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創業者來說,最悲傷的事情是什么?
親手創辦的公司還在,而你卻要被排除在外。
曠日持久的“寶萬之爭”,到頭來成了老股東華潤攜手“野蠻人”寶能對抗王石的狗血戲碼;另一方面,汽車之家持續數月的股權之爭也正式落定,原CEO秦致被迫出局。前者是公司的創始人,后者則是一手將公司帶上正軌的元老人物。
這是一場關于“誰才是公司老大”的力量博弈。理性的人選擇從商業規則的客觀角度來看待問題,而更多創業者則愿意從“初心”、“情懷”等方面發表見解。
歸根結底,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創業終將會把「創始人」這個身份變成一種職業。
你的公司可能不屬于你
就在萬科股東大會召開之前,有媒體爆出萬科內部信,并著重強調出那句口號:我們不是資本的奴隸,過去不是,未來也不是!
1988年,當萬科進行股份制改造時,王石親自為大家講解股份化運作流程的照片成為國內商業史上的經典瞬間。但當時意氣風發的王石絕對不會想到,那時的選擇會為如今的事態埋下伏筆。

創始人與股東們的你來我往,都避不開一個問題:
公司到底是屬于誰的?
與傳統家族企業死死把權力攥在自己人手里不同,現代企業的特點和優越性在于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簡而言之,誰的股份最多,公司就是誰的。
公司擁有者可以聘請職業經理人,委托其管理公司事務。經營權只是委托的,酬勞是高額薪水,所謂的職業經理人不過是一個高級打工者而已。
創業在享受投資人帶來的資本支持時,同樣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隨著融資輪次增加,股份稀釋,你的公司可能不再屬于你。
當公司創始人手里擁有絕對的股份優勢時,公司就是創始人的。反之,那么擁有的就只是公司「創始人」這個稱號而已。

源自股份的創業黑洞
歷史一直在重演。
每逢大公司上層動蕩,創始人被迫離開,對于股權的分配與思考都會被推到風口浪尖。
蘋果公司成立時,股權分配是這樣的:史蒂夫·喬布斯30%、史蒂夫·沃茲30%、馬庫拉30%、工程師羅德·霍爾特10%。恰恰就是這個公平均分的安排,是喬布斯出走蘋果的最大內因。
眾所周知,喬布斯在招攬百事可樂總裁約翰·斯卡利時說過:
“你是想賣一輩子糖水,還是跟著我們改變世界?”
斯卡利被誘惑到蘋果,但還沒改變世界,就先改變了蘋果的管理層——時任CEO馬庫拉退位讓賢。再后來,在公司的經營戰略上產生分歧,且毫無股權優勢的喬布斯,也輸給了斯卡利拉來的董事會和馬庫拉的復仇聯盟。
創始人之間的奪權,同樣也在Facebook上演。吸取前輩經驗的扎克伯格,在三個創始人中擁有65%股份的絕對優勢,哪怕在融資上市后稀釋股權,依然持有50%。因此,面對內斗的經典劇情時,他成了毫不費力的贏家。
如果說來自對手的行業競爭、內部員工不靠譜等都屬于創業路上大大小小的坑,那么股份背后的資本之爭,當之無愧就是創業黑洞了。

享受權利更要履行義務
創始人被排擠出公司,僅僅是因為內部的利益爭斗和私人恩怨?更需要思考的應該是除了股權,人對公司的價值。
?
現在說起特斯拉,眾人的第一反應是馬斯克,這個當初注資750萬美元,卻要求創始人放棄一切事務的決定權,并拱手把董事長位置讓出來的人。
作為特斯拉最早的創始人,馬丁·艾伯哈德遇上了眼里容不得沙子的馬斯克。2007年,馬斯克以開發進度拖延,成本超支等原因將馬丁開除,后者只剩下股東和創始人這個虛晃的頭銜。
回過頭來看這次要求罷免王石的理由:前往美國、英國游學,長期脫離工作崗位,卻依然在未經股東大會事先批準的情況下從萬科獲得現金報酬共計5000余萬元。

“王石為了自身利益,不遵守上市公司規則與公司《章程》的約束,沒有履行其作為董事應當盡到的責任和義務,不適合繼續擔任公司董事職務。”
從萬科的擁有者,變成一個高級打工者。老板看中的是他的能力和手段,現在他不僅試圖挑戰老板的權威,更重要的是老板對他的工作能力也產生了質疑。
前汽車之家副總裁馬剛在評論秦致離開汽車之家時說:
"此時的告別,令人扼腕傷感,談不上成王敗寇,也不用說什么雖敗猶榮,這是一種選擇——我們只愿意用有尊嚴的方式工作,然后才談論成功。"
如果「創始人」之于創業公司總有一天會成為一種職業般的存在,那么脫去情感層面的考量,每個創始人或者創始團隊都應該時刻警示自己:我的能力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