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 2000 年重慶忠縣的高考文科狀元,余清泉在選擇大學的時候,頗有一番自己的考量。
他先看了看往年的錄取分數,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一直以來分數都很高,好像還有政府背景,畢業了感覺可以直接當官,他覺得不錯。再看看專業,其中,社保專業有一個額外要求:數學基礎好優先。這有點對他的胃口,當時國內的大學并沒有社保專業的先例,余清泉成為了國內第一批社保專業學生。
多年過去,他成為了國內知名社保專家、互聯網社保平臺「51 社保」的創始人,但是這顯然跟他大學時期學到的知識并沒有太多關系,畢業時,他連社保需要交多少比例的費用都不知道。
「社保是一個需要大量實際經驗的行業,」余清泉說,「這些都是需要在企業的一線去跑社保,才能學到的。」
在當時,社保比現在還要更復雜,「五險」還沒有合一,辦一次社保需要去跑好幾個不同的地方,排好幾次不同的隊。為了能夠提高效率,每次辦理完,他都會梳理出現的問題,總結解決的方案,他將這些經驗總結成了「社保十講」,并且傳到了他的博客上。
不同于社保官方網站的政策解答,「社保十講」更多的是實操性的東西,這吸引了很多的社保工作人員,他們紛紛在博客上提出自己的問題與疑惑,后來余清泉索性辦了一個社保論壇,取名「我要 社保」,這就是現在的 51 社保的前身。
論壇體量慢慢做起來之后,他開始做社保方面的培訓。在培訓的過程中,他也會幫忙給一些專業的社保公司推薦客戶,盡管有他的推薦,傳統的社保公司對于幾十個人規模或更小規模的中小企業,基本都不接受社保辦理。
「傳統社保的服務完全靠人工,如果服務中小企業成本太高,價格也不太合適。」針對這個問題,余清泉萌生了用互聯網來解決的念頭。
傳統的社保服務主要分為三個部分:與客戶和服務商進行溝通,通常由客服人員通過電話、郵件等方式完成;網上錄入信息以及現場交表。不僅如此,如果公司有跨地域的業務,社保服務也無法復制,因為不同城市有不同的社保制度。
「互聯網并不能改變社保的模式,而是一個提升效率的工具。」余清泉說道。通過互聯網與多年的社保經驗,他將客服與網上錄入自動化,雖然交表還是要線下通過人力解決,但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51 社保提供的服務
目前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51 社保保證 48 小時內回復,而在傳統行業,這個時間通常是一個月,而收費方式改為按人頭收費,極大的便利了中小企業。
專注,在創業過程中至關重要
目前 51 社保已經為超過 5000 家企業的 20 萬名員工辦理社保,并且也已經接入一些大規模的企業,包括百度外賣、去哪兒、尚德機構等。而在公司早期,他也經歷了一些波折。
「我們之前也出現過資金的問題,當時沒有辦法只能去銀行貸款,但是作為一個互聯網公司,也沒有什么可以抵押的東西,銀行也不認。」余清泉回憶道。
相比較一些喜歡講故事,畫大餅的創業公司來說,他更愿意認真做好社保這一件事。在他看來,專注度在創業過程中至關重要。
就社保領域來看,需求也是不斷變化的,例如公司發展初期,可能不太懂如何辦理社保,公司發展規模起來了,又會有全國性的社保需求,這些都要求他不斷的優化社保服務。

101 HR 平臺
為了能夠保證服務質量,51 社保完全采用直營的模式,目前已經有超過 49 家直營分公司遍布全國。不僅如此,還推出了「101 HR」平臺,依托云 + SaaS 的模式,為中小企業 HR 解決從入職管理,日常組織架構變動調整等的員工管理,到合同管理、薪資管理、多元化福利采購等企業所有的人力事務。
為什么要叫「51 社保」這個名字?
被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余清泉哈哈笑道:「經常有人問我們跟前程無憂是什么關系。」
對于他來說,社保是一個有固定頻次需求的服務,同時是一個重且累的工作,這讓他感覺到有商業機會。而對于企業來說,社保顯然是一個讓人頭疼的東西。
「沒有哪家企業是因為社保做的好而增值的。」
通過他對于社保行業的研究發現,一般來說,在公司內部負責社保工作的基本都是初入職場的新人,而這個職位的平均工作周期只有一年半。很多漏洞可能出現了都沒有人能夠發現。

51 社保團隊
社保一直以來的身份有點尷尬。在農業社會,沒有社保,大家選擇的是養兒防老;到了工業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人們逐漸與生產資料分離,社會開始有了保障體系。隨著時代變遷,逐漸形成了現在的「五險一金」為主的社保制度。
但是很多人并無法理解社保的價值,認為社保的存在反而讓每個月的工資到手少了一筆。正是這樣的現狀,讓余清泉覺得,能夠讓大家主動提出,我要社保這樣的想法,才是他最想實現的目標。
「社保這件事看起來很小,很邊緣,但是這是關乎到每個人的保障問題。」他說道。
51社保49+直營分公司,各地最新政策首先掌握!
了解各地最新政策,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51社保網”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