我們對日本的技術力量究竟有過多少研究?多數人并不了解的是,日本企業在工業技術應用,底層技術開發等多項領域,尤其是工業細分市場,依然保持著世界領先的地位。以大家熟悉的iPhone為例,從iPhone供應商來源地的調查來看,日本是當之無愧的“第一 iPhone 供應商”,其供應商占比達到32.7%,也就是說,將近 1/3 的iPhone 核心零件都是來源于日本企業??偛课挥诟陌泊姍C,多年來一直是全球排名第一的工業機器人企業,全球專利申請3000多項,國內至今無人能及,這樣的全球隱形冠軍的案例,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反觀商業應用方面,因為人口結構、客戶習慣、文化差異的不同,中國熟悉的電商、互聯網金融等領域,與日本有著完全不同的市場形態。中國不少企業在商業應用與市場規模等維度,確實已經是世界領先的企業,但是不同并不意味著差距,這點在沒有充足完備的調研基礎上,不可輕易得出日本落后中國許多的結論。沒有謙虛好學,勇于探究的精神,我們的科技如何進步,我們的國民如何通行世界?戴先生80年前的警示至今看來,依然發人深省。
本次中國技術開放日首次東渡,我們一行帶著謙虛、探索的心走訪了一系列日本當地知名企業、孵化器、投資界及媒體,受到了東京各界的熱烈歡迎,日本方面做了大量精心的準備,對每一家代表團成員都做了詳細的了解;同樣,中國的技術大拿們不僅展示了中國的技術力量(七牛的呂桂華總在Slush Asia的精彩主題演講,CTO一行與本田、歐姆龍、三井財團等的座談會等),同時也謙虛地與國外同行溝通學習,彼此開拓眼界,互通有無,受益良多。我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國技術人、更多的互聯網企業加入我們的學習之旅,打開彼此學習,彼此了解的通道,不妄自菲薄,不盲目自大,精細深刻,不遺余力地學習并研究先進國家的文化與科技。
精彩已經開始,一定還會繼續。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