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的將來,地鐵會從這里經過。
??日前,中鐵十一局辦公區舉辦了一場名為“中國夢·勞動美”的晚會,晚會現場展出了60組地鐵5號線施工現場的圖片,吸引了一線工人們的圍觀。
??這60組圖片出自誰的手?什么時候拍攝的?用了多長的時間……一連串的疑問縈繞在觀展人的心頭。
??我們找到了這組照片的拍攝者——3個60多歲的攝影人,成都高新區石羊街道攝影協會會員,聽他們講述地鐵施工現場的故事,探秘城市的“地下世界”。
地鐵5號線建設現場,兩側是高樓。
??3個高新攝影人的“小目標”
??地鐵5號線從我家經過,我要記錄它
??這一天,微雨的天空有些許陰沉,光線雖不大好,但于一些攝影者而言,有人的地方就有“風景”,那些打動人心的瞬間,或許才是永恒,才值得被定格。
??剎那即永遠,一點也不為過。
??前一天,和石羊攝影協會的3位老師約好在石羊街道府城社區會面,恰巧在社區附近的廣場遇到一位鍛煉身體的居民,柔軟的身體在寬闊的廣場擺出不同的姿勢,讓些許冷清的廣場有了活力。正暗想著這樣畫面的難得,就看到另一位居民掏出手機,尋找最佳角度,記錄下了這個場景。不禁感嘆:這里的攝影氛圍果然濃厚,人們不會放過任何一個美的瞬間,記錄身邊的人和事,這大概就是他們將鏡頭對準地鐵建設的原因吧!
??沒想到的是,他就是我將要采訪的3位攝影老師中的一位,他叫謝和敬,今年64歲,是中國攝影協會會員,近幾年一直在石羊街道舉辦各種攝影講座,帶著攝影協會的成員記錄城市的歷史變遷,記錄身邊的人和事。大伙兒都笑稱他是府城社區榮譽居民,果然,社區工作人員一看到他便笑著打招呼:“您來了!”簡單的一句問候,背后是謝和敬與府城社區、石羊街道千絲萬縷的聯系,也是他和石羊街道攝影協會百余名會員之間的情誼。
??9時許,另外的兩位老師也到了。一個又瘦又高,戴著帽子;另一個一臉祥和,嘴角帶笑。戴帽子的是黃新亞,今年69歲。每次出去采風,人群中最先看到的一定是他的帽子。愛笑的是杜尚科,今年61歲,退休前在石羊街道辦事處工作。
??“我們就喜歡記錄社區、街道的變化。”黃新亞說。這次拍攝地鐵建設,也是他組織的。
前面的大型器械和后面高樓,形成了一種都市的線條美。
??為什么會想到將鏡頭投向地鐵建設?原因很簡單,因為地鐵5號線從石羊街道穿過,他們每天看著地鐵在不斷變化。黃新亞家就在地鐵5號線石羊段旁邊,從道路打圍到大型機械出現在這里,幾乎都是在他眼皮底下發生的事。兩年來,他曾多次“爬樓”,拍下了地鐵5號線的建設現場。所以,記錄地鐵建設,也成了一個隱藏在他內心的“小目標”。
??只是作為一個市民,他們只能在地鐵施工的外部進行記錄,也正因為此,幾乎沒人想過將“地鐵建設”作為拍攝的對象。這個念頭,在黃新亞和其他成員的心中曾一閃而過,他們也曾嘗試過拍地鐵施工現場,可惜很難進入其中一探究竟,這樣的打算也就“泡湯”了。
??人們常說: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今年3月份,中鐵十一局向他發出邀請,請他到地鐵建設現場,記錄地鐵建設一線工人的工作瞬間。這個邀請讓他有些激動,畢竟這個機會十分難得,他要好好珍惜這樣的機會,記錄下這些永恒的瞬間,同時,也想在“五一”勞動節期間,給地鐵建設工人送去一份節日的禮物。
??黃新亞和協會成員一商量,組成了他和杜尚科、謝和敬的“地鐵建設”攝影團隊,計劃著前往“地下”拍片了。
??“這些年來,石羊街道、高新區的城市風貌日新月異,我們都能切身體會到城市建設帶給我們的便利和好處。我是石羊街道的退休員工,有責任做這些記錄,展示給老百姓看。”杜尚科說。
地下溫度高、濕度大,一線工人很辛苦。
??地下20余米的拍攝
??每一張照片都珍貴,下次還要去
??計劃做好了,接下來就是執行。前期的溝通,對地下世界的好奇,讓3位老師雀躍不已。時間雖已過一個多月,但回想拍攝時的畫面,他們依舊激動。這激動是因為記錄這樣難得的畫面,也因為地鐵建設工人的艱辛。
??3月29日上午9時30分左右,在中鐵十一局兩位工作人員的帶領下,3位老師前往了地鐵5號線石羊段。從9時30分到13時左右,一上午的時間,3位老師抓住一切的機會摁下快門,定格時間和畫面。
??地鐵建設現場給他們留下最深印象的,大概是潮濕、悶熱吧!“我們到達地下20-30米左右,里面溫度很高,40度左右,濕度也高,90度左右。”幾個數字,深深印在3位老師的腦海里,訪談的一個多小時里,他們多次提起。
??也正因為這幾個數字,讓幾位老師拍攝時遇到了難題。謝和敬一落座就說:“這次地下拍攝的環境變化比較大,我們前期沒有經驗,所以前一個鐘頭的照片拍得不太理想。后面相機適應了環境,照片就好了很多。”原來,3月底的地面溫度并不高,但地下的溫度和濕度都很高,相機在冷熱交替中迅速起霧,“拍出來的照片灰蒙蒙的,剛開始相機都按不下去。”杜尚科有些遺憾地說。不僅如此,地下的光線非常暗,要想拍出效果好一點的照片,必須不斷調整位置,找好角度。即便如此,他們也在“困難”中獲得了快樂,拍出了彌足珍貴的照片。一上午的時間,每人拍攝了一百多張照片,從地鐵建設的路面到最底層的挖掘現場,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和身影。拍攝的時間不算長,但他們都汗濕了全身。說到這,他們想到的并不是自己的勞累,而是地下工人的辛苦,“他們一天要在里面待十來個鐘頭,很不容易的。”
??指著其中一張照片,有些黑暗的地鐵建設現場,一條被安全帶隔成只有40公分的小路出現在眼前,“工人們只能在這條路上走,很窄的路,有時候還要過人,挺不容易的。”黃新亞用手比劃著小路的寬度,有些動容,“這些照片我都給家里的孩子們看了,我要讓他們知道,我們這么美好的生活,這么方便的設施,是這些工人辛勤勞動的成果。”
??“下去之前,想過各種拍攝的場面,但地下的世界真的完全不一樣,之前還想著能拍到盾構機(地鐵建設挖掘器械)在前面挖土的鏡頭,下去后才知道根本就到不了那些地方。”杜尚科笑著說,下去前,杜尚科想著要用盡所學,好好記錄每一個工人施工的畫面,地鐵建設的場景,但最后都和計劃有些偏離。“我的一個鏡頭都報廢了,地下太濕了,很多地方也去不了。”有一些遺憾,不過能記錄現場的畫面,也是一件值得記錄的事。
??留點遺憾給下一次。
??聊天的間隙,3位老師不斷地總結經驗,“下次先把相機放下面一個鐘頭,讓它適應了里面的環境再拍”“下次我要帶個LED燈過去打光”“下次我們可以先用一個塑料袋子把相機包著”……
??一幅幅照片在眼前掠過,一個個場景在3位老師腦海中重現,他們共同期待著下一次的拍攝,下一次的記錄,下一次的感動。
地鐵建設操作間很大,設施很現代。
??一場地鐵攝影展
??通過照片傳遞美好的、向上的東西
??中鐵十一局、府城社區等單位聯合在中鐵十一局地鐵辦公區舉辦了一場“中國夢·勞動美”的晚會。晚會現場載歌載舞,熱鬧非凡。在場地的兩側,擺放著60組地鐵施工現場的照片,工人們一張張地欣賞著照片,尋找著自己的身影,看著熟悉的場景,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那天我們都在現場,工人們看到這組照片,都很感動。”黃新亞說。
??正是用鏡頭記錄身邊事,讓黃新亞、杜尚科、謝和敬感動著身邊人。謝和敬是近兩年才深入社區拍攝最鮮活的生活瞬間的,這讓他有了新的領悟:“所有社區、街道活動都有基層攝影人的身影,他們記錄著最細微的畫面,對城市進行著最深度的介入,和社區居民緊密聯系在一起,其實也豐富了社區人的精神世界,也是通過照片傳遞一種美好的、向上的東西。”
??攝影,已經成了都市人生活中重要的一種活動。
??就在采訪的前一天,黃新亞和幾位老師去了綿陽,只為聽一場名為《影像的力量——中國文聯文藝志愿服務攝影講座》。正因為一種愛好,對攝影的追求,讓他們走到一起,成立了石羊攝影協會。“這個協會是2014年成立的,4年的時間,我們的人數越來越多,培訓也越來越多,圖片質量也越來越好。”
??在府城社區負一樓,有一間專為攝影俱樂部留出的辦公室,辦公室里有歷年攝影展展出的照片展板,已經碼放了半人高的兩摞。“我們每半年都會舉辦一次攝影展,向街道社區的攝影愛好者征集圖片”,這些照片可以是記錄社區、街道的活動,也可以是記錄城市風貌,還可以記錄身邊的人或事。
??辦公室外面有一條十多米的攝影長廊,長廊上正掛著協會會員和社區居民的攝影作品,照片中的笑臉讓觀眾不由自主地彎起了唇角,熱鬧的畫面讓人猶如也在現場……
??石羊攝影協會還建了一個攝影群,群里有一百多名成員。每天,成員都會將自己的作品分享到群里,一起切磋,一起探討。春天,群里舉辦了一次油菜花采風活動,活動后的幾天內,滿屏的油菜花刷了攝影群。人們在這一幅幅美麗的圖片中,和攝影者一起走過了不同的美景,看到了不同的故事。
??對攝影的熱愛,讓老師們有了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就像藝術家何多苓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的一樣:“作為一個畫家來說,可能我的眼睛和其他人就是不太一樣,我看到的東西總是美的、都是美的、我總能發現它的美,也能將這種美畫出來。”藝術有共通性,攝影也一樣,也會發現美、記錄美。這種對美的記錄,對身邊人的記錄,也正感動著每一個身邊人。“過個10年再看這些圖片,我們會有不一樣的感受。”那個時候,感動的人會更多。(記者 黃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