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一定會替代人類,就像The Seed,如果我把它免費開放給大眾使用,許多音樂制作人就得下崗,未來會有越來越多工作被AI所取代。”——The Seed創始人殷志平

無論你是否具有音樂基礎,甚至看不懂音符,只要制作好歌詞,系統會直接運算生成最符合歌詞的旋律,完成作曲和編曲。這就是“The Seed”。
“用The Seed制作一首曲子,最短1個小時,最長不超過3天。”90后科學家兼“音癡”殷志平表示:我們的技術就是這么給力。
目前,殷志平團隊打造的The Seed是國內首個擁有AI智能作曲技術的產品,運用“神經網絡”模擬人腦結構,進行知識深層次訓練。“這相當于你給一個懂音樂的人看了很多樂譜,他一定能找到其中的規律,然后創作歌曲。”
AI作曲要將音符及其“變體”排列組合起來,數量極大,人工智能要充分理解音階、和聲、節奏、風格、結構等音樂創作的邏輯和規則,構建精確的算法體系。因為涉及大量算法和數據處理,他在組建技術團隊時只有一個條件:必須是學霸!
“每次數學考試,滿分100分的話,成績必須都在98分以上。”殷志平說。
不過,為何組合“AI”和“音樂”這對CP?David Cope教授又是何許人也?在每個機智的音符背后,到底隱藏著怎樣的故事?
“網紅”轉型投身AI
早在2011年,殷志平便在人人網做了個叫“好友拼圖”的app,一夜爆紅,整整刷屏三個月,帶來了60萬粉絲。
“按現在的定義,我就是網紅,很快就有一家上海的投資機構找到我。拿了投資之后,為了全職創業,我就退學了。”
這之后,殷志平成立了第一家公司,又順利拿到第二筆融資,可謂順風順水,少年不免得志輕狂。果然,好景不長。
“由于開始我和另一個合伙人的股份分配問題,導致了后來嚴重的內訌。”2014年,在無盡的內訌中,公司耗盡所有資金,殷志平首次創業宣告結束。
在吸取第一創業的教訓,并重新思考自己的核心優勢后,殷志平決定,再來一次。
“在人工智能領域創業3年,做了聊天機器人和人臉識別兩個方向,都在社交領域游走,卻并沒有發揮AI真正的技術含量。”
所以,為了第二次創業,他進行了漫長的追尋,但柳暗花明的地方,竟然在夢里!夢醒之后,殷志平花了4個月的時間,自學鋼琴和吉他,在有了一定基礎之后,正式開始創業。
順著“照片變音樂”的思路,殷志平在2015年11月完成了技術的研發,并做了第一款產品“聽畫”app。
“在收費的情況下,聽畫依然售出了近5萬份,定位是讓C端用戶來參與音樂制作,但2016年,我才發現這個思路根本行不通。”
殷志平發現:(1)因為文化教育問題,大眾只享受聽歌,所以全民創作歌曲是偽需求;(2)技術不過關,聽畫app產出的音樂不好聽,充其量只是個demo級的音樂片段。
隨即,殷志平沒有一絲猶豫,立馬砍掉聽畫app,研發第二代技術,站在用戶的角度做產品。
做面向B端的音樂制作公司
聊到第二代技術,就不得不提一個人:David Cope。
David Cope是美國加州大學Santa Cruz分校的前任教授,在AI作曲領域,深耕三十余年,業界公認第一。
“在Youtube上,我找到了David Cope,在聽了他的專輯之后,感覺完全可以把我們之前的作品秒殺至渣。”
在調查了David Cope的背景后,殷志平想通過郵件進行交流但并沒有成功,后幾經周折,終于如愿獲得教授指導,并將其在中國唯一的學生納入團隊,只用了4個月時間,就突破了諸多難點,升級到第二代技術。
“現在很多同行都會選擇流行的神經網絡模型——深度學習模型,進行產品研發,但其實這是個錯誤的方向。”
殷志平團隊采用的第二代技術是基于David Cope教授在上世紀90年代所構建的只適用于音樂的模型,做出來的歌曲有了質的飛躍,更達到了出版級別的水準。
“市場上制作一首歌曲普遍成本在3萬~5萬每首,效率低,創作者經常拖稿,而且國內流行音樂多為進口,原創能力極為薄弱。”
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音樂產業逐漸被侵蝕,潮流媒體興起,內容提供商在分發渠道上多處新選擇,以及國內音樂版權保護逐漸加強,數字音樂生態圈逐漸完善,也讓殷志平窺見了產品生根發芽的土壤。
針對音樂作效率低、產能不足的問題,抓住市場機會,殷志平把第二代技術包裝成了一個2B的產品——The Seed,并把公司定位為音樂制作公司。
打造音樂制作產業一體化生態鏈
“產品做成之后,因為必須進行推銷,我還是覺得必須找一個資深音樂人合伙,在碰壁十幾次之后,才有了從業十年的專業制作人劉曉的加入。”
2016年5月研發出第二代技術后,殷志平和他的團隊用了不到一個月,就發展了10多家企業客戶。
“我們還做了大客戶,CCTV用我們的技術制作歌曲請歌手演繹,也有新聞節目用了我們提供的片花背景音樂。”殷志平說。
那么,流水線化的音樂制作,是否影響制作人原創能力提升?
殷志平表示完全無需顧慮:首先,絕大多數音樂制作是沒有情感的,都是按照固定的樂理、方法來創作;其次,只要技術足夠好,沒有人會對作品產生質疑。
目前,除了服務管理歌手的經濟公司,殷志平和他的團隊還承接包括電影公司、動漫公司、游戲公司、廣播電臺、電視臺的音樂制作業務。
“現在我們的2B業務已非常穩定,接下來我們重點在拓寬渠道。”
未來,除了把The Seed做成一個原創音樂版權平臺以外,殷志平還計劃開設一個歌手平臺。
歌手在平臺上完成音樂的制作、演唱、銷售等一系列行為,與歌手簽約,收入分成,打造一個集音樂作品分發、造星、廣告、商業演出、粉絲變現為一體的生態鏈。
而聊到人工智能未來的發展,殷志平持悲觀的態度,他覺得人工智能一定會替代人類,然后“呵呵”地把話鋒一轉:“就像The Seed,如果我把它免費開放給大眾使用,許多音樂制作人就得下崗,未來會有越來越多工作被AI所取代。”
殷志平和他的團隊想要顛覆的是音樂制作產業,成為音樂制作市場份額第一的老大,雖然任重道遠,但殷志平說,一個東西越難,他就越想挑戰,以獲得難以形容的成就感。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于天使灣,已獲得授權轉載,由一起上整理編輯。轉載時,請注明轉載來源及作者姓名。如有其它需求,請聯系我們(微信號:LC-1030)。
關于我們
一起上(www.17shang.cc)是關注青年創業的社群驅動型媒體,志在發現和報道青年創業,構建青年創業交流與合作平臺。
尋求報道
請投稿至tougao@17shang.cc
項目融資
請將BP發送至90bp@17sh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