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最近成了互聯網金融圈的新寵,先后曝出了眾籌平臺米籌金服和民營銀行小米銀行兩個重量級產品的籌備消息。米籌金服還未上線,就已經出現在了眾籌門戶網站眾籌之家的首頁導航上。
小米做股權眾籌這件事,對很多行業人士來說一點都不意外,這幾乎是小米必走的一步棋。但小米是入了一個好坑嗎?也未必。
小米不得不做
小米作為的銷量明星的故事,已經是明日黃花。
從去年年末開始,小米就處于被質疑的聚光燈下。在眾多國產手機廠商崛起后,小米高性價比的優勢開始沒落。作為一個手機廠商,小米能講的故事已經不多。另一個大概念在向小米招手,互聯網金融。
復盤來看,小米的互聯網金融業務如今已經基本完成了布局,包括支付、錢包、理財、證券、眾籌、銀行等。這其中,股權眾籌的地位可能比較特殊,因為它看似是金融產品,實則另有他用。
在一位行業人士看來,股權眾籌這一步,是小米遲早要走的旗。從順為資本的投資路徑可以看出,小米系的資金平臺第一個原則就是,要服務于小米的生態鏈企業。
媒體報道稱,小米至今已經投資了50多家生態鏈企業,順為參與了其中大多數企業的投資。50多家中,過去一年新投資的大概占到了一半比例。從2014年小米開始布局生態鏈企業,順為資本最重要的投資方向就是智能硬件。不幸的是,智能硬件在國內的發展并不盡如人意,花架子項目很多,真正的創新依舊是稀有物種。
雷軍已經坐不住了。今年年初的內部講話中,雷軍表示小米要實行去KPI戰略,“不準再說小米第一,銷量數據已經不再那么重要了,應該大膽探索和享受科技的樂趣”。5月的內部信中則直接進行調整,小米手機研發和供應鏈團隊改為向雷軍匯報。
在這種氛圍下,小米的100家生態鏈企業投資計劃在照常推行。這其中,股權眾籌是生態鏈在資本端的延長。一些VC看不上的早期項目需要出口,或者VC認為風險太大的項目需要分散風險。另外,很多項目也有展示需求。
所以,米籌金服的設立,戰略意義不在于完善金融閉環,而在于服務于小米的生態鏈企業。
股權眾籌這個坑
實際上,股權眾籌這個坑,不止小米入了, 阿里、百度、京東等也全部入了。其中,阿里系的包括螞蟻達客和36氪,百度旗下的叫百眾,京東旗下的叫東家。有一種說法叫,股權眾籌觸發了巨頭的二次創業潮。
不過,知情人士稱,這其中,真正發力的只有京東東家和36氪,螞蟻達客和百度百眾還處于觀望中。“巨頭的打法經常是這樣,先占個坑再說,也就是所謂的布局。”
股權眾籌和P2P,由于準入門檻低、市場需求大,成了國內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兩大創業板塊。但相比之下,股權眾籌的發展速度要慢很多,盤子也小很多。
根據網貸之家聯合盈燦咨詢發布的《2016年5月眾籌行業報告》,截至2016年5月底,全國正常運營的非公開股權融資平臺140家。零壹研究院的《2015年中國互聯網眾籌年度報告》則顯示,股權眾籌2015年度規模在50-55億元之間,行業仍處于跑馬圈地階段。
形成比較的是,截至2016年5月底, P2P行業正常運營平臺數量為2396家,僅5月單月,整體成交量就達到了1480.17億元。
除了盤子小,股權眾籌還存在不少問題,比如政策不明朗、容易過度宣傳、投后管理混亂等。眾籌之家CEO王正然表示,股權眾籌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未形成規模化的賺錢效應。主要原因有兩點:
一是國內優質資產荒嚴重;
二是缺乏有效的退出機制。
IPO依舊未放閘,監管意見稿還禁止了眾籌平臺經營股權轉讓業務,投后退出難題比之前更嚴重。之前投資人的退出方式有三種,包括項目每年返穩定的現金流、下一輪融資中退出、股權轉讓,監管意見稿的規定意味著減少了一種投資人的退出渠道。
王正然認為,對于互聯網巨頭來說,他們的優勢在于大流量和品牌背書,劣勢則在于一方面決策周期長,不能很好地滿足中小企業急迫的融資需求;另一方面對投資人的心理了解不夠,投資人服務沒有一些中小平臺好。
讓不少投資人憂慮的是,品牌背書的效果似乎也不再那么值得相信。最近一段時間,36氪和人人投前后曝出欺詐事件和疑似壞賬,引發了部分投資人不滿。
事實上,類似的案例并不是第一次發生,甚至有問題項目同時在多個平臺眾籌的情況出現過。很多眾籌平臺在前期盡調和投后管理中表現的并不專業和負責,不少論壇里都能看到投資者的吐槽和不滿。36氪和人人投之所以引起關注,是由于前者的品牌形象以及背后的螞蟻金服影子,后者則是以實體項目為主的老字號。
人人天使只是個夢想。投資人們只能寄希望于,巨頭們入坑后,能帶動整個行業的規模化和規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