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人專欄】黃元山
投資其實未必需要一個人全部贏到手!近年在環球市場急速發展的“社會責任投資”(SRI),便可以做到“三贏”:員工贏、股東贏及社會贏。有數據指出,截止2014年年底,全球SRI規模已逾21萬億美元(約163萬億港元),占全球總資產管理規模約30%,每年增長率達到20%。
簡單而言,SRI的特色是希望投資獲利同時于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ESG)三方面發揮效用及減低風險,因此會對經營的產業作出篩選,例如去除煙酒、賭博、武器及成人娛樂等具爭議性的產業。投資的對象,希望不僅僅是賺大錢,而能同時重視經營的可持續性,希望從中可展現一定程度的影響力,在投資過程中避免出現工廠崩塌、石油洩漏、社區抗議、勞工剝削等問題發生,比較著重公義及道德等理念。
一般投資者會覺得,以實現社會責任為首要任務的SRI,其表現一定遜于主流基金。但據瑞銀環球資產管理(GAM)研究顯示,過去5年專門追蹤SRI的ETF(交易所買賣基金),其表現都優于MSCI世界指數。
截至去年12月底,歐洲及中東地區的SRI錄得10.2%回報,相反其他主要基金表現只有7.4%;日本的SRI指數亦自2007年9月起一直優于大市;唯北美地區的SRI未有突出表現,原因是主要地區加拿大仍然依賴石油等大宗商品推動。
對此,有市場言論指,SRI表現大好是因為大宗商品價格報跌,造成主流基金表現欠佳。但筆者認為,回想2007年時期,當時商品價格未見跌勢,SRI表現仍然保持向好,可見其表現優劣與外圍因素不一定有很大關系。
事實上,也有學術研究印證了“可持續”的投資,可能比一般投資回報更高,即所謂的“可持續性的額外回報”(Sustainability Alpha)。筆者認為,就算這些學術研究未必能“一錘定音”,但起碼能證明“可持續”的投資不一定會比一般投資差;既然如此,投資者何樂而不為呢?
因此,市場上也出現了一種叫“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ment)的新式投資觀念,從某個層面上來說就更進一步,它是把財務回報及對社會和環境影響結合起來的投資方式,核心理念是Doing good while doing well(做著好事把錢賺),希望不止幫助投資者創造回報,而是通過做好事來達到,優點是可以有效地調整投資組合,可展現出投資者的價值觀;而SRI比較專注于投資過程中,希望預防及避免負面事件的發生。
總括而言,不論SRI還是“影響力投資”,宗旨都是改變世界,是市場上的“另類投資”,而且業務范圍可以大有大做,小有小做,賺錢之余,可以帶給投資者在追求“絕對回報”以外的良心選擇,由投資“獨贏”走到“共贏”。
原文:https://junkrandom.wordpress.com/2016/06/15/獨贏到共贏/
責任聲明:以往業績并不代表將來表現,任何作者觀點,并不代表本公司立場,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有關資料力求準確,但本公司對內容之準確性或完整性不會承擔任何責任,投資者入市買賣前,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慎密從事,投資者之一切決定及行動,概與本公司無關。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