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創新創業是企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全球經濟低迷,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傳統企業一方面低端產能過剩,一方面高端產能嚴重不足,要解開這種糾結,必須依靠企業的創新創業才能完成。但企業創新,不但要有創新意愿,更需要有創新能力,而衡量一個企業創新能力,關鍵看企業的決策者和運營者,在路徑設計上和資源整合上,能否形成自己的過人之處。

近日,上海靈眾投資咨詢有限公司創始人郝聚民接受《中國企業報》專訪,就中國當下企業發展狀況進行深刻闡述,幫助企業實現雙創落地、轉型升級。
以下是《中國企業報》對郝聚民博士進行的專訪
《中國企業報》:當前國家大力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您認為創新對于中國企業到底有什么樣的重要性?
郝聚民:創新對于中國企業而言,不是簡單地貫徹政策要求,不是可有可無,創新是這個時代生存與發展的法則,一句話“創新定生死”。這主要源于兩個判斷。
第一,互聯網等新技術為人類打開了全新的天地,企業處于重大的轉型機遇期。互聯網帶來無處不在的聯接和人類智慧的空前共振(Holos),導致我們進入了陌生的VUCA時代,即易變性、不確定性、復雜性和模糊性。在我看來,這是一個跨界顛覆的時代,同一個領域的人,容易遵循著相同的慣性思維,顛覆這個領域的往往是外行,可能跟你今天的業務沒有任何關系,他要做的就是運用互聯網的思維對以往的模式進行顛覆!如果用10年以后的眼光看2016年,90%的商業模式2016年還沒有出現;90%的傳統管理模式下的企業將要消亡或者被迫轉型。在凱文?凱利看來,30年以后看今天,那時運作人類生活的偉大產品,在當前根本還沒有被發明出來。在這樣一個技術快速迭代和經濟持續低迷的時代,創新關乎生死存亡!
第二,創新創業是企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全球經濟低迷,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傳統企業面臨巨大的生存與發展壓力。一方面我們產能過剩、產品過剩,我們進入了相對過剩經濟狀態,另一方面,我們大量進口國外先進的原材料和產品,中國消費者更是買空了日本和韓國的貨架,我們似乎又是處于相對短缺經濟中。這就是我們面臨的糾結,一方面低端產能過剩,一方面高端產能嚴重不足,要解開這種糾結,必須依靠企業的創新創業才能完成。
《中國企業報》:您覺得企業創新最大的絆腳石是什么?
郝聚民:制約組織創新的障礙不外乎三大類,即知識與技能方面的障礙、心智模式方面的障礙和制度方面的障礙。具體表現在六個具體障礙和對應的六個重大范式轉變:個體層面能否從慣性思維轉變到創新思維,群體層面能否從烏合之眾到群體智慧,創新體系能否從封閉式創新到開放式創新,管理模式能否從管理1.0到管理2.0,個體心智模式能否從固步自封到創新顛覆,高層的思維理念能否從創新障礙到創新引領。其中,最核心的無疑是作為企業引領者的領導理念。不同的理念決定了企業能否解放人的能動性,激發員工的智慧共享,領導者的思維理念無疑決定了組織的發展方向。
《中國企業報》:確實有一種觀點認為,在職業技能如此分化的今天,是否每個人都有創新的能力?
郝聚民:產品創新的過程要經歷兩個階段:點子醞釀和技術實現。很顯然,沒有專業能力的積累,無法進行技術實現。但點子醞釀則不然,任何一件偉大的發明都是開始于點子,實現于技術。一幫異想天開的人提出點子,一群技術專家負責實現。
最近,整個硅谷被一件“瘋狂”的事件刷屏。依據藍圖發布者伊隆.馬斯克的設計,對Hyperloop的“超級高鐵”進行原型測試取得成功。憑借設計在高架管道中彈射的膠囊,將打造未來全球最快列車1200km/h(上海磁懸浮3倍速度,飛機的1.5倍速度),上海到北京僅需1小時。
從事件中,我們明確看到點子創意與技術創新兩個階段的不同。正是基于這種“萬眾創新”的理念,上海靈眾投資有限公司從2015年初開始全力打造隨心創平臺。它是一個點子聚集的平臺、一個智慧共享的平臺,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實現企業內部各類創新和創業。在這個平臺上,人人可以發起項目,人人可以發表觀點,人人可以參與決策,人人都是合伙人。
《中國企業報》:創新是所有企業家關心的問題,這里面不僅有“小企業”,還有很多“大企業”,有些大企業會擔心自己被“顛覆”,您怎么看待?
郝聚民:這個時代的競爭特點,就是外行打劫內行,快魚吃慢魚。一些漸漸意識到時代困境的大企業,對于這種被顛覆的可能性開始反擊。然而,有些大企業采取了錯誤的反擊策略,他們視小企業為敵人,從開始的圍追堵截,到刻意模仿小企業的戰略戰術。出租車行業在滴滴打車等網上約車軟件的競爭下,就經歷了這樣的過程。不恰當的反擊,反倒加速了大企業的衰退。
在此,這些大企業要明白,大企業的優勢是在過去的業務當中聚集了大量的資源,比如制造資源、研發資源、供應商網絡、銷售網絡、品牌及渠道,乃至大量的客戶數據,這些正是傳統企業的優勢。然而很多大企業與小企業競爭時,卻扔掉這些資源,喪失了大企業得天獨厚的優勢。當大企業采取與小企業一樣的動作時,大企業最終會被小企業帶入其所擅長的領域,也就注定了失敗。大企業想要和小企業競爭,必須徹底轉變游戲規則,主動將自己平臺化,讓小企業在平臺上實現創業,使競爭關系轉變為合作關系,這樣才能把現有優勢發揮到極致。
《中國企業報》:在這些大企業中,很大一部分是國有企業,對于國有企業的雙創,您有什么建議?
郝聚民:國企與其他企業最核心的不同是機制體制,由于國家對國企有明確的保值增值要求,穩定發展是基調,而快速變化的環境需要企業持續創新,如何把握好穩步發展與創新求變之間的尺度,對國企帶來考驗。
“特區模式”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經驗,我們給國企的建議是建立企業雙創特區,將創新的風險在早期階段剝離國企的母體,在特區中孵化,等項目進入確定性收益階段再收購到母體中,這個特區則成為國企雙創的橋梁,我們稱之為“第五代孵化器”,它包括特區機制建設、線上平臺應用、線下輔導過程和外部資源對接四位一體的功能。
《中國企業報》:能否詳細講解一下您所說的“第五代孵化器”?
郝聚民:第五代孵化器是雙生態型孵化器,旨在針對創新創業特區在創業生態和產業生態兩方面進行集成。創業生態是指為創業團隊提供一站式的創業服務,如場地、財務、品牌、人才招聘等服務支持,而產業生態則是為創業團隊提供基于產業的研發、制造、渠道、客戶、供應網絡等資源支持,離開產業生態圈思維,項目成功率很低。一個完整的創業體系,應該是雙生態圈的,即創業服務生態圈和產業生態圈的集成。
靈眾投資第一個提出了“第五代孵化器”的概念,我們不是從發現好的創業項目出發,而是基于傳統的產業生態圈,對接創業團隊和項目。這種方式,有別于一般創業項目追求顛覆傳統行業,相反,它促進了傳統企業盡快實現互聯網+,盡快實現轉型和升級。舉一個例子,“潤灣孵化器”是靈眾投資和華立集團攜手打造的國內首個“第五代孵化器”,經過短短一年的實踐,潤灣孵化中心已成為浙江省乃至全國孵化器的明星,不僅各級主管部門多次蒞臨指導,國際教科文組織等國際機構也多次到孵化器考察交流。今年,華立集團進一步提出打造“創意-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產業生態”全產業生態的“創客社區”,引領華立集團加速轉型升級。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