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聽高曉松講了一個關于“頒獎盛會”的邏輯,覺得很有意思:獎是最缺乏原創生產力的一種存在,它實際上是跟著行業走的。行業興盛,獎就興盛,行業不行,獎也人關心。簡單地說,只有當行業成為社會的關注點時,頒獎才能隨之興盛。
這個邏輯用在如今的創投圈里,似乎也十分恰當。隨著創投興盛,朋友圈里的各種行業大會堪稱刷屏,上榜、頒獎、研討,屢見不鮮。比如之前福布斯出名的“30 under 30”,就被中國的頒獎媒體山寨了最少4、5個版本。所以我們不如從“會議”說開,聊聊日本的創投圈。
一、在冷淡的日本開了十余年 Demo day,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與中美創投圈的熱鬧形成明顯反差的日本,印象里似乎只有幾個國際性會議。所以當聽到有一個已經在日本連續舉辦了十余年的 Infinity Ventures Summit(簡稱:“IVS”) 大會時候,很是驚訝。
IVS 是由日本知名風險投資機構 Infinity Venture Partners(簡稱, IVP)承辦的邀請制的互聯網會議。每半年在日本舉行一次,共邀請來自全球范圍超過650位優秀的互聯網創業者以及日本本土大型互聯網公司的中高層管理者參會。
今年已經是它舉辦的第12個年頭。除了這12年所繼承和沉淀的工匠精神 和 Networking 精神外,其實可以說是 IVS 醞釀和成就了 IVP。
故事的梗概大概是:IVS 是從2004年開始,當時還叫NILS,IVP 的 founding partners 就是通過這個活動發現彼此,并于2009年成立 IVP 。值得一提的是,IVS大會還IVP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整合資源和發現新創的機會。IVP 所投公司有不少都來自往年的 launch pad 團隊。比如Freee(財務云SaaS)、Soracom(IoT)、Openlogi(物流)、 Wealthnavi(FinTech)等。
二、VR/AR、IoT、SaaS、O2O?2016年日本的創投圈刮的什么風?
據了解,2016年上半年的 IVS 主要探討了:IoT、中日跨境電商、VR/AR 等15個全球熱門垂直行業。而在 IVS 所有環節中,最受外界關注的就是 Launch pad(類似 Demo day)——每年會從報名參賽的幾百個個項目中甄選出12-14個公司進入最終的評選,得到來自IVS、AWS、Paypal、IBM等企業的獎勵支持。同時,也讓我們從中看到了關于日本創業趨勢的蛛絲馬跡。所以,我們不妨聚焦到 IVS 的獲獎項目中,看看在日本究竟什么樣的項目更受資本追捧和市場需要。
1、此次評選的第一名是 SmartHR。它是一個針對企業員工福利以及社會保險的云端SaaS平臺, 省去了冗長的紙質申請,使流程自動化。目前已服務1000+家日本本土企業,實現了產品和企業內部的數據打通 。
2、第二名是 Unlimited Hand,一家做觸感型VR游戲控制器的項目。 不同于普通VR設備,Unlimited Hand 的技術核心是可以通過技術感知手部和手指的動作信息,映射到虛擬世界的游戲里, 并反向在胳膊上給予電刺激,實現雙向輸入和輸出,就是說你可以“摸”到VR眼睛里面看到的啦!而且公司在硬件、軟件都采用開放式平臺 ,并已致力于測試控制機器人方面。
3、第三名則是「スマートプレート」(智能板塊)。它類似一種搭載在智能手機里的支付功能,利用NFC的O 2 O解決方案等,讓物品和互聯網連接。它有兩種支付方式,一種是直接可以掃二維碼,類似支付寶;另一種是之前在日本流行的 IP touch,類似于信用卡支付,但是沒有信用卡復雜——只要把卡放在支付端口上面,即使懸空3-4厘米也可以直接支付。
4、第四名有三個項目,分別是:TANREN、弁護士トーク、Pyrenee Drive。
其中比較有意思的是“弁護士トーク”,即“律師談話”。在日本,雇傭律師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但在這里,用戶通過使用手機就可以免費且匿名甚至有選擇的去咨詢一些職場問題。比如,性騷擾和加班費索賠。
三、最后再說說最近日本創業項目的趨勢……
從上,我們可以明顯看到日本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創業也并非一潭死水,而且可以說呈現的是一個技術創新優于模式創新的狀態。一方面,他們在硬件、機器人、VR/AR等相關的領域都保有了本土技術的領先優勢,相信在未來會有很大發展;但另一方面,人力、法律等在SaaS領域以及養老、母嬰、電商等To C的O2O項目上,則可能會晚于中國兩到三年。但這顯然與其市場特殊性有關,比如日本之所以連送餐的外賣都沒有,是因為日本當地的基礎設施已經相當完善,不需要O2O進行補充。
所以筆者仍舊認為,在不遠的將來,日本將很有可能如中國一樣,迎來一輪創業潮。一方面,這與日本持續了27年的經濟疲軟背景以及近期的安倍經濟效應相關;另一方面,日本傳統大企業無休無止的成本削減和重組,讓作為個體的日本年輕人職場規劃受阻,需要尋找其他的可能性。而且,在全球經濟新競爭環境下,這些表現一般的日本大企業本身,也有創新與突破的訴求,更將刺激其對創業創新的支持。
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鏈接及出處;本文作者:琥珀,聯系方式:chenhongwei@startup-partner.com ;IVP投資經理張楊以及日本創業者赤巖宏信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