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去產能,究竟怎么去?去什么?產能、設備、設施、組織、體系、人員、債務?這些都是“去產能”繞不開的現實問題。
國資委副主任張喜武在5月20日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三年時間完成處置345戶“僵尸企業”、用兩年壓縮煤炭和鋼鐵10%產能。處置這批僵尸企業看來是要關停或破產,雖然還沒看到要折除工廠的明確信息,但若企業關了,組織解散了,剩下的就是一大堆死債,生產性設施基本上就是廢鐵了。
?
?解決僵尸企業的“錢從哪里來”?自然是國家出,“人往哪里去”?自然是走向社會。據業內人士評估,解決僵尸企業的債務、人員安置以及欠繳社保。這一批至少需要300-500億元。
以上處置僵尸企業只是“去產能”的冰山一角。
從更大的層面說,“去產能”的政策設計考量中不完全只是去除僵尸企業,而是對整個工業體系中與基礎設施建設、能源、房地產行業相關的產業進行結構性調整的戰略思想和總體布局。
2016年年初報經國務院審定后,財政部印發了《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管理辦法》,安排資金規模是兩年1000億元,用于化解過剩產能、處置“僵尸企業”過程中的職工安置。
創聯新農業智庫將“去產能”與“農業現代化”聯系起來進行系統性辨證思考,跳出常規反思一下:
都說去產能,究竟去了些什么?
先論下僵尸企業,這些僵尸企業大部份的情況是:1,大企業。2,固定資產投資大、設備工藝不落后且基本都通過環評。3,組織體系完善且企業文化優良。4,員工中技術員工的比例較大。5,銀行貸款多、債務拖欠多。
去產能的現實操作中,這樣的企業,真的都去產能了,是釋放資源?還是浪費資源?
?這一波“去產能”怎么去?是停產減員?還是解體拆除?還是倒閉關停?企業重組和并購能夠解決巨額負債嗎?如果不去探索新的路徑,以此種債務財務終結式去產能,是否會更多的占據國家和社會資源?是否會給國家、社會和企業帶來更大的壓力?
去產能的另一個問題就是人力資源的分流,如何處理過多的員工安置?優秀的人才和組織如何再利用才能體現其背后的寶貴價值?企業內部挖潛是否會好于現狀?轉崗就業創業的基礎從何而來?內部退養和裁員的區別在哪?公益性崗位托底是否是無奈之舉?一千億元的職工安置資金能否再造價值?
這都需要我們去深思,新常態經濟下“去產能”勢在必行,但如何去?怎么去?直接“割掉”?重組和并購?補貼和扶持?這都是在修修補補解決問題,不是根本性的去產能!而是根本性的問題是,別把“去產能”弄成去資源!
新常態下,在互聯網經濟一體化時代,我們必須要以更加辯證和更加宏大的戰略視野看清工業去產能的現狀和后果,我們需要探索新的路徑、新的大道!
被動的“去產能”是減法!其實,中國更需要“加法”!
創聯新農業智庫認為:“去產能”不如向農業做加法!
未完待續......
【正文結束】
你對三農問題有什么樣的看法?留言在此與創聯新農業智庫一起討論“中國農業向何處去?”。
關注創聯新農業智庫(http://www.clxnyzk.com/)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