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11人的一次傳播
本文整理自5月29日幫推客線下分享課
由導師之一幫推客CEO李強分享發言整理


有了好內容之后,如何讓他傳播出去
每個企業的編輯或是自媒體從業者,寫文章的目的都是想要更好的傳播出去,從而吸引更多的粉絲。夢寐以求的無非是10萬+閱讀,100萬+粉絲,現實中可能粉絲只有兩三百,閱讀上不了三位數。至此結果的原因無非是兩點:內容本身&傳播渠道。
那些年我們都曾使用過一些渠道
換量,微信公眾號上線之初,我們都有過一些各種形式的換量的渠道,隨著用戶的增多換量已經不新鮮了,我們必須發現一些新的玩法。
社群,2015年是社群大年,現在也迅速地在走下坡路,優質的群已經不允許隨意發一些東西了。同時也需要群屬性穩定,管理嚴格,大家有一定的共識,但不管你發再多的紅包也不能保證群成員幫你分享,而且你也無法評估分享的效果。
多平臺,15年年底16年年初,涌現了非常多的媒體平臺供大家去同步,從而多方面最大程度的提高曝光。
朋友圈,調查顯示超過75%微信用戶使用微信時會使用朋友圈。80%的公眾號文章閱讀來源是朋友圈和對話,而非直接打開。

二級傳播這個詞大家都很熟悉了,這個理念理論出自拉扎斯菲爾德的著作《人民的選擇》,還有就是意見領袖也就是大家口中的KOL,意見領袖的作用能將你所傳播的內容帶進你所適合傳播的圈子,并試圖讓大眾去相信你所傳播的內容價值。在意見領袖的幫助下,互聯網的傳播成本會降低。而社交媒體和移動網絡深入生活的當下,我們人人都在某一層面或者領域扮演一個KOL的角色,潛移默化著身邊人的選擇。怎么樣去選擇KOL?怎么樣去找到這樣一群人幫助我們傳播內容?怎么樣區分適不適合?這才是最核心的三個問題。
KOL的“精準”與“放大”
精準
首先我們要談到精準,我們所發的內容要去判定是不是投放到了對應的圈子,這樣會直接決定你的內容能不能得到繼續傳播,只有精準,才能得到不斷的分發最終達到10萬+。
精準,也就更意味著圈子精準。對的圈子會針對相應的內容更容易產生共鳴,會激發更大的傳播動力。在初期內容傳播投放時候,要去考慮制作好的內容是針對什么樣的人群,轉發的動機是什么等因素。這樣,內容在初期傳播進精準的圈子會直接決定你的內容能不能得到繼續傳播,或是爆發式的傳播。
放大
先前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北京上空的彩虹刷爆朋友圈。在第一次看到一張圖片的時候我們會想這是張好看的圖片,但當第二個人第三個人直至朋友圈被刷爆的時候,我們不禁又會去想我們都在同一個地區、大家都在跟風我要不要也去拍一張等等。這就是典型的“放大”案例。
也就是說在同一時間統一環境下,身邊三四個人同時去發同一類內容的時候,會引起你的注意和好奇,然后就會有種奇妙的FOMO感 (FOMO=feeling of missing out)——害怕自己錯過了什么。再然后你也會參與進來,形成了群體跟風的效應。這樣的內容傳播勢能是巨大的。


我們的核心關鍵詞出現:一次傳播。
一次傳播的意思正是那些第一次接受到你所傳播信息的那一部分人,他們會把你的內容傳遞到合適的圈子(KOL)。舉個例子:



某公眾號有1000+粉絲,圖文發出之后得到118次閱讀,這也基本眼下下許多自媒體號面對的普遍情況,而隨后這篇推送遇到了寶貴11人的一次轉發,雖然數量不大但是結果這11人繼續帶來了360次的二次轉發,最終得到了將近8000的閱讀。可以肯定地說,這8000閱讀完完全全來自開始的11人。
這11個人就是,第一批接觸到你的內容并且轉發到自己朋友圈的“一次傳播”的關鍵人物,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把這個案例命名為“關鍵11人”。

OK,數據,匹配,精準三要素具備了,那么,問題來了,能不能在微信公眾號粉絲之外通過其他渠道提前找到這些關鍵人物?

在四月的一次線下活動時,我們當時針對朋友圈閱讀的數據研究做了一次技術性測試,圖為你在把一篇朋友圈分享出去后,在兩個小時內得到的傳播力圖譜。仔細研究這張影響力圖譜我們就會發現,起初的轉發也許僅有十人左右,而圖上面每一個點都代表著一次閱讀,從中心開始,這十人左右的一次傳播為起點,最終得到2小時內1000+的閱讀還是很可觀的。
那些由一點引出在外圈得到爆炸性擴散的起點,正是我們要找的KOL,這些KOL成員的屬性我們可以歸類總結再集合。也就是說,他們就是我們要找的那“關鍵11人”。而這也是我們幫推客產品所研究的數據核心。我們會根據用戶的閱讀和分享偏好去幫助公眾號運營者更好的匹配KOL。
總之,數據的呈現仍只是起點,繼續的研究歸類總結整合,打磨出更優質內容,投放到更適合的圈子,從而更快的穩定圈子精準,找到關鍵11人,最終才能順利突破100000+。
本文轉載自幫推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