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0日,由The Bell和融資中國集團聯合主辦的中韓經濟論壇在韓國首爾舉行。會議以中韓簽署自貿協定與中國經濟轉型為背景,剖析了當前中國和東北亞經濟形勢,深入探討和挖掘中韓貿易投資機會,集中討論了當前經濟格局下跨境并購。針對投資熱門領域VR/AR和新能源汽車產業,中韓雙方相關企業和投資機構就雙方產業合作進行了深入交流。同時,來自兩國的優質企業代表也做了深入洽談并達成多項合作意向。
深挖中韓合作機會
“韓國的同仁可能不會密切地關注中國宏觀經濟形勢變化,但或許會關注中國的A股。”在會議演講中,經濟學家宋清輝向在場的中韓聽眾展示了中國目前的投資環境:A股的上市公司已基本上涵蓋各行各業,因此A股公司業績情況能夠反映中國經濟的整體面貌。從A股公司的2015年年報和2016年一季度報可以看出,中國經濟整體上屬于回暖態勢,正在企穩并復蘇。
宋清輝指出,當前中國政府正在通過加快出清過剩產能、處置國有“僵尸企業”、推進資產重組、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的方式,建立有利于供給側結構調整的體制機制,實現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增強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內生動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任務分別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對于投資機會,也可以在這五大任務里尋找。”宋清輝說。
去產能使得煤炭、鋼鐵、化工、有色、建材等行業并購機會增加。
去庫存可以有效地降低房地產企業風險,房地產仍有較大的投資機會,仍是中國經濟支柱產業,會持續很長時間。中韓兩國的投資者可以通過不良資產處置基金和商業地產并購基金的形式,關注中國房地產行業去庫存帶來投資機會。當前,中國很多傳統行業處于周期底部,不良資產和商業地產存量資產的周期性機會已經顯現。
去杠桿有助于互聯網、醫藥醫療、新材料、休閑服務等新興領域投資機會的脫穎而出。根據供給側改革的國際經驗和中國的現狀,潛在的投資機會主要來自于股權融資領域的新興業態。與此同時,去杠桿也有可能引發流動性風險。目前,中國債券市場的高杠桿延續了2015年股市高杠桿和2013年非標高杠桿。債券市場杠桿高企引起監管層注意,監管不確定性較大,一旦去杠桿趨勢形成,可能引發較大的流動性風險和估值下跌的壓力。
降成本有利于減輕企業負擔,改善它們的投資意愿,同時也有利于增強中國經濟活力。降成本可帶來兩個重要的投資機會:改善企業盈利狀況;催生巨大的原材料替代和新增需求,從而給上游企業提供發展機會。
補短板是供給側改革中的“加法”,即針對中國當前供需失衡局面,補足供應短板,進行產業升級,從量和質兩個方面增加有效供給。“木桶效應的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最薄弱的環節是決定中國經濟整體質量和水平的關鍵因素。”宋清輝說,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后,如今已成為世界制造業的基地,卻面臨著一方面低端產品大量庫存積壓,一方面芯片、大飛機等高端核心技術能力卻相對缺乏的困境,嚴重的供給結構失衡日益凸顯出來,亟需通過擴大有效供給不上這塊短板。
不僅如此,跟民生緊密相關的一些公共產品和服務短板現象特別突出。由于中國的醫療衛生服務、教育服務供給不足,老百姓不但面臨著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而且孩子們面臨著上學難的問題。對中韓資本而言,中國國內的醫療、養老、教育、高科技、影視傳媒等行業投資機會值得關注。因為中國的這些短板已不單單是經濟問題,更是社會問題,中韓資本聯手是在造福兩國人民。
宋清輝將中日韓各經濟體的發展做了對比分析。日本發展持續緩慢,國內形勢很復雜,脆弱的“安倍經濟學”難以從根本上扭轉日本經濟衰退趨勢,如果不進一步推進結構性改革,日本的發展難題將繼續。
韓國偏向于激進的發展模式,雖然態勢較好,但不確定性也比較大。例如韓國出口減少、經濟蕭條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影響較大。宋清輝認為,韓國的結構調整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需要通過從根本上進行制度變革(勞動改革、就業改革),培育新的經濟增長動能。
中國的結構調整見效明顯。中國政府近兩年加大了結構調整的力度,產業結構正在向中高端方向調整。例如大力發展服務業,新經濟的增長在明顯加快等。
“韓國的國土面積僅僅與中國的一個江蘇省相差無幾,卻有很多值得中國借鑒的地方。”宋清輝指出,韓國是全球制造業發達的國家之一,造船、汽車、電子、化工、鋼鐵等領域在全球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隨著不斷崛起的中國制造業和復蘇中的日本制造業的“夾擊”,韓國制造業面臨著競爭力下滑的巨大挑戰。宋清輝說,當“中國制造2025”與“制造業創新3.0戰略實施方案”進一步融合時,中韓合作一定能成為兩國企業共贏的大舞臺。
中韓自貿協定是迄今為止中國對外簽署的覆蓋議題范圍最廣、涉及國別貿易額最大的自貿協定。中韓兩國有較好的地理位置,兩國之間的產業鏈有所不同,能夠形成較好的優勢互補。
2015年12月20日,《中韓自貿協定》生效,宋清輝認為,以此為開端,中韓形成了一個總人口超過14億的巨大市場。隨著中韓自貿協定的逐步落實,將給兩國經貿往來和企業發展帶來更多利好。在這個巨大的市場里面,中國有大量的財力資源、韓國有先進的技術,應該說兩國戰略合作的空間巨大。中韓雙方完全可以發揮各自優勢,拓展新興領域合作,以增強中韓兩國經濟增長的活力,孕育出亞洲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跨境并購愈加成熟
申萬宏源證券并購融資部總經理洪濤對中國并購市場與中韓跨境投資并購做了解讀。
洪濤展示了中韓投資貿易的數據。根據韓國海關統計數據,中國、日本和美國是韓國進口排名前三位的國家。韓國貿易逆差主要源于日本、德國和中東的一些產油國家。貿易順差主要來自中國、中國香港和美國,順差額分別為469.0億美元、289.2億美元和258.2億美元。截止到3月,中國是韓國第一大貿易伙伴。
中韓自貿協定生效之后,雙方隨即實行第一輪降稅,1月1日實施第二輪降稅,經過最長20年的過渡期后,韓國將對92%稅目數的中國原產貨物實行零關稅,我國將對91%稅目數的韓國原產貨物實行零關稅。
在中韓并購業務交流方面,2014年7月21日,中國并購公會與韓國并購交易所簽署成立中韓產業并購基金,成立基金的共同目標,是將重點放在兩國之間的企業并購發展上,進一步加強雙邊產業合作,同時提升價值及基金的收入。預計兩國企業將得到更好的回報。該基金將專注于造船、IT、游戲、文化創意和高技術工業,預計通過首次公開招股,無論是在首爾或香港上巿,將對所涉及的公司有更大的回報。中方與韓國產業銀行商討,有意并購韓國船廠項目,希望通過雙方合作,人才交流、經濟互補,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
5月11日中韓政府間首只產業投資基金,深圳中韓產業投資基金宣告誕生。深圳中韓產業投資基金由韓國風險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擔任基金的基石投資人,由東方匯富、深創投、韓國SV三方共同管理。“我們相信,今后六年間,以深圳為中心的韓中企業投資背后一直會有深圳中韓產業投資基金的陪伴。”洪濤說。
對于中韓并購業務,洪濤總結認為有以下特點:從單一傳統制造業向多領域發展;從不溫不火到近一兩年的爆發式增長;并購發起主體由以國企為主逐步呈現多點開花的態勢;互聯網企業并購異軍突起。
洪濤向大家分享了中韓并購的策略選擇:1.選擇隱形冠軍企業。中韓雙方國內都存在眾多隱形冠軍企業,尤其是韓國,如果能夠成功收購,將大大增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2.關注游戲娛樂產業。韓國游戲娛樂產業發達眾所周知,但未來的市場潛力在中國,如果能夠成功整合,前景誘人。2.零部件生產企業一些大型企業的零部件生產商,具有較高的制造工藝但限于市場的規模未能上市,這類企業估值相對較低,是優良的收購對象。3.注重創新型企業收購創新型企業雖然收購風險較大,但一旦成功就會帶來超額收益。
“為何中資企業如此青睞在韓國投資?”洪濤對此作了回答。從地理文化上,中韓有很多相似相近的部分。很多并購的目的是實現協同作用,地理優勢,文化共通,這些都是有利于企業在并購之后,更好更容易地實現協同;從韓國投資環境來看,韓國的經濟比較穩定和安全,同時對資本交易的相關限制還小,大的股權轉讓,不像別的一些國家和地區會有“要約收購”(tender offer)這一類的監管限制,這就降低了收購的財務和時間成本;韓國企業估值相對較低,這就意味著如果在韓國收購一個企業,這個收購價格會比收購國內相似企業便宜得多;在技術,產品或市場方面有較高的成熟度。
VR產業更要注重內容投資
VR產業成為大會的關注重點。暴風魔鏡游戲商業合伙人顧瑩分享了中韓在這一產業的投資合作機會。顧瑩表示,包括中韓兩國在內的全世界ICT專家都在關注VR。VR產業的新投資亮點將是內容,而不是技術設備。顧瑩展望,在不久的將來VR產業將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她認為,VR產業在今后的2-3年內會有較快的發展,同時也會出現VR和AR的融合,中韓兩國的相關企業會有更多的合作機會。
顧瑩認為,在VR產業,新的硬件投資對象越來越少,具備專業化VR內容的初創企業才是最佳的投資所選。目前很多企業尚未找到發行自身內容的合適平臺,投資機構在這些方面可以提供幫助。
暴風魔鏡是中國VR內容領域的領先企業,近期與松禾資本聯手設立了“暴風VR基金”。“韓國有很多擁有知識產權(IP)的企業,也有很強的技術優勢。在VR產業的發展道路上,兩國合作的空間非常大。”暴風VR基金有意投資韓方VR領域的企業。
大會發言人松禾資本合伙人伍經緯也針對VR產業投資發表了看法。伍經緯認為,智能手機高增長時代已經終結,今年將成為VR及AR發展元年。今后4~5年間,市場規模將達到1500億美元以上。他估計,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增長為7%左右。從2007年起截至去年,智能手機增長率首次跌至個位數。即使占據智能手機市場第一位的蘋果,今年一季度銷量也首次低于去年同期。
從短期來看,VR技術將比AR發展更迅速。谷歌正在開發全新的智能手機操作系統(OS)。新一代OS將支持VR,并提出新標準。這將開啟一個新的時代:人們通過手機終端就可以享受VR。
雖然目前針對韓國VR項目的投資還不太活躍,但眾多韓國企業擁有較高水平的IP、創作能力和內容。“目前有很多韓國企業希望能進軍中國市場。中韓交流不應只局限在單純的文化交流上,應逐步拓展至企業間合作。”伍經緯說。
新能源汽車合作占據第三方市場
新能源汽車行業是大會另一個關注點。國軒高科副總裁方昕宇就此發表了見解。中國在2009年首次提出新能源汽車發展目標;2010年明確將新能源汽車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2015年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繼續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
方昕宇在分析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時說,2015年以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產業規模和發展速度都領先于全球。新能源汽車占傳統汽車比重保持了穩步上升趨勢,占比從2014年1月的1‰上升到2015年10的2.37%。2015年,生產新能源汽車36.6萬輛,超越美國位列全球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第一位。
在用于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方面,2013年,中國企業以1899.8萬kwh的出貨總量超越韓國而位居全球第一;2014年,中國企業進一步擴大了領先優勢,總出貨量的全球占比超過了40%;但是在2014年6646.5萬kwh的總供應量中,韓國的三星SDI和LG化學、日本的松下這3家企業的合計市場份額為45.10%,幾乎占到了一半。中國前3強的供應量雖然都超過了300萬kwh,但三者之和也僅為1047將借助.3萬kwh,不及三星SDI一家。
“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潛力巨大。中韓兩國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合作開發出更優質的車用電池。”方昕宇說。
賽伯樂投資集團公司高級合伙人朱磊,從PE視角分析了中韓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合作機會。韓國2015年汽車總銷量達183萬輛,占全球汽車總銷量的2%,上升至全球第十大汽車銷售市場。
韓國貿易、工業和能源部表示,2016~2020年計劃將推動新能源車的增長,屆時混動車、插電式混動車、純電動車、氫燃料電池車在整體新車銷量的份額中可達到20%。
“我們將充分發揮基金優勢,協助韓國企業進軍中國市場等,促進中韓兩國的交流合作。”朱磊說,賽伯樂投資將為韓國企業和中國市場牽線搭橋,有望在互聯網、IT、VR(虛擬現實)等賽伯樂的優勢領域實現合作。如果中國市場與韓國技術合作并實現量產,將有更多機會進入第三方市場。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