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原創性不足是IP經濟的軟肋
就IP經濟而言,在內容上傾注工夫,加大投入,增加原創性,在此基礎上培育粉絲量,這樣的產品才能經得住市場誠信的檢驗。
沸沸揚揚的騰訊投資差評所引起的價值觀討論暫時告一段落。差評主動退還騰訊相關投資,騰訊亦已接受。事件背后,且不論差評公眾號中洗稿大V們的創作手段是否涉嫌變相抄襲,單就原創性而言,“改頭換面”的洗稿行為不具備商業創造力,而這正是當下泛濫的IP經濟的要害。
所謂IP經濟,是指知識產權中可以被改編為影視劇、動漫等的“文學財產”,通過一系列商業運作后產生的新的市場價值。其中,龐大的粉絲群,是IP經濟走俏的關鍵因素。
IP經濟可追溯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四大名著相繼改編為電視連續劇,神脫乎紙上,形現于影像,憑借少長咸集的粉絲群,電視臺靠四大名著播發廣告賺得盆滿缽滿。2015年,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連續劇《花千骨》收視率持續走高,帶動小骨手機、同名游戲等相關衍生產品興起,更是讓業界見識了憑借IP撬動商業變現的巨大可能性。
IP經濟發展至今,是內容的長期累積性生產,是內容的價值孵化性增值,是內容的衍生效果,也是粉絲集結帶來的商業規模。這種商業模式確實能帶來一時市場火爆。2017年,國內IP改編電視劇達到數百部之多。其中,以玄幻電視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為代表,IP衍生品遍地開花。2018年,IP大劇亦已形成霸屏之勢。
但是,IP經濟的一大軟肋,是原創性不足,這導致其缺失核心競爭力。于是就有了關于撞題和洗稿的爭論。
5月24日,差評公眾號發布的文章《有一個互聯網墓地,埋葬著1059個“死掉”的產品》,與數字文化內容平臺品玩2017年的《這里有個互聯網墳場,收錄了1000多個你可能曾天天用的產品》正好撞題。于是,品玩相關人士公開表達對差評抄襲的不滿,而差評反唇相譏,指責品玩是賊喊捉賊。當晚,差評發文稱,其實品玩也洗了稿,并附上截圖,指出國外科技媒體首先報道了相關內容,時間比品玩早。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有一點是事實,無論是差評公眾號,還是品玩,呈現出的文章都缺失原創性功底。無論是撞題,還是洗稿,都少了點創造力。這就是IP經濟不值得推崇的地方。
首先,IP經濟模糊原創和抄襲的邊界。“改編”是比較中性的說法,規避抄襲但又缺失原創性。盡管在情節上有所改動,具體制作上又運用了現代聲光傳播手段,電視劇《西游記》諸多版本,鮮有能勝出86央視版本的,多番改編浪費了粉絲資源。
其次,IP經濟扼殺創造力。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電影工業和移動游戲業面臨同樣的瓶頸,經典IP主導新的市場環境,市場沒有明顯的原創性腳本推進,停留在挖掘和優化老產品,在吃“祖宗飯”。
再次,IP經濟因缺失新動能支撐不可能持續。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最關鍵的是培育新動能。IP經濟只是“改頭換面”、“抄來抄去”,缺失創造力。稍有不慎,還會掉入侵犯知識產權的深淵。IP經濟眼下紅火的景象并不值得贊美,因為它缺失商業創造力,也就缺乏持續增長的動力。
商業創造力在于尊重產品的原創性,無論通過什么手段促銷,產品本身要有原創性,這是商業創造力的源頭活水。就IP經濟而言,在內容上傾注工夫,加大投入,增加原創性,在此基礎上培育粉絲量,這樣的產品才能經得住市場誠信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