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互聯網走了18年的路,移動互聯網僅僅走了4年。
當前人口紅利趨薄、市場規模趨于飽和等問題,則讓很多人都感受到了其中成長的壓力。
“國家靠互聯網+保增長,互聯網靠什么?”
“真正讓人工智能迅速滲透到各個行業,改變我們的社會”。

以下為李彥宏演講實錄,略有節選:
從1994年開始的PC互聯網,一直持續到了大約2012年,應該說是改變了整個世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這算是互聯網的第一幕;我覺得第二幕應該算是從2012年開始,每個人都切實地感受到了移動互聯網的大潮對于我們生活的改變。所以我去年就留了一個疑問:移動互聯網之后是什么?
互聯網+帶來的壓力
從2012年到現在,其實只有短短4年的時間,移動互聯網的成長非常迅速,同時我們每一個人可能也感受到了其中的壓力。這個壓力是什么?中國互聯網的滲透率現在已經到了50%左右,如果把老人、小孩這些都去掉,其實能上網的人大多數都已經上網了。現在,人口的紅利快要沒有了,該用智能手機的人都已經用上了智能手機,市場的規模也逐步趨于飽和。現在大家都說市場很大、很繁榮,各種各樣的機會不斷地出來。可是當我們再往前看一下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整個互聯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PC互聯網走了18年左右的路,移動互聯網走了僅僅4年,很多人就已經感覺到這當中成長的壓力。
其實現在從國家政策的角度來講,非常提倡所謂的“互聯網+”行動計劃,這是因為國家的經濟進入了新常態。從國家政策的角度來講,我理解新的增長動力就是希望靠“互聯網+”,讓互聯網和每一個行業結合來提升運營的效率,從而推動經濟持續地、高速地增長。但是國家靠互聯網推動經濟的增長,而移動互聯網本身的增長我們現在已經看到瓶頸了。所以我們必須要思考互聯網靠什么來保持它持續地、高速地增長。最近幾年其實這兩個詞都是非常熱的,一個是大數據,一個是云計算。所以互聯網大的下一幕是不是大數據,是不是云計算?我的答案:不是。那是什么?是人工智能。
60年的人工智能發展史
這是我本來去年就有點想講的,后來因為要講其他的內容,所以把它推到了今年。沒有想到在過去一年當中人工智能從一個高精尖的科技變成了每一個人都可以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事實上,人工智能背后的技術其實還是非常復雜的,需要投入、需要做的事情是非常多的。所以我想先給大家回顧一下人工智能的發展歷程。
1950年圖靈提出圖靈測試,就是當你對面有一個屏幕和你交流的時候,你說一句話它回答一句話,看看回答這個話背后的究竟是一臺機器還是一個人,如果你能夠區別出來是機器還是人,就說明計算機還不具有智能,如果你區分不出來它是一個機器還是一個人,我們就可以說計算機具備了智能。
到1956年的夏天,MIT(麻省理工學院)一群科學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這個詞,Artificial intelligence。當時他們聚在一起的時候,六七個人打算用一夏天的時間,用他們這些聰明的頭腦就可以解決人工智能的問題。沒有想到不僅僅是一夏天解決不了,之后的半個世紀都沒有能夠解決人工智能的問題。我們看到70年代、80年代,一直到90年代初期,90年代是我在美國讀計算機的時期,我們有人工智能的課程,我非常喜歡,但是學完了之后非常失望的發現人工智能其實沒有實際的應用,在當時任何一個領域我們都看不到有價值的人工智能的應用,所以當時非常depress(失望)。
90年代以后,數據量越來越大,計算的能力也越來越強,機器學習逐漸興起;到2006年一個叫做深度學習的模式首次能夠證明它比過去所有的算法例如圖像識別等都更加有效,而且是遠遠地超出過去圖像識別的能力。深度學習其實也不是2006年提出來的,是很早就提出來了。但是2006年為什么出現了這樣一個拐點,為什么大家突然覺得這個東西行了、work了,是因為數據量越來越大,計算能力越來越強,而且越來越便宜,所以過去那些不實用的算法,到2006年以后逐步進入到了實用階段。
這里還有一個2013年,在2013年年初,百度對外宣布成立IDL(深度學習研究院),開始大規模進入深度學習的領域。
以上大致就是人工智能發展60年時間的回顧。
人工智能在各領域的創造
現在人工智能已經能夠在多個領域顯現出來它的威力,第一領域是語音的識別。當前百度的語音識別準確率超過了97%。目前語音識別日請求的量到了1億以上。97%是什么概念?它比正常人的聽力都要好一些了。不僅是語音識別方面的進展,我們可以看到在語音合成上也能做很多事情。
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圖像也可以合成,圖像合成有什么實際用處呢?如果一旦實現了圖像的合成,以后演員、大腕們演電影也將會被改變,只要他們同意演這個電影,不用實際去演,我們可以把他所有的動作和語言合成出來。所以這些技術一旦應用到各個領域,就能夠產生出來無窮無盡的可能性。
下面我們看一下圖像識別技術。2015年我們用了一張靜態高質量的圖片,2016年我們就用手機隨便拍一張很自然圖片,在質量不是很高的情況下機器仍然理解的比較到位,畫面里是什么樣的東西,我們的提問是什么意思。所以對圖像和對自然語言理解的相關技術也在迅速的提升。
其實我們人工智能的技術不僅僅在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自然語言理解方面有非常大的推動作用,另外一個很大的推動作用實際上是百度從去年開始對外宣傳的無人車。我們相信,三五年之內,無人駕駛一定可以成為現實。
我們認為人工智能再往下發展,其最主要的作用是會取代簡單的腦力勞動。自動駕駛就是能夠模仿人類的這種簡單腦力勞動。其實我們可以想象,未來很多這種簡單、重復性的勞動都可以通過人工智能的方式來實現,代替人的作用。
當然,人工智能在很多領域都有應用,比如金融領域。依據大數據,依據我們對一個人的理解和分析,這其實也是一種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的技術,能夠實現很多過去不那么方便實現的東西。
在很多領域,人工智能都能夠對傳統產業產生改變。我覺得不需要我做更多的解釋,大家只要想一想剛才展示的這些技術,無論是語音識別也好,自然語言的理解也好,還是圖像識別也好,這些技術一旦應用到各種各樣的產業中,都會對每一個產業產生巨大的改變。原來大家覺得一個死的東西,將來就變活了,它就會具有人類的智能。
人工智能帶來的是毀滅還是解放?
那么問題來了,這可能是很多人比較喜歡談論的一個話題:人工智能到底是會解放人類,還是會毀滅人類?業界其實有很多大咖都傾向于后者,他們都很擔心人工智能會毀滅人類,我是屬于比較樂觀的那一類,我認為人工智能會做的是解放人類,至少在我有生之年,它毀滅不了人類。
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大家想想,能夠毀滅人類的東西早就出現了,比如說原子彈。現在人類擁有的原子彈可以毀滅人類很多次,但是為什么至今還沒有能夠毀滅人類呢?這是因為我們還擁有最終的控制權,誰能去push那個launch button(發射按鈕),這個方面還是有很好的機制能夠管理的。所以人工智能會越來越智能、越來越接近人類的能力,能夠解放人類很多繁瑣的工作,也能夠激發無限的可能性。過去我們覺得不能做的事情,未來可能通過人和機器的結合,就越來越能做了,但是我不覺得人工智能會毀滅人類,因為我們有能力去控制,我們也有能力去制定相應的規則。
讓智能技術成為共享
講了很多技術,我想說的是,這些技術不僅僅是屬于百度的,我們會無償把它開放出來,供我們聯盟的伙伴使用。不管你想做什么行業,不管你想進入哪一個領域,百度這些技術完全都是開放的,讓大家自由地使用,甚至我們很快也會把我們深度學習的源代碼開放出來,讓大家看到底這些東西是怎么實現的,大家甚至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相應的改進。這樣的話確實能夠使得人工智能迅速地滲透到各個行業,從而改變我們的社會。
所以,我所說的下一幕就是人工智能。這是繼移動互聯網之后一個更加激動人心、更加能夠給我們帶來各種各樣想象、各種各樣可能性的新時代。我們希望每一個在座的人都能夠在下一幕、在新的時代中,綻放自己的能力和風采!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善緣街0號立場」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