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18日,蘋果Apple Pay正式登陸中國,一度火爆朋友圈,用戶嘗鮮綁卡者甚眾。3月21日,中國銀聯和華為聯合宣布,雙方將共同推廣移動設備上基于安全芯片的Huawei Pay服務。3月29日,三星、中國銀聯及多家商業銀行對外宣布,搭載銀聯云閃付的Samsung Pay服務上線。三星電子聯合中國銀聯以及多家商業銀行對外宣布,搭載銀聯云閃付的Samsung Pay服務上線。短短兩個月內,全球前三手機廠商齊聚移動支付市場。此舉被普遍認為是銀聯向瓜分其蛋糕的支付寶、微信的大舉反擊,甚至有好事者區分出“閃付派”和“掃碼派”,分別代指“手機+銀聯”和支付寶、微信雙方,并預言一場支付大戰將在2016年來臨。
?
然而事實上,這一“大戰”是否能打得起來,還要打一個問號,畢竟Apple Pay和Samsung Pay們還遠不像想象得那么給力。據了解,Apple Pay在美國已經問世一年半了,但其2015年全年交易量交易量僅為109億美元,主要在美國市場。這一交易規模甚至還比不上東非國家肯尼亞一年的移動支付交易量。入華以來,盡管在上線后48小時內,Apple Pay就交出了綁卡量300萬張的答卷,但如今消費者熱情逐漸冷卻,仔細想想,您自己和身邊的人有多久沒用Apple Pay了?更不用說只支持4種三星高端機型、首批僅支持7家銀行的Samsung Pay了。
?
明明手機支付更方便,為何消費者仍青睞支付寶微信?
?
事實上,手機支付的操作流程是要比支付寶、微信支付簡便得多的。對于最常見的支付寶掃碼支付,用戶需要經歷點亮屏幕——解鎖屏幕——找到并打開支付寶應用——呼出付款碼——商家掃描后方可支付成功,對于微信,用戶在“呼出付款碼”一步甚至要點2-3下按鈕。
?
而手機支付則無需如此繁瑣。對于Apple Pay,只要綁定了銀行卡,在支付時,用戶只需將手機靠近pos機,繼而按指紋確認身份,即可支付成功。(有些銀行卡可能會要求用戶在校驗指紋后輸入密碼)“將手機靠近pos機”這一步,用戶既不需要點亮、解鎖屏幕,也不需要聯網,這就比掃碼支付節約了很多步驟。
?
Samsung Pay認為,當手機在熄屏時靠近pos機就直接進入支付流程,會讓用戶沒有掌控感、覺得不安全,便采取了與iPhone不一樣的流程。用戶需要在三星手機上輕按home鍵并上劃以呼出支付頁面,繼而按指紋確認身份,然后再將手機靠近pos機。考慮到支持NFC的pos機市占率并不高,三星還利用了MST技術,該技術能把手機模擬成一張磁條卡。這樣一來,pos機不必擁有NFC芯片,只需有一個磁條卡刷卡槽,便能夠接收三星手機靠近時發出的支付指令。這樣的流程,相比支付寶、微信的掃碼支付,顯然也能夠減少用戶操作工序、節約用戶的時間。
?
然而,衡量用戶體驗,需要用一個很復雜的指標體系,“操作簡便性”只是其中一維。并不是操作簡便的產品就一定能成功。目前,即使是iPhone、三星手機用戶,在線下支付時還是更常使用支付寶與微信。造成手機支付“得用戶體驗卻不得市場”的現狀,筆者認為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
首先是C端的使用成本增加。并不是所有的蘋果或三星手機都可以使用Apple Pay或Samsung Pay。蘋果僅iphone6以上、iPad Air2以上機型才支持,而三星只有Galaxy S6 edge Plus等區區4款高端機型支持,且必須國行。而支付寶和微信依賴客戶端而非硬件,這使得它們在幾乎所有智能手機上均適用。另外,手機支付的支持卡種也要遠少于支付寶和微信。前者只支持五大行和中信等大型商業銀行,Samsung Pay更是只支持7個銀行,且多為信用卡;而支付寶和微信則幾乎完全覆蓋了全國性銀行和二線以上城市的地方性商業銀行。即使拿一張建行卡綁定,Apple Pay也有時會報綁卡失敗,且并不告知用戶失敗原因,在用戶看來,這體驗太糟糕。
?
第二是B端的設備魚龍混雜。Samsung Pay采用了MST技術,B端硬件門檻相對較低;但Apple Pay則依賴NFC終端,后者在中國大陸pos機市場的份額僅三分之一,且推廣者需付出教育商戶的成本。支付寶和微信則在超市、便利店等高頻場景采用“臺式pos機+掃碼槍”的解決方案,后者為廣大線下實操人員所熟知。
?
第三則涉及到店鋪覆蓋范圍。在線上,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早已成為電商之標配,且兩者分別有淘寶天貓和京東作為大后方;而Apple Pay僅有美團外賣、當當網等少數網站支持。在線下,支付寶和微信自2014年雙12開始便已占據大型連鎖餐飲和好德、可的等知名便利店,支付頻度和額度都有保證;而或許因為自己是“外來和尚”,手機支付們僅掌握麥當勞、肯德基、星巴克等少數“據點”,頻度和額度均被秒成渣。
?
最后則是營銷方面的原因。作為手機廠商,蘋果、三星們開發手機支付的目的是為了增強黏度、增加手機賣點,并不在于盈利。而“閃付派”真正“利益攸關”的,則是亟需打一場翻身仗的銀聯。然而后者在營銷上遠不是支付寶、微信們的對手。馬云和馬化騰們補貼力度大、營銷更為精準,且還能在支付后搭配紅包、卡券、服務號等營銷方案,幫助商戶做到“支付即營銷”,甚至還有社交關系,讓商戶靠內容實現口碑傳播。這些都是暮氣蒼蒼的銀聯所不具備的。
?
江山初定,支付行業下一輪競爭方向是什么?
?
據易觀智庫統計,2015年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規模達到163626億元,移動支付規模已首次超過PC端支付。其中,支付寶以72.9%的份額居首,財付通(含微信支付、QQ支付)以17.4%位居第二。手機廠商的入局使得支付市場更加精彩,但是否能從中切下哪怕10%的蛋糕,還要看“閃付派”陣營們——特別是銀聯——是不是給力。
?
筆者認為,在移動支付市場,得場景者的天下。今后的競爭將集中在高頻場景的爭奪上。
?
用戶有個有趣的現象:某個產品,在一個地方用得多了,感覺還不錯,就會形成路徑依賴——越來越喜歡使用這款產品。這就要求無論是支付寶、微信,還是銀聯,還是京東支付、QQ支付、易付寶等,一方面必須搶抓高頻場景——客單價不重要,關鍵在于頻度,頻度越高越有利于用戶形成路徑依賴;一方面優化支付用戶體驗,保證自己的產品在高頻場景的競爭中不被比下去。
先說對高頻場景的爭奪。一方面,Apple Pay、Samsung Pay等手機支付商應盡快提高對線上場景的覆蓋率。但目前看來成為電商必備之基礎設施已經不太可能做到
?
低端店鋪的高頻場景支付的爭奪才開始,支付寶微信也不再唱主角。
?
另一方面,對于線下的高頻場景,在經歷了打車外賣O2O補貼大戰之后,或許還孕育著另一輪爭奪——對三四五線城市、農村、小型店鋪的爭奪。這樣說的原因在于:廣大低端店鋪也是極高頻的支付場景。如果說支付寶和微信通過對打車和外賣的扶植初步奠定了優勢地位,那么贏得低端店鋪或許將意味著江山的穩固。
?
在對“街邊小店”的爭奪中,唱主角的將不再是支付寶和微信本身,而是掌握了各種支付接口的“平臺服務商”,如收錢吧、錢方等。然而要想在這個市場脫穎而出,難度并不亞于曾經的打車和外賣大戰。廣大街邊小店往往并不具備pos機或掃碼槍,更不用說轉為O2O支付場景打造的一體化硬件。能夠為小型B端提供專業化硬件的支付平臺將在競爭中獲利。
?
?
符合B端O2O場景的智能硬件與C端用戶體驗的優化的結合才是移動支付的未來
?
一直在支付領域不溫不火的小米,在這方面其實早做了布局。早在2015年,小米便先后兩輪投資了位于上海的智能商用硬件制造商——商米。商米所生產的智能商用硬件“商米V1”,融打印機、掃描頭等外設與智能手機于一身,并搭載專為商用場景量身定做的Android定制系統——SUNMIUI,能夠為商戶提供掃碼支付、憑條打印、賬目核對, 以及外賣接單、團購核銷、會員卡券管理等多種服務。2016年6月,百度外賣已采購數萬臺商米V1,這是否也在布局第三輪的線下移動支付市場還未知。
?
為了在高頻場景的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良好的用戶體驗則是法寶。目前,支付寶已有動作:5月,支付寶分別聯合華為和三星,推出快速呼出二維碼的服務。用戶無需再走亮屏、解鎖、打開app的流程,只需上劃home鍵便可呼出支付寶付款碼。有人說此舉表示“閃付派”和“掃碼派”走向融合,但實際上閃付和掃碼都是手段,搶奪高頻場景、優化用戶體驗才是背后的目的。另一方面,銀聯和各大銀聯的“平臺服務商”們也應加強商戶pos機端的更新換代,引進更符合O2O場景的智能商用硬件,不要讓商家端成為手機支付的擴張壁壘。
?
最近3年,移動支付大大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銀行、銀聯、支付寶、微信、收錢吧等平臺服務商、商米等智能商用硬件提供商相繼登臺唱戲,讓“消滅錢包”從口號正在變為不遠的現實。無論行業競爭最終鹿死誰手,最貼近生活場景、最便捷、最安全的支付手段總會勝出。最終受益者,將是轉型中的中國經濟和廣大普通消費者。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