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王陳的手機里的新聞資訊APP只保存了兩條。這個心懷新聞理想的青年,曾經把國內主流新聞客戶端APP下載了個遍。“看久了覺得多數雷同,沒有特色的就卸掉了。”他告訴記者。
統計數據顯示,去年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達到12.8億,其中新聞資訊領域行業用戶達9億,在移動端滲透率為74.5%。也就是說,每10臺手機里就有7.4臺裝有新聞客戶端。
在王陳看來,在這個“全民看新聞”的時代,“我們并不缺少新聞數量,而是缺少特色的新聞體驗。”
從傳統紙媒到PC端再到眼下,移動客戶端儼然成為了民眾新聞閱讀的快捷方式,從而快速形成了一個新生市場。因此,國內迅猛催生出一批移動新聞客戶端的開發者。在走過了幾年的硝煙打拼后,很多人在問:今年移動新聞客戶端沖擊的制高點在哪里?
一、個性化推送黔驢技窮?
曾經有一段時間,王陳對某新聞APP的個性化推送給以好評。“它好象知道人想讀什么似的,總是向我推送感興趣的新聞。”
所謂個性化推送,就是在技術上通過不同的算法了解每個用戶的喜好,按照用戶的點擊行為、瀏覽行為、地理位置等綜合要素進行分析,從而對用戶進行精準的新聞推薦。在國內,今日頭條首開個性化推送的先河并迅速打開了市場。而有技術實力的新聞APP開發者畢竟不在少數,隨后,網易新聞、騰訊新聞等一大批移動客戶端紛紛結合各自的技術優勢,在2015年把個性化推送推向高潮。業界人士形象地把2015年稱為“個性化新聞小時代”。
既然是通過技術算法來實現的個性化推送,理所當然,這種推送就屬于“批量生產”,任何新聞客戶端APP都不可能做到對每一個用戶單獨推出一種有針對性的推送方式。而在海量的用戶面前,人工分析并推送又不太可能實現。因此,個性化推送就存在其不足之處。一是這種推送不可能做到特別精準。二是對于對于部分閱讀率較低的用戶,智能算法很難把握用戶的真正需求。
“有段時間我因為工作需要點擊某方面的內容較多,后來APP就老是向我推送這方面的內容,實際上我個人并不是很喜歡。”王陳告訴記者,這是他卸掉某APP的原因之一。
國內一主流新聞客戶端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個性化推送必須堅持,但如何提升推送質量,更貼切用戶需求,卻是同行共同面臨的一大問題。
二、原創內容是解藥還是猛獸?
如果僅僅是把紙媒或者PC端的新聞摘錄下來推薦給用戶,這樣的移動新聞端無異于簡單的新聞搬運工,如此的新聞整體搬遷,顯然不是用戶最希望看到的。
對此,王陳認為,“移動新聞客戶端應當有自己的創新能力,尤其體現在內容上。”
很多APP開發者生敏銳地發現了這一需求。去年,多家新聞客戶端可以說在原創內容上加力全開。網易新聞迅速推出《每日輕松一刻》、《身邊》等40余檔原創欄目,其原創內容普遍受到了用戶認可,占據市場優勢。
顯然,各新聞客戶端的原創內容產量依然不足。在這種情況下,自媒體成為各大新聞APP的選擇。在網易新聞、搜狐新聞、今日頭條、鳳凰新聞、騰訊新聞等主流新聞客戶端上,都很容易發現自媒體的蹤影。自媒體人把原創內容貴給新聞客戶端,這有效地彌補了新聞客戶端原創力的不足。
而有關人士指出,增加原創力是好事情,但同時也是雙刃劍。一是原創內容的真實性值得核實;二是部分原創內容在價值導向上并不正確;三是原創內容重復雷同的很多,高質量的原創較少;四是部分原創內容甚至存在傳播風險。
這正如王陳向記者所言的體驗:“某APP經常推出清純美女圖,拍來拍去總是那幾個人,沒什么新意。”
因此,有從業人士認為,新聞客戶端的原創,在質量提升和風險把關上,還有很多事要做。
三、線下活動是不是燒錢之舉?
有人認為,在互聯網經濟之下,任何行為都離不開“OTO”模式,即線上線下并舉。作為媒介,要真正打通增強和用戶黏度的渠道,必須有效地拓展線下戰場,以多種形態的線下活動來增強與用戶的互動性。
在去年,網易新聞以一系“解碼城市態度”為主題的線下活動掀起了新聞客戶端線下活動的開篇。
有媒體評價認為,當前新聞客戶端的線下活動,和傳統媒體以及PC傳媒活動并無二致。按照新聞客戶端的特性,其線下活動的方式,投入及價值方面,應當有所創新。如果只是為造勢而去鋪開,那么實際上就是一場浩大的燒錢舉動,其推廣價值和經濟效益可能都會打折扣。
四、主題閱讀將掀起新潮?
在王陳的手機上,有一款新下載的新聞APP——天機智訊。他興奮地告訴記者,“下載后發現它給我一種全新的新聞閱讀方式,我周圍的朋友都很喜歡,這應當是今后新聞閱讀的主流。”
記者發現,王陳所言的“全新閱讀方式”,就是天機智訊提出的“主題閱讀”。
實際上,這種“主題”相當于傳統媒體和PC端的“專題”。即一個條要的新聞事件,該APP會匯集不同的媒體報道于一體,包括事件起因、經過、結果、圖片、視頻、評論、新聞背景等,通過多條新聞聚合的方式全方位地呈現給用戶。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事件持續發酵,該APP的主題還能自動啟動追蹤引擎,將最新的新聞內容自動加入主題內容里面。
“之前,我看到的都是單篇新聞,對于一條重大的新聞事件,很難全面掌握其來龍去脈,甚至是斷章取義式地了解。而主題式閱讀,從頭至尾一目了然。”王陳對記者如是說他的體驗。
關于主題式閱讀的技術特征,記者采訪了語音語義識別研究專家、清華大學副教授鄭海濤博士。鄭海濤告訴記者,主題式閱讀的技術特點在于,通過語音語義識別等多種技術,將同一新聞事件的內容通過智能化手段實現新聞聚合,然后通過不同的時間、權重等設定,呈現出某一事件的“專題報道”似新聞特征。他認為,這種高技術在新聞端的應用,目前還極為鮮見,但這種方式有可能形成一種新的主流。
為此,記者采訪了天機智訊的掌門人武文斌。為什么要采用主題式閱讀方式?他向記者道出了他的理念,“在海量的資訊時代,用戶需要新聞,但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選擇新聞。在閱讀上,他們往往在隨意間閱讀到一些碎片化的信息。比如某航班出事了,用戶可能了解到傷亡了多少人,卻不知道航班出事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知道了航班出事的原因,卻不知道其背后的其他相關牽連。”他說,“這就說明用戶需要的并非單一的新聞報道,而需要包括事件發酵全過程的真相。此前的新聞客戶端,基本上都是推薦單一的新聞信息,這顯然還不能滿足用戶需要,而主題式閱讀恰好解決了這個問題。”
據悉,天機智訊的“主題式閱讀”版本也才剛推出不久。據武文斌介紹,主題式閱讀一經推出,就獲得了“意想不到”的下載率。“原定我們要在北京召開一個新產品發布會,現在看來已經不用了。”他告訴記者。
記者最近了解到,“主題式閱讀”在移動新聞客戶端市場已引起極大的反應。記者在采訪某知名新聞客戶端APP負責人的時候,他認為,這種全新的閱讀方式,給他們當前的產品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但他本人對此種方式心存認可,并表示將研究這種新聞表現形式。在他看來,“叫主題閱讀也好,叫新聞專題也罷,任何一種新聞閱讀模式,只要能最大程度地滿足用戶的需求,它就會成為行業潮流,成為業界競爭的制高點。”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