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倒閉潮之下,值得反思。作為共享經濟理念的產物,聯合辦公的價值還有待挖掘。

2015年,在共享經濟和“雙創”浪潮的推波助瀾之下,聯合辦公涌上“風口”。一年之間,體量呈井噴的狀態迸發,以致全球30%以上的增量來自中國市場。然而,僅一年的短暫紅火,聯合辦公就隨資本走入“寒冬”。
邁入2016年,中關村的孵化器接連倒閉,一些大的知名空間也被迫關門,例如,深圳的眾創空間地庫于2015年底夭折;4月,深圳老牌孵化器孔雀機構因拖欠租金被強拆;5月中旬,上海的創季空間也因運營不善而關門。
而大多數仍在運營的空間入住率普遍較低,在空置率方面,上海區域相對較好,一些核心區域的品牌商項目入住率能達到70%-80%,整個上海的入駐率則維持在50%到60%。

克而瑞制圖:數據來源優辦網
在成活率和入住率都不太理想的大環境下,一些空間不得不改行,比如,一米好地不做創邑米域的運營了,悟空間去做VR的垂直孵化了。
“曇花一現”般繁榮的背后暴露的是其商業模式的隱患,行業門檻低、同質化嚴重、盈利模式單一,導致了誰都能租個場地就能做起聯合辦公,以致現在魚龍混雜、水準參差不齊的行業現狀。
當然,也有一些認認真真想要在這個領域內創業的,做的還不錯的空間,比如,毛大慶的優客工場,從去年8月至今已連下八城,完成pre-B輪融資,估值45億元人民幣,成為國內聯合辦公的第一品牌。而聯合創業辦公社、soho 3Q、飛馬旅、納什空間、LinkPlace等,在北京、上海的規模和入住率方面也都保持了較好的增速。
各個空間的創始基因不同,“活下去”的方式也不同。一些以盈利為核心的小而美的空間以差異性和服務求生存;一些“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空間則尋求在行業機遇期做大規模,占領市場份額,以期未來的發展。
雖然面臨的問題很多,但作為辦公領域內的新事物,我認為它的創新之處和潛力值得肯定,空間的價值還有待進一步挖掘。
1、共享經濟理念的產物。我認為聯合辦公的核心不是要解決辦公庫存的問題,而是提供服務,是一種共享經濟的新模式,這種共享,不是簡單的物理空間的共享,而是精神層面的共享。
當下的問題在于,開發商寄希望于聯合辦公的形式去化辦公庫存,而二房東則打著創業、孵化的旗幟,靠賺取工位費和補貼維持運營。這種模式距離共享經濟的核心價值還很遠。地庫、孔雀的夭折也證明了這種模式的難以為繼。
共享,說的通俗一點就應該是眾人拾柴火焰高,資源在流通和互換的過程中產生價值。停留在空間共享遠遠不夠,資源與人脈的共享才是關鍵。
2、“桌子”后的社群爆發力。聯合辦公這類形態產品的出現是一場“桌子”的革命,相較于傳統的辦公模式,“桌子”的價值體現于其背后的社群。
過去辦公樓里隔離的辦公模式對于資源的有效利用不利,而“桌子”帶來的是這種界限的打破。試想,將各類型的創業群體聚集在一起,讓這幫有共同追求、理想、價值觀的人抱成團,發生群蜂效應,在一起互動、交流、協作、感染,產生的價值遠遠大于1+1=2的模式,也就是社群的力量。
3、激發業態、運營模式的創新。據我所知,大部分空間都是圍繞桌子收費,除租金之外,也提供創業、投融資相關的增值服務;而受制于入駐率,空間想要養活自己也必須想辦法提高空間的使用坪效,倒逼出業態、運營模式方面的創新。
以易居的時鐘教室為例,教育創客往往無法承受商業核心區較高的租金成本,也受限于生源問題,空間的使用率大打折扣,時鐘教室以時租制降低租金,以“教育”為鏈接,一方面牽手培訓機構、私教達人等教育創客;另一方面梳理全科輔導、興趣教學、學習沙龍、企業培訓等使用需求,通過互聯網搭建平臺。大大提高了空間的使用坪效。
當然,我也看到一些空間在做這方面的嘗試了,比如將公共區域再利用,把咖啡吧、讀書吧、休閑區、露天陽臺等大量燒錢公共休閑區域市場化,為周邊的外部企業服務,提供餐飲、場地出租,舉辦各類活動等增加盈利。
潮起之下蜂擁而上,能看到機遇是好事,但在行業的機遇期,看似藍海也可能瞬間變成紅海,不確定的因素需要不斷用創新、優化、提升來化解。如果還是一味地走老路,無法挖掘價值創新,必定會被市場淘汰。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