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開心心去上班,發現公司不見了。”一個自稱是前員工的匿名網友,在知乎上爆料神奇百貨公司一夜之間人去樓空。隨后是千萬雙眼睛,或獵奇或好奇地觀望,王凱歆又怎么了?
?
神壇下面即是廢墟
?
大多數人知道王凱歆,知道她的二次元電商“神奇百貨”都是通過一個電視節目《我是獨角獸》,以及后續的媒體報道。“98年霸道女總裁”、“休學創業”、“95后電商”、“經緯真格大佬爭搶”“15分鐘融資1500萬”…這些強行吸引眼球的標簽托舉著這位“神奇少女”一步一步走向神壇。
?
王凱歆在電視節目里對投資人喊話:“我就是95后,我最了解95后,投資我,我會幫你們在未來三到五年,賺夠他們的錢!”
?
其實直到現在,我身邊依舊不乏經驗老道的從業者認可神奇百貨做的事情——足夠垂直,足夠有潛力,創始人基因也匹配。而且從王凱歆的對外演講也看得出來,她對商業有一定思考,她重視定位、分析新文化背后的消費升級、做內容驅動消費、講文化商品化…客觀的說,王凱歆對商業的理解是比大多數她的同齡人深刻的,這也是她覺得她的同學“思維單一”、“蠢蠢的”進而輟學創業的原因。
?
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是今年五月,GQ中國雜志發表了一篇關于王凱歆的人物特稿《17歲CEO王凱歆:風口少女的神通與孤獨》,細致的描繪了一個和之前媒體塑造的“創業神童”完全不同的創始人形象,相比較于一個17歲的CEO,王凱歆更像是一不小心做了CEO的17歲少女。
?
王凱歆被口誅筆伐的主要有三點:
數據造假:員工承認項目的注冊人數、日訂單量與王凱歆在媒體上鼓吹的有嚴重出入;
管理混亂:招人純看臉、不尊重員工、意見獨裁;
揮霍無度:隨意支用公司款項,個人吃穿用度超常。
?
這三點放到任何一個公司的CEO身上,對公司、對個人,都是致命的。
?
但對一個17歲的少女來說,這個年紀不就是“有點任性還有點囂張”、“沒事撒撒小謊、吵吵小架,反正閑著也是閑著”嗎?我并不是為王凱歆開脫,她也許確實如她自己所說的“很會賺錢、很會做生意”,但她離做一個好的CEO之間還差了起碼5年的心智磨煉。但我想強調的是,當她站到風口的時候,是誰給她插上了空心的羽毛翅膀?
?
?
媒體和資本對90后的偏愛
“90后”這個標簽就像一味辛香料,索然無味的故事只要抓一把撒進去,似乎就有滋有味了。在腦海中檢索“90后創業者”,我大概可以想到這么幾個人:馬佳佳@泡否、張天一@伏牛堂、@余佳文@超級課程表、陳安妮@快看漫畫…而看到這幾個名字,你會驚訝的發現,他們的成名之路都驚人的相似——一夜爆紅,賺足眼球,話題不斷;而后被爆項目經營不善,問題百出,自打耳光;接著個人起底,人身攻擊,扒得干凈;最后給出四個大字:跌 落 神 壇 。
?
生而為人,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樂意被奉為“神”,但有一點很明確,捧得多高就會跌得多重。如果有機會,我想問問這些創業者,如果給他們選擇的機會,他們是否愿意在一開始就被媒體消費“90后”這個標簽。
?
相比之下,資本對90后的追捧則顯得理智了很多。偏愛90后創業者的VC莫過于IDG,不僅投資了“一起唱”、“SegmentFault”等一票90后領軍的項目,還在14年投入1億美元成立了一支“90后基金”。從商業邏輯上說,90后趕上了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最快的4年,相較于中國任何一個年代的人,90后擁有了更好的眼界和知識,是有可能真正成功并且最早成功的一群人,這很符合早期項目“投人”的邏輯;從情感層面來說,90后普遍沒有后顧之憂,創業的初衷往往更純碎;還有一點無需說破,媒體“愛”90后。
?
如果年齡不是問題,那問題是什么?
沒有人說17歲就做不好一個CEO,所以沒有做好CEO也不能怪17歲。年齡不是問題,但有時候確實會制造一些短板。
?
比如招人,涉世不深如何慧眼識人?即使有一顆金子已經閃閃發光到無需識別,又要憑借什么把大牛招致麾下?比如管理,年輕某種程度上意味著經驗缺乏,尤其管理經驗是靠時間累砌的,沒有經驗支撐的管理往往只是隨心所欲而已。
?
在Quora上,有一人提問:對一個年輕的、第一次創業的CEO,你們有什么建議?Peter Berg的回答,我認為非常有借鑒價值:
找一些值得信任、富有經驗的人做你的導師;
招人的時候嚴謹嚴謹再嚴謹;
保持初心,有條不紊;
不要輕易出讓股權;
大多數時候,你需要的不是錢而是建議。
?
有一個數據,說去年融到資的公司90%都沒有活到今年;經緯的張穎也多次強調資本市場在變冷,現在手上還沒有拿到1.5年現金的公司都面臨危險。當然我們也常常看到身邊的創業者拿到新一輪融資,但不置可否的是,市場的不景氣讓很多“幸運兒”消失了,即使站住了風口也可能跌下來。這種時候,年輕的、缺乏經驗的創始人,更加應該愛惜羽毛,別讓短板被浪潮打翻了。
?
?
?
?文章原創并首發在微信公號:怪獸學院
? 歡迎關注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